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348410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Email: http:/ 儿童语言获得新论,第一讲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研究现状 第二讲 关于“语觉是人类第六种感知觉”命题的 论证 第三讲 语觉功能的生理基础及先天性 第四讲 基于语觉的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第五讲 言语能力的先天性与感知性 第六讲 语觉论对当前主要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关于“语觉是人类第六种感知觉”命题的 论证,语觉并非是一种无中生有的、人为杜撰的概念,而是客观存在并为人脑所独有的、专门用于感受与辨识口头语言中各种语义关系的第六种感知觉。这里强调的是口语中的语义关系,所以这种语义辨识必须在语音辨析的基础

2、上才能进行。换句话说,我们定义的语觉不仅涉及口语中的语义关系,还涉及口语中的语音,而且首先要辨析语音这就表明,语觉的输入通道(即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必定与听觉器官(耳朵)有关。自古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包括在学术界)都认为人类只有五种感知觉。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就将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五种。随着现代脑科学研究的进展,人体感觉系统的划分已愈来愈细,例如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有十种感觉系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痛觉、运动觉、温度觉、位置觉和平衡觉;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有三类共七种,即:视觉、听觉(这两种属“远距离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这三种属“

3、近距离类感觉”)、肌动觉和平衡觉(这两种属“内部类感觉”)。但是,不管是按十种划分还是按七种划分的心理学家,若是主要从感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来考虑,则他们仍赞成按“眼、耳、鼻、舌、身”这五大类感官 ,将感知觉系统分为五种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躯体觉。总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包括心理学界、教育学界、哲学界)还没有人主张将语觉列为人类的第六种感知觉。那么,我们现在提出这一命题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为了论证这一命题,必须首先对感知觉概念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机制及其组成要素进行认真的剖析。,第二讲,关于“语觉是人类第六种感知觉”命题的论证,第二讲,一、当前学术界对感觉与知觉的认识 二、感

4、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 三、感知觉系统正确分类的客观标准 四、语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 五、依据感知觉分类标准对“语觉”作出的判定,一、当前学术界对感觉与知觉的认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在“知觉”条目下对感觉与知觉概念是这样解释的:“知觉(是)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接反映,是比感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形式。知觉和感觉的区别在于,知觉反映的不是对象的个别属性,而是由对象的各方面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整体,是感觉的综合。它提供对象的整体的外部形象,使人们有可能把对象作为确定的事物来把握。知觉是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即分析器在外物刺激下协同活动的产物,是大脑对各种刺激

5、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对不同对象的知觉来说各种分析器起的作用往往有主次之分。按照起主要作用分析器的不同,有视知觉(如对图画的知觉)、听知觉(如对乐曲的知觉)等等的不同。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知觉。知觉的形成与实践有密切的关系。除了作为知觉的基础的感觉受实践的制约以外,知觉本身还受到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知识、经验、需要、兴趣、情绪、愿望、注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个体对同一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感觉即使相同,对这一对象的知觉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一、当前学术界对感觉与知觉的认识,上面这段关于“感知觉”概念的阐述包含三个要点: (1) 感觉是人脑关于物质对象(即客观事物)的

6、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感性认识范畴,是形成知觉的基础。 (2) 知觉是人脑关于客观事物的各方面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整体的反映,它提供关于事物的整体性认识,使人们能把对象作为确定的事物来把握;知觉是人体的多种感觉器官(也称“分析器”)在外物刺激下协同作用的产物,是多种感觉的综合,是比感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知觉 除了要受客观事物的制约以外,还要受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即兴趣、愿望、情绪、需要和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的影响。 (3) 依据知觉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感觉器官(即分析器)的不同可划分为视知觉、听知觉等不同知觉类型。其中第一要点涉及感觉的定义;第二要点涉及知觉的定义(这一定义涵盖知觉的三个基

