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10级-4个体行为与激励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4359055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7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心理学10级-4个体行为与激励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管理心理学10级-4个体行为与激励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管理心理学10级-4个体行为与激励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管理心理学10级-4个体行为与激励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管理心理学10级-4个体行为与激励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心理学10级-4个体行为与激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10级-4个体行为与激励(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理心理学,主讲教师:常永吉,第四章:个体行为与激励 第一节:需要、动机、行为与激励 一、行为的概念 1、广义的行为:客观刺激引起的内外反应。 2、狭义的行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3、人行为的基本模式: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为需要满足心理紧张消失新的需要4、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自觉性与主动性、因果性、持久性与连续性、稳定性与可塑性。,二、动机 1、动机:心理学中,把激发人的行动,并引起行动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理想、信念等主观心理因素叫动机。 2、动机的产生条件(1)内在条件,即个体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需要(欲望);(2)外在条件,即个体身外的刺激或诱因。 3、动机的分类 (1)生理性动机

2、和社会行动机 (2)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的动机 (3)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4)主导行动机和辅助性动机,4、动机的功能(1)始动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4)调整功能 5、影响动机的因素 (1)兴趣与爱好 (2)价值观 (3)理想与信念 (4)抱负水平,三、需要1、需要的概念(1)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的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常以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体验。它具有对象性、个体性、共同性和历史制约性的特点。 2、需要的产生:需要的产生有赖于个体当时的生理状态、认知水平、社会情景等因素。刺激因素有 (1)内部刺激 (2)外部刺激3、需要的种类: (1)按起源:自然性需要

3、、社会性需要(2)按对象:物质需要、精神需要(3)按迫切程度:间接需要、直接需要,4、需要的特性:(1)客观性(2)社会性(3)层次性(4)时间性(5)相对性,心理测试自我需要,1、 写出你最想得到的5种事物,可以是:现实的、想象的、眼前的、未来的、物质的、精神的-由于条件所限要划去一个;又由于-最后剩余的一个。说说为什么划去以及划去的顺序。,点评:可以看出来每个人需要的不同。人的需要是由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支配的。,四、激励1、什么是激励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过程。,刺激内 外诱因,动机 内驱力,个体 需要,行 为,目 标,人类行为模式图,激励的过程,2、激励的意义,绩效F(能力激励)哈佛大学

4、的威廉詹姆斯在一次员工激励调查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员工只能发挥2030的能力,如果给予激励,他认为他们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案例:使用抽彩法降低缺勤率,纽约人寿保险公司在每个季度结束时都把全勤员工的姓名放在滚筒中。一般来说,公司的7500名员工有4000人的名字放在滚筒中。然后开始抽奖。首先抽出的10个名字可获200美元的奖励,而后的20个名字可获100美元的奖励,再后的70个名字可获得一天的休假。年终时,还对那些全年全勤的员工再进行一次抽彩活动。前两名员工可获得1000美元奖励,其后的10名员工可获得5天的休假。在该措施实施了10个月后,缺勤率比往年同期下降了21%。,马蝇效应,再懒惰

5、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 有正确的刺激,才会有正确的反应。,3、激励的实质实质是处理三类变量刺激变量-刺激条件 自然 社会环境 (内外诱因、目标)机体变量- 个体特性 性格 动机 (需要、动机)反映变量-行为变化,激励过程的内容,不同制度下根本不同的-但是就形式而言都符合人行为的一般模式。 (西柏坡:最后一碗粮送去做军粮,棉袄-担架、寸布-军装、好儿郎-上战场)支配行为的动机除了需要之外,还有愿望、意志、情感、兴趣、价值观等,4、激励的作用(1)促使企业管理职能完善人的因素无法精确预测、计划和控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2)实现高水平组织目标吸引人才-美国的(IBM

6、)待遇:养老金、保险、疗养、培训激励员工-发挥作用3-4倍; 提高工效-日本的参与:合理化建议奖,第二节 激励理论与实践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年由美国学者马斯洛(Maslow) 提出1、基本要点 人有五种基本需要。1)生理需要 是人的饥、渴、性、生育等基本生理机能2)安全需要泛指广义的安全。如职业、劳动、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安全3)社交需要 包括友谊(友好交往、忠诚与爱等)与归属感4)尊重需要 包括自我尊重(自信心、自豪感和胜利感)与社会尊重(能力、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5)自我实现需要指人们发挥潜能、实现社会抱负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

7、次,2、关于需要层次理论的几点说明A 五种需要层次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一个逐级发展的过程B 人的需求,不同时期和环境,有所不同,需求具有一定的主导性C 多数人的需求,符合上述序列层次,但少数人也存在例外的特殊情况(7种)3、简评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者,他认为人的各种需要都处于利己的本能。这种理论在西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马斯洛的理论应客观的,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评价,为我所用。,4、需要层次理论的应用(1) 满足职工不同层次的需要(2)满足职工各自不同的需要(3)满足要有针对性,人们的总需要,合理的需要,不合理的需要,一时解决不了的需要,当前能解决的需要,靠组 织帮 助解 决的 需要,靠同 志帮 助

8、解 决的 需要,不 现 实 的 需 要,不 正 当 的 需 要,靠自 己努 力解 决的 需要,创造条 件逐步 解决并 做好解 释工作,采取 措施,予以 支持,教育引导,人的总需要综合分析,二、 ERG理论 由阿尔德弗(Alderfer)年提出,该理论是对马斯洛理论的重要补充、修正和发展。 、 ERG理论的基本内容 阿尔德弗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合并三个方面,即:生理需要(Existence) 关系到有机体生存的基本需求,如报酬、福利、安全条件等 关系需要(Relatedness) 指人与人之间建立友谊、信任、尊重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成长的需要(Growth) 指个人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

