教育心理学专业课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4395389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PPT 页数:140 大小:7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专业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教育心理学专业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教育心理学专业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教育心理学专业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教育心理学专业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专业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专业课(1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关于教育的三个问题 1、目的:为何而教?(Why?)统治阶级、平民。2、内容:要教什么?(What?)丰富精神的知识、谋生的技能。3、方法:怎么样教?(How?)讲授、讨论、引导启发、实践操作,1 教育、心理和教育心理学,绪论:教育、心理和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和教育心理学,二、心理:教育的对象问题一:人是教育的对象吗?问题二:何谓人? 人实践: 主动性 反思性 问题三:学而为人还是学而为人上人?异化。问题四:教育主要干涉的是人的身体还是精神?,绪论:教育、心理和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和教育心理学,三、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学对人的精神干涉过程、规律和现象的学科。

2、教学过程:宏观模式,绪论:教育、心理和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教学目标,学习/动机原理,学生的学习特点,考虑学习过程特点,教学原理,教师特点,课堂环境,选择教学方法,执 行 教 学 过 程,评 价 反 思 过 程,绪论:教育、心理和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和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微观模式,本节思考题:你能理解不同时代教育的目的吗?我们这个时代教育是如何异化的?有什么方法可以促进教育向其本性回归?,绪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范围,2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范围,一、对象1、不同的观点 研究教育过程中的

3、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 潘菽 普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卡普捷列夫 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 奥苏伯尔 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规律。 冯忠良 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 邵瑞珍 研究学校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感互动。张春兴,绪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范围,2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范围,一、对象2、结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师与生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二、性质基础和应用并重、自然和社会交叉。,绪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范围,2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范围,三、和临近学科的关系1、与教育学的关系: 区别:侧重点;学科

4、性质;研究方法。联系:相互依存。2、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区别:对象不同联系:互为补充,存在交叉。,绪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范围,2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范围,三、和临近学科的关系3、和教育技术学区别:对象不同:前者是心理;后者是教学手段、工具。联系:教心学是教技学的基础,教技为教心学提供新的研究领域。,绪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范围,2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范围,四、研究范围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象、方法、历史等。2、学习心理行为和认知学习理论;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3、教学心理主要是教学设计。4、课堂管理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同伴关系。5、学生的心理健康6、教师

5、心理,本节思考题:你能理解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之间的关系吗?,绪 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史,3 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教学相长”夸美纽斯:“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赫尔巴特教学过程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卡普捷列夫:1877年著教育心理学是教心学这个名词首次出现,此书内容多来自普心。 桑代克: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至1904年扩充至3本书: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绪 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史,3 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20年代,3

6、0年代:儿童心理学(皮亚杰,维果茨基),心理测验(比奈,西蒙)40年代:弗洛伊德:人格、情感问题50年代:斯金纳:程序教学机器杜威:进步教育运动: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强调实践;教育无目的,让学生快乐成长。发展时期的特点:内容庞杂;对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少,对教育的实践作用不大。,绪 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史,3 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三 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60年代: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布鲁纳:认知发现说,探究试学习,独立发现问题,培养能力。70年代: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论”加涅:总结已有成果,对人类学习进行分类。成熟时期的特点:内容日渐集中;各派分歧日趋

7、缩小;注重学校教育实践。,绪 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史,3 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四、完善时期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80年代以后)趋势:基础与应用相结合;认知和行为学派相结合;东西方相结合。台湾学者提出的三化取向:目的教育化、研究方法本土化、对象全人化。 研究目的教育化从求知中得到快乐、在学习中健康成长、在生活中准备生活。研究对象全人化全部的学生、一个学生的全部身心研究方法本土化 以问题为中心还是以方法为中心?,绪 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史,3 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对教师的要求:有专科知识;有学生身心发展、心理需求、学习及教学原理的专业知识;将以上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总结: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遵循:,

8、哲学思辨取向教育科学取向心理科学取向教学心理取向三化取向,本节思考题:你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为什么?,绪 论:思考题,本章思考题:,教学的两种模式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及趋向是什么? 是否学好教育心理学就可以搞好教学?为什么? 你认为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什么东西?达到什么目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盖茨曾对教师提出如下建议:当有人问及类似:“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 ”之类的问题时,最恰当的回答是:“不,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老师。”,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1)心理发展的实质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心理上所发生的有次序的

