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4361723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25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后一课,都德,第一课时,目 录,4,课时作业,1,激情导入,2,理解词句,品味语言,3,课堂探究,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从情节和环境角度解读文本。 重难点: 1、利用注释、修辞等方法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2、分析概括小弗郎士的见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开拓辽阔疆域,创造辉煌文化。这是爱国情怀。维护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不能被分裂,更不能被侵占。这也是爱国情怀。热爱祖国语言,传承祖国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这依然是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咱们中国人肯定有。今天我们跟着小弗郎士的脚步来看看法国人有没有爱国情怀。,阿尔丰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著

2、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出生于普罗旺斯省尼姆城。其代表作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都已成为世界文学的珍品。,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普鲁士:,18世纪至19世纪德意志境内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它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督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圆体字:

3、,法文的一种书写体,字母的拐角处呈弧形。,哽咽( ) 赚钱( ) 踱步( ) 捂( ) 祈祷( ) 惩罚( ) 诧异( ) 婉转( ) 戒尺( ) 郝叟( ) 皱边( ) 督学( ) 膝头( ) 懊悔( ) 萨( ) 挟( ) 惨白( ) 钥匙( ) 磨( )损 诧( ) 凳( ) 藤( ),gng,w,ch,ho su,x,xi,m,dng,cn,o,zhu,wn,q do,zhun,tng,ch,yo,s,d,ji,chng,du,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的

4、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为什么文中要这样说“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柏林是当时普鲁士的首都。普法战争中法国失败,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都是欧洲西部的钢铁产地)被迫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命令这两个省的学校只能教德语。这也是韩麦尔先生在阿尔萨斯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原因。,“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句中的“那些坏家伙”指的是谁?,那些坏家伙指的是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普鲁士军队。,赏析“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

5、门的钥匙。”,该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监狱把人们囚禁起来使他们失去自由,比喻国土被侵略者占领,人民失去了自由。打开监狱大门,比喻赶走侵略者,人民重新获得自由。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记住法国人民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是民族的象征,不忘记本民族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另外,语言是人民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法国语言能够把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聚集成一种反侵略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赶走侵略者,使人民获得自由。,1.请从小弗郎士的角度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小弗郎士(课前)那天早晨上学去得晚,急忙赶到学校。,1,2,3,小弗郎士(课后)理解并钦佩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小弗郎士(课中)懊悔以前没有认真

6、听课,难过答不出分词用法,觉醒认真听课。,2、能够让小弗郎士学习态度发生转变的最后一课与平常的课相比,有哪些特点?,(1)课堂气氛是安静而严肃的。 (2)教师态度也是温和的。 (3)教室里聚集了很多镇上的人,他们也来参加最后一课的学习。 (4)韩麦尔老师穿上了礼服,来纪念这最后一课。,3、本文标题是最后一课,主体部分是上课,应该略写上课前的事。可是本文详写小弗郎士上学途中的情况,这是为什么?,这是为了介绍本文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弗郎士出场,有一段自然景色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最关键的两个词是,暖和与晴朗。暖和写人的心理感觉,而晴朗则是视觉认识。如此描写,说明小弗郎士此时的心里

7、洋溢着陶醉于自然的美感。,而且,句末,那个显著的叹号,把他的幸福感极大夸张了。在之后展开的场景里有画眉的婉转歌唱,还有操练的普鲁士兵。自然景致的欢快与普鲁士兵的操练形成强烈反差,可是这不影响小弗郎士的好心情。这更加说明,小弗郎士非常单纯,他不太知道普鲁士兵的操练意味着什么,又会怎样深刻改变自己的生活。一个不喜欢上课,而淘气爱玩,不懂事的孩子形象即刻呈现在我们面前。,镇公所的布告牌展示了社会坏境,一切坏消息都是从布告牌传出来的,法国吃败仗,征伐啦,司令部各种命令。这表明处于战乱背景,又是战败国。为后文小弗郎士上最后的法语课作了铺垫,普鲁士强迫阿尔萨斯和洛林学校只能教德语,这又会激起学校老师和附近

8、的法国人民的反抗,展示法国人深爱法语,深爱自己的祖国。人们都眷念最后一课。,1、抄写重要的基础词语三遍。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3、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退出,最后一课,都德,第二课时,目 录,6,艺术手法,1,激情导入,3,人物形象分析,5,课时作业,2,学习目标,4,本文的主题,1、从人物角度品味文本内涵。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 1、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角度分析人物特点。 2、从小事情中写出深刻的哲理。

9、,小说的环境和情节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小说的中心要素就是人物,今天我们就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来解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郎士对敌人禁学法语卑劣行为的讽刺、轻蔑、憎恨和反抗,表现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动作描写: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纵身跨”写出小弗郎士动作迅速快捷,这反映了小弗郎士因迟到而慌乱着急的心理。,景物侧面描写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的方法。“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

10、用法有越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段文字把与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这些变化是什么?,3、文章是怎样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如“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但那天既不是督学来视察,又不是要发什么奖

11、。,韩麦尔先生这反常的穿戴,既是为了说明他对自己教学生涯最后一次的留念,同时表现他对祖国的崇高敬意,另外,还表现了他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韩麦尔先生正是从自己的穿戴、言行神态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教育自己的学生,显示他特殊的性格。,神态描写。如“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惨白”是韩麦尔内心悲愤的感情,“呆”说明其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这种痛苦和悲愤,是韩麦尔爱国精神的又一个体现。他为国家的沦陷而悲愤,为遭受到侵略者的文化侵略而悲愤,为从此失去自己的战斗岗位而悲愤。这种奇怪的神态,韩麦尔的学生能读懂它们,因此,小

12、弗郎士才觉得此时“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语言描写。文章用了相当的篇幅,对韩麦尔的语言进行了描写,以揭示其思想感情,丰富人物形象。“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从痛苦的反思中应该引出什么结论?为了拯救祖国,为了祖国独立,“我们大家”应该怎么办?在痛苦的反思中,人们应该认识到学习、教育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了拯救祖国,为了祖国独立,“我们大家”应该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做斗争。,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

13、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战后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两地给普鲁士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后的痛苦和对祖国的热爱。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作者选用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将笔聚焦在一个极富生活化的片断上,即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一堂法文课上。,作者的这一选择,又使“小”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社会意义的巨大主题浓缩到了一件日常生活的事件里,从而把这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情味与动人心魄的力量。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在感染读者时有“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1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 2完成课后练习二。,退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