7、本特征:一是人脑关于客观事物各方面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整体的反映,二是人体多种感觉器官协同作用的产物即多种感觉的综合或整合,三是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三要点涉及知觉类型的划分依据。,从目前心理学界流行的观点看,上述三个要点可以说已成为国内外大多数心理学家关于知觉的共识(尽管这些心理学家对感觉与知觉的表述与上述大百科全书的说法并不完全相同)。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例如,张厚粲教授就认为将感觉与知觉加以明确区分仍属传统作法,而现代心理学则不应将这二者截然分开。因为“近代的研究指出,事实上在感觉和知觉之间很难划分严格界限。有些信息的解释是在感官中开始、到大脑后继续进

8、行的,二者属于统一的加工系统,都受到大脑高级中枢指挥。因此,我们有时将感觉和知觉联系起来,合称感知觉。” 有些完全支持上述三要点的学者(例如伍棠棣和李伯黍等人)尽管坚持感觉与知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考虑到二者之间有密切联系,也同样认为,有时可以把“感觉和知觉总称为感觉”,有时则可“总称为知觉或感知”。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已了解了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感觉与知觉的基本看法(体现为上述三要点),我们对这些看法大体上持赞同态度,只是对其中的第三要点即关于知觉类型的划分依据有所保留。另外,考虑到感觉与知觉之间确实有难以分割的天然联系,我们认为张厚粲和伍棠棣等学者的意见是可取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把感觉与

9、知觉二者合在一起统称之为“感知觉”,只在必须作出区分的场合才单独使用感觉或知觉的概念。,一、当前学术界对感觉与知觉的认识,脑神经科学告诉我们 :感知觉系统应由感觉器官、传入神经、皮层下的低级感知觉中枢(皮层下中枢可以不止一级)和大脑皮层的高级感知觉中枢等四个要素组成。下面我们就按“四要素说” 对人类五种感知觉系统的组成要素作具体分析。1、视感知觉系统(简称“视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视觉系统的感觉器官是眼睛。对人眼适宜的刺激是波长范围在380780nm的可见光。眼睛的功能有二:其一是通过眼球光学系统在眼底视网膜上形成外界物体的映像,其二是通过视网膜将物像的光能(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

10、电脉冲形式的神经冲动(即完成光能电能的转换)。视网膜是一个感光机构,它主要由三层细胞组成:由外至内依次为感受细胞层(该层细胞依其形状特征又分为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两种)、双极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当有光刺激作用于视网膜时,感受细胞(包括锥体和棒体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出现生物化学反应,导致感受细胞膜的电位发生变化这就是视觉感受细胞的换能作用(光电转换)。两种感受细胞虽然都起换能作用,但功能并不完全相同:锥体细胞是在中等和较强的光线照射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棒体细胞则在昏暗光线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感受细胞虽能完成换能作用,但它产生的是缓慢变化的生物电位,还不是能满足传递视

11、觉信息要求的神经冲动。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有赖于神经节细胞。,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1、视感知觉系统(简称“视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 神经节细胞通过双极细胞接受感受细胞经换能而产生的电位变化(此处的双极细胞只起传递信息作用,它不对信息作任何加工)。由于这种电位变化与外界光刺激相对强度的对数成正例,所以是一种很缓慢的“级量反应”,不能由此形成可传导的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神经节细胞的作用,就是将这种按级量反应的缓慢变化电位转换成按“全或无”反应的神经冲动(也称“神经发放”)。与此同时,由于神经节细胞具有很长的轴突,其末梢

12、止于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这样也就完成了视觉信息由视网膜向皮层下低级视觉中枢的传入,而神经节细胞的轴突(轴突因为细长,也被称为神经纤维)就是实现视觉信息传入的传入神经,称为“视传入神经”(简称“视神经”)。,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1、视感知觉系统(简称“视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 外侧膝状体一方面接受来自两眼颞侧的视神经,另一方面还接受来自两眼鼻侧的视神经。但前者不交叉,后者要交叉。也就是说,左外侧膝状体接受左眼颞侧的视神经和右眼鼻侧的视神经,而右外侧膝状体则接受右眼颞侧的视神经和左眼鼻侧的视神经。外侧膝状体的结构与大脑皮层相似,也由6层细胞组成。其中1、4、

