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师说1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390086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2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师说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师说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师说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师说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师说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师说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师说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 说 韩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其、之、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文章的对比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与难点:1、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把握“师”与“道”的内涵,一、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河北省昌黎,世称韩昌黎,曾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对古文

2、应“师其义不师其辞”,做到“词必己出”,古文运动: 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的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缜、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里,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韩愈的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道即为儒学道统。,首页,二、解题,“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以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

3、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有积极进步的意义,在当时具有移风易俗的影响。,三、辨音析字,1、字音 句读 相师 或不 位卑 近谀 欤 郯子 苌弘 老聃 子蟠 经传 贻,1、字音(do) (xing) (fu) (bi) (y) (y)(tn) (chng) (dn)(pn) (zhun) (y),2、一字多义,之 动词:往、到去。齐闵王将之鲁。动词:至、到。至死不渝指示代词: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1、用于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相当结构 于现代汉语的“的” (用于中心语和定语之间)(例)助词: 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3、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4、用在动词或 介词前面。(例)音节: 用在某些副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 助词 节,无意义(例),思考题:,1、按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韩愈在师说中“师”有何特别之处?既不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3、请在找出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的内容,并说明对比的结论。 4、第三段的分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课文分析,师道之 不传,赠李蟠,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 士大夫 师百工,圣人无 常师,古之学者 必有师,孔子言:三人行(引用) 孔子行:无常师(举例),破立对比 “耻学于师” “其志乃反 不

5、及”,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1)表明中心的句子: (2)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 (3)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4)表明择师标准的句子: (5)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1)表明中心的句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2)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 (4)表明择师标准的句子: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 之先后生于吾乎。 (5)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自读课文:按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对比论证:,对比一: 结论: 对比二: 结论: 对比三:结论:,对比一:“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 对比二:“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 结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对比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结论:“士大夫”之智乃反不及“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反问 语气,否定 责备,强烈 讽刺,语气加强,第一套人民币 http:/ 第一套人民币价格 jqu235iop 013,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