9、需要,2、三种关系及变化发展规律(1)需要满足:同一层次中,得到少量满足,会求更多的满足。(2)需要升级:低层次越充分满足,会求高层次满足,反之高层次的会萎缩。可能越级。(3)需要挫折:需要上到高水平后,满足的少(需要受挫),会对低层次的需要更为强烈(贪),3、ERG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的关系与区别(1) ERG理论不强调人的需要的严格顺序。即一种需要的满足,不一定会导致需求上升的趋势(2)ERG理论提出,人的需求出现挫折,会导致需求产生倒退的现象(3) ERG理论认为,关系与成长需要的满足,其需要有时不但不会转移,反而会有进一步上升和增强的趋势,三、成就需要理论1、成就需要理论的提出美国心理学

10、家麦克利兰对成就需要做了大量研究,1969年提出2、成就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 麦克利兰指出,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前提下,人的高级需要可分为三类:(1)权力的需要:表现为强烈的影响和控制他人的欲望,对政治感兴趣,谋求获得领导地位(2)合群(友谊)的需要 :表现为人与人间的友好情谊,希望与别人保持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交中寻求满足。,(3)成就的需要 :发挥自身能力,追求在事业上的成就。麦克利兰认为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有以下特征:(A) 不回避风险(对风险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敢于负责;(B) 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全神贯注地完成。,不同的人的三种需要排列次序和所占比重是不同的。 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对企业

11、和国家都有重要作用。高成就需要是后天培养的。高成就需要者突出的表现是-贡献比报酬更重要;喜欢挑战性工作;无视议论;成就欲无止境。3、成就需要理论的现实意义该理论指出,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在组织中起着导向作用,能导致高成就组织的产生。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和塑造出富有创造精神和高成就需要的人。高成就需要的人,不是与生俱来的。组织应当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四、双因理论1、双因素理论的提出美国的心理学家赫茨伯格-调查工程师、会计师:满意、不满意、原因2、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1) 保健因素维持因素管理、监督、工作条件、福利(2) 激励因素成就感、社会认可、工作的挑战性、负有重大责任,双因素理

12、论,3、双因素理论的应用(1) 注意保健因素( 2) 指导奖金发放 忌平均,变为保健因素(3) 作好思想工作 物质与精神奖励(4) 改进工作方式 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工作弹性化 (以上均为“内容型”激励理论),五、期望理论(属过程型激励理论)案例: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圣诞节前夕,老板突然心血来潮,于是交代总务部的小王,替每一位公司同仁准备一只烤火鸡,送到同仁的家中,让大家都能过一个愉快的万圣节。心想:“今年公司经营得不错,圣诞节嘛,大家要吃烤火鸡,今年由公司请客。”老板第二天上班,发现有两只烤火鸡,被摔在他办公室的门口。他觉得既讶异又迷惑,于是便问小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小王回答说:“他们俩都

13、嫌自己的火鸡比别人的小,很生气,于是就其实火鸡哪有什么大小,实在是太过分了”问题:其实谁不懂谁的心?如果你是企业老板的话,在圣诞节来临之前,你会怎样给员工们发放福利?,1、期望理论的提出美,弗鲁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2、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其理论的模型由三个因素组成,即:效价 指个人对某种结果效用的价值 判断,其取值范围在+1-1之间,只有正值对人才有意义。工具性个人对工作结果的预期回报。 括对工作结果的预期 (一阶结果)和对工作结果的预期回报(二阶结果)期望 达到某种结果的可能性,它是一种主观概率,取值在01之间。,依据上述三因素,可以得出期望理论的基本公式 E(激发力量)= 效价

14、 期望值人的期望模式: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组织奖励-个人需要 3、期望理论个现实意义 该理论启发人们在管理工作中,应正确处理的三种关系:努力和绩效的关系: 取决于对目标的期望概率,不宜过高或过低。绩效和奖励的关系: 绩效的取得必须给予奖励,奖励的形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满足需要应因人而异,应采取自助餐式的奖励。,期望理论,六、公平理论 由美国学者亚当斯(Adams)1967年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及其同生产率的关系中提出,理论主要研究社会收入公平的合理性问题。1、社会公正心理与公正分配的三个原则 公平分配按劳分配,即根据投入量及其效果进 行分配,多用于经济活动

15、,以提 高经济效益。 平等分配无差别分配,简便易行,能使群体获得和谐和安定,促进友好。 必要性分配按需分配,有利于促进他人的发展与幸福,符合人道主义原则。,2、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工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更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自己收入与付出之比同他人收入与付出之比的比值。,自己P “报酬”O 投入I,他人O “报酬” O 投入I,P同O比较OP OOIP IO,增加结果,减少投入,减少结果,增加投入,满足(心理平衡),公平理论,综合激励理论综合激励理论的提出波儿特1968年提出,综合极力理论的基本内容,绩效的期 望概率,报酬的 估价值,组织帮助 环境条件,能力技能 角色认知,组织评价,个人评价,公平感,综合激励模式,不公平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对工作能产生不良感应。 (五、六属过程型激烈理论)你在感到不公平时可能会有哪些表现?,七、强化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提出,主要是研究行为结果对动机的反作用。1 、 理论要点 斯金纳认为,对人的强化(行为改造)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即: 令人愉快的行为发生表扬、奖励行为重复发生(正强化)令人愉快的行为发生轻视、不予理睬行为淡化(自然消退)令人不快的行为发生强制、威胁、惩罚行为消失(惩罚)令人不快的行为发生警告、否定为逃避惩罚而增强某种行为(负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