13、6层接受对侧交叉视神经束(来自鼻侧)的传入;2、3、5层则接受同侧不交叉视神经束(来自颞侧)的传入。由外侧膝状体发出的第二级视神经纤维将视神经发放投射至大脑皮层的高级视觉中枢先到达视觉皮层基本区V1(在布洛德曼17区),继而V1又与视皮层的V2区(在布洛德曼18区)、V3区(在布洛德曼19区)、V4区(也在布洛德曼18区)等视觉皮层联络区发生联系。其中V1区先完成初步的视觉感知,V2进一步完成与图形、轮廓及运动感知有关的加工,V3实现动态形状感知,V4则是布洛德曼18区中与颜色感知有关的区域。,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1、视感知觉系统(简称“视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

14、要素 由以上分析可见,视觉系统的四个组成要素是:眼睛(感觉器官,其中视觉感受器为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神经节细胞的轴突(传入神经),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低级视觉中枢),大脑视皮层的V1、V2、V3和V4区(高级视觉中枢)。,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2、听感知觉系统(听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听觉系统的感觉器官是耳朵。对人耳适宜的刺激是频率为1620000HZ的声音。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它执行两种功能:一是通过外耳和中耳把声波引起空气振动所产生的机械能加以放大,二是通过内耳把放大以后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脉冲形式的神经冲动(即完成机械能电能的转换)。放大功能的

15、作用过程大致如下:从外耳收集到的声波通过鼓膜传入中耳内由锤骨砧骨镫骨等三块小骨顺序组成的“听小骨杠杆系统”,从而把空气中的气体振动转换为听小骨中的固体振动;再经与镫骨连接的卵园窗把固体的振动转换为耳蜗内淋巴液的液体振动。在这气固液的三种振动形式转换过程中,由于鼓膜面积远大于卵园窗面积,加上听小骨杠杆系统中长、短臂不同而产生的放大作用,可以使声波的振动效应共增加约22倍。机械能电能的转换则是在内耳的耳蜗中完成。耳蜗是听觉的感受器,它是盘绕成两圈半的蜗牛壳形状的三层平行管状组织(耳蜗名称即由此而来)。耳蜗内的毛细胞(感受细胞)虽能完成换能作用,但它产生的感受电位也属缓慢变化的级量反应,还不是能满足

16、听觉信号传递要求的神经冲动,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有赖于和毛细胞直接相连的螺旋神经节细胞。,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2、听感知觉系统(听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螺旋神经节细胞是一种双极细胞:它的离心短轴突的末梢与上述毛细胞形成突触连接以便接受毛细胞兴奋所产生的感受电位,并将这种按级量反应的缓慢变化电位转换成按“全或无”反应的神经冲动(即神经发放);与此同时,该神经节细胞的另一根很长的轴突(中枢突)沿耳蜗轴线走出,穿过颅骨进入延脑的“耳蜗复核”,这样就完成了听觉信息由听觉感受器耳蜗向皮层下低级听觉中枢的传入。可见,螺旋神经节的另一根长轴突(神经纤维)就是实现听觉信息传入的“

17、传入神经”(简称“听神经”)。,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分析,2、听感知觉系统(听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组成要素 耳蜗复核接受由同侧耳蜗螺旋神经节传入的全部听神经纤维后,将发出第二级听神经纤维将听觉信息继续向上传送。二级纤维中的大部分交叉到对侧的上橄榄复核,小部分不交叉的纤维则终止于本侧的上橄榄复核。位于桥脑的上橄榄复核在接受到本侧和对侧的纤维后再发出第三级听神经纤维将信息上传至中脑四叠体中的下丘。下丘接受到传入纤维后又发出第四级听神经纤维将信息上传至丘脑的内侧膝状体,然后由内侧膝状体发出最后一级神经纤维,将听神经发放投射至大脑皮层的高级听觉中枢先到达听觉皮层基本区A1(布洛德曼41区),继而A1又与听皮层A2区(布洛德曼42区)、A3区(布洛德曼22区)等听觉皮层联络区发生联系。其中A1区先完成初步的听觉感知,A2和A3区则涉及更高级的听觉感知过程。由内侧膝状体发出的神经纤维一般认为主要投射至A1区,但也有学者认为,其中有一部分投射至听觉联络皮层区(A2、A3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