9、变化过程。(2)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即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和教育不断地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不一致所产生的矛盾。,1 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概述,(3)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a: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b:在正常的情况下是有顺序的,遵循共同的模式; c:个体的心理发展既表现出与他人的共性,又有特殊性; d:心理的各组成成分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差异性; e:根据心理发展的共性,可以把人的发展阶段分为:,1 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概述,发 展 阶 段,学龄前期,乳儿

10、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学龄初期或童年期(711岁),学龄中期或少年期(11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初期(1525岁),成年期(2565岁),青年期(2540岁),壮年期(4065岁),老年期(65岁死亡),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概述,1 心理发展概述,1 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概述,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决定论柏拉图“理念说”,代表人物高尔顿。2、环境决定论洛克“白板说”,代表人物华生。3、会合论与折中论“二元论”,代表人物斯腾,盖塞尔。4、相互作用论辩证法,代表人物皮亚杰。,“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如果让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 他们,不

11、论他们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 情况如何,我保证能将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为我选定的任何 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1 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概述,三、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第一,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第二,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四、发展心理学中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的重要内容 有关思维发展的研究 以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为代表 有关人格发展的研究 以弗洛伊德和艾里克逊为代表 有关道德发展的研究 以柯尔伯格为代表,本节思考题:为什么心理发展水平是教育的根本依据?,2 认知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与教

12、育,“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问题情景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张春兴,2 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代表著作: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主要思想:儿童的心智活动异于成人;儿童随年龄的增长而产生的智力发展,并非表现于他的知识在量上有所增加,而是在思维方式上有质的改变。即“儿童不是小大人”,不同年龄的儿童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小蘑菇的故事”。,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2 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理论的思想渊源1、康德的哲学认识论观点(1)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本体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吗

13、?如何认识?,一元论,二元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不可知论,可知论,部分可知、部分不可知,认识论,经验主义,理性主义,折中主义,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实践的反映论,2 认知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与教育,(2)康德的基本哲学认识论观点人的认识能力是有范围的。只能认识“现象界”,“物自体”是不可知的。关于现象界的知识来源有两部分:其一是感性材料,但其是杂乱的;其二是先天认识形式。例如时间、空间、质、量、关系、因果性、必然性等范畴。灵魂、上帝、自在世界是超验之物,不可知。,皮亚杰继承了康德的关于先天认识形式的思想,但其用科学研究代替了康德的形而上学思考。他的研究重点在于这

14、些存在个体身上的先天认识形式的具体表现以及其在后天是如何发展起来的。,2 认知发展与教育,2、与其它学科相关的概念:认知结构与图式(结构主义)认知结构: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在适应后天环境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用以认识周围环境的知识和行为系统。图式:个体再应付某种特定情境时所具备的认知结构,如:抓握图式、吮吸图式等,它是认知结构的最小单元。,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2 认知发展与教育,组织和适应(生物进化论)组织:指个体统合运用身体各部分的机能以达到目的的过程。适应:指个体的图式或者认知结构因环境限制而主动改变的心理过程。这种改变包括两个方向:a.同化:指个体运用其已有的图式处理所面临

15、的问题或者说将其新遇见的事物纳入到现有图式之内,即知识的类推运用。b.顺应: 是指在既有图式不能直接同化新知识时,个体为了符合环境的要求,主动修改其既有的图式从而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2 认知发展与教育,平衡与失衡(物理学)平衡: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能解决当前问题时,处于平衡状态。失衡: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能解决当前问题时,平衡被打破,导致失衡。失衡后,人要接受新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新平衡。然后新平衡被打破,再达到平衡。人的认知结构就是再不断的失衡与平衡之间丰富与发展起来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期 别,年 龄,图式功能特征,感觉运算阶段,岁,、凭借感觉与动作发挥图式功能。,、由本能的反射到目的性活动。,前运算阶段,岁,、使用语言表达概念,自我中心。,、使用符号代表实物,不合逻辑。,具体运算阶段,11岁,1、根据具体经验解决问题。,2、理解守恒和可逆性原理。,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1、能做抽象思维。,2、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维问题。,2 认知发展与教育,(二)认知发展阶段论,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2 认知发展与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