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公开课课件定稿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389315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现》公开课课件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发现》公开课课件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发现》公开课课件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发现》公开课课件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发现》公开课课件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现》公开课课件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现》公开课课件定稿(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他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发现,闻 一 多,知人识文了解作者,1922年,闻一多从清华大学毕业赴美留学,在美国生活期间,他多次亲身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三年背井离乡的经历,使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他在1923年一月的家书中写到:“一个有思想之中国青年留居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他毅然决定提前回国,在回国途中,他内心充满了报效祖国的热情。1925年夏,当闻一多乘坐的海轮停靠在上海码头时,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仍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

2、国的怀抱。然而他发现了什么呢?,知人识文了解背景,发 现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诗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联系时代背景看为什么会迸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悲痛的声音?,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诗人,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

3、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所以他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悲痛的声音。,披文入里解读内容,想像与现实的巨大差异,忆 菊,(1922年发表 节选最后两小结),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 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请将我的字吹成一束鲜花, 金的黄,玉的白,春酿的绿,秋山的紫 然后又统统吹散,吹得落英缤纷, 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 秋风啊!习习的秋风啊! 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对祖国的赞美,这是一幅光彩照人的诗化境界,这是一首对祖国及祖国

4、文化的深情颂歌。诗人在此设想通过自己的文化活动来创造祖国灿烂的未来,心中充满了温暖、充满了希望,表达了对祖国及祖国文化的一往情深的倾慕和赞赏之情,是对如花祖国的歌颂,是强烈的爱国情怀的一次迸发。,死 水 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5、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以充满厌恶之情的诗笔,描绘了黑暗的社会面貌,抒写了诗人对丑恶势力的憎恶和不满。诗人把对祖国深沉的爱与对反动统治者无比的恨交织在一起,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与抗议。,在本诗中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文中

6、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披文入里解读内容,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问大地。,披文入里解读内容,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披文入里解读内容,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酒一问之。(唐李白把

7、酒问天),此处情怀欲问天,相期相就复何年。(南宋 刘辰翁山花子),厥严不奉,帝何求?(屈原天问),汉王逸天问序:“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呵壁问天 呵:大声呵斥;问天:向天发问。形容文人不得志而发牢骚。,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唐李贺公无出门诗),问天是用典,也是传统意像的新用,诗人发现祖国的沉沦,情不能已,一腔悲愤无处申诉,苦觅原因无处追寻,只能向天发问,向天责问,这是何等的悲愤。作为情系祖国的文人,性格中的那份激情从肺腑中迸发,形成文字,自然有一种撞击心胸的愤懑。,披文入里解读内容,既然作者开头说“这

8、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文题为“发现”,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发现了“你在我心里”。,披文入里解读内容,“呕心”的典故,出于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李贺)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发 现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

9、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披文入里解读内容,最后一句用“你”好还是用破折号好?,用破折号更好。单纯的用“你”,联系上文,这个“你”只能是指作者心中的祖国、理想的祖国、如花的祖国,意蕴要单薄得多。用破折号,意蕴更丰富和深远。作者不仅发现理想祖国在就自己心中,更发现自己对现实祖国的有了更深层认知,发现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一腔悲愤,是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思考。诗人没有因失望而沉沦,相反却在失望和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执着和忠贞的爱。我们有理由相信诗人此时已做好准备将自己个人的命运与追寻祖国的自由进步紧

10、密联系在了一起。所以,朱自清曾说过闻一多“是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惟一的爱国诗人”。,“有一类的情感,是要忽然奔迸一泻无余的,我们可以给这类文学起一个名,叫做奔迸的表情法。例如碰着意外的过度的刺激,大叫一声或大哭一场或大跳一阵,在这种时候,含蓄蕴借,是一点用不着。”“凡这一类都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讲真,没有真得过这一类了。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至少也是当他作出这几句话那一秒钟时候,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这种生命,是要亲历其境的人自己创造。”,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

11、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寻津问道表现手法,倡导新格律诗三美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安排上,使诗歌富有节奏性和韵律感。绘画美:在词藻上,利用汉字的“通感”效果,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建筑美:体现为“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仿佛每个字都是一件建筑材料,诗句的排列整齐给人外观上的形态美感 。,寻津问道诗歌三美,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

12、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朗读指导,作者一步步发现,一步步追问,节奏愈来愈紧,痛苦愈来愈深。最后,在呕心沥血之中终于发现,祖国原来珍藏在自己心底。,朗读节奏:慢快慢,发现全诗十二行,格式整齐,富有赤诚和激情,气势磅礴、浓烈鲜明。从表面的发现到心中的发现,在虚中写实,首尾呼应,发现真谛,使全诗最后得到升华。闻一多,不愧为蜚声于文坛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颂歌的变奏,这个板块被称为“颂歌的变奏”,鉴赏了板块中的四首诗,你如何理解“变奏”?,板块总结,(一)情感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大都热情洋溢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诗人对祖国美好的赞美。这四首诗虽然表现

13、的仍然是爱国主义情感,但不再是“圣歌”式赞颂,而是反思,透露出的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 (二)意象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多采用一些境界阔大、美好、崇高,色调明朗的意象;而这几首诗不一样,如发现虽直抒胸臆,也选用了一些意象:噩梦、恐怖、噩梦挂在悬崖上,祖国土中,选用了“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等渺小的被人忽视的意象,这些意象描绘和象征了祖国的贫困与悲哀,突出灾难中的祖国的现实面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板块总结,这种“变奏”的情感更能表现祖国之爱的崇高、深切。俄罗斯19世纪诗人巴拉廷斯基说过:“一个人被赋予才能,就意味着

14、,不论怎样,他都要完成所承担的使命。”即对诗人来说,他们的创造自由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写作并不是一种仅仅与自身有关的个人行为,他还肩负着对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前景思考的道义责任。而艾青、闻一多、阿赫玛托娃等人正是这样的富有使命感的伟大的民族诗人。所以,学习了这组诗,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祖国关系的丰富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今天,祖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有愚昧与落后,贫穷与野蛮,中华民族的复兴依然困难重重。而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抛弃与背叛,她依然是我们亲爱的祖国。,板块总结,1.知人识文了解作者(生平、创作、主张等) 2.缘境探情了解背景(历史、个人) 3.披文入里解读内容(言外之意、意像、意境) 4.寻津问道探究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 法、结构特点) 5.缘情探义理解主旨(喜恶、取舍、对错等) 6.归类觅津比较归纳(知识系统化),寻津问道课堂小结,何其芳在评述闻一多的发现时,指出诗歌的第三至第八行的诗句写得“不够精彩”,在艺术上并不很出色,你赞同他的观点吗?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说说理由。,课后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