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348351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4.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 物质生活的变迁,衣,食,住,物质,俗,-精神,鸦争后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一、衣(穿)自主学习:观察下列图片,并结合教材P64-66,填写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1)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长袍马褂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鸦战后传入中国,民国后流行开来,绸缎长袍、西裤,礼帽,牛皮鞋-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学生装-大学生和大中学校的老师,则多是上身长袍、下身西裤、脚穿布鞋。-民国中后期,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孙中山综合中西服饰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

2、贴袋服装,取名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中山装,以文治国,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三民 主义,你知道中山装造型的含义吗?,三省吾身 严谨治身,鸦片战争前的旗袍,改良后的旗袍,旗袍的变化,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50年代女性的又一时尚布拉基,“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 主旋律的影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3)改革开放以后,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鸦争后新中国成立,长袍马褂、中山装、西装、旗袍、学生装等,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等,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

3、,品牌多,款式新、彰显个性,一、衣(穿)自主学习:观察下列图片,并结合教材P64-66,填写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中西合璧、满汉结合美观大方合体方便、平民化、多元化。,半半社会、西方文化渗透国民生活,物资匮乏 政治色彩 文革影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关注民生,等级森严拘谨、保守、呆板,中国四大菜系,川菜 香辣炒蟹,鲁菜 迎宾花篮,淮扬菜 清炖蟹粉 狮子球,粤菜 金牌烧乳鸽,家乡诱人的小吃,西餐,必胜客 麦当劳,中餐和西餐有什么区别?,论一论:,中方:“以味为核心”。 西方: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营养成分,搭配合宜。此外,在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餐具、礼节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新中国成立

4、后,计划经济下人民生活艰苦,需凭票购物。,二、食(吃)中西餐并行,(1)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2)受自然物产条件的限制 (3)国家政策-计划体制,改革开放,关注民生,小康目标 (4)生活习俗的制约,四大传统菜系:鲁、粤、川、淮扬; 北方喜面、饼;南方爱米、海鲜。 鸦战后:西餐传入,西菜西点渐成国人饮食的组成。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国人总体生活水平低,但差距不大,粮食、日用品限量。 (4)改革开放后:温饱解决,餐桌丰富,概况,因素,江南水乡传统民居,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里弄住宅,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完全西化的独院式“洋房”,这些别墅洋房多为殖民统治者、商业巨头、晚清官宦的私宅,有雄厚的

5、财力为后盾,因此多精美别致、豪华气派。也直接体现了西方文化移植式的输入。,在城市的边缘充斥的破烂阴暗的棚户区,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政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2005年又在农村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天津大型安居工程华苑小区,三、住居室建筑的演进,2、鸦战后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居室建筑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洋楼”,1、中国四大传统民居建筑-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西南竹楼、客家民居,3、 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4、改革开放后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安居工程”和“新农村建设”。,我们600

6、多个城市已经基本失去了个性,文脉模糊,记忆依稀,历史遗存支离破碎,文化符号完全混乱。一方面是拆得很惨;一方面建得很糟。光怪陆离、平庸粗鄙的建筑充塞着我们的城市。著名作家冯骥才,城市拆迁与建设中如何保护古老建筑,思考?,材料 民国时期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一种西洋习气,去岁回国,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计,未行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广告牌,上书女学士周,现年28岁,原籍广东香山人。久寓北京,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学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

7、也。”,思考:中国近代婚姻风俗出现了何种可喜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变化:观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隐含着自主、平等的价值观。 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华民国政府的倡导;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响应;,一、婚俗,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五四前,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仪式),清末传统婚礼,20、30年代的结婚照-西化,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

8、之的是革命的需要,工作的需要。,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现代的结婚照-多元,2、丧葬礼俗: 繁琐愚昧 简约文明,3、交往:跪拜 鞠躬、握手等,4、称谓:老爷、大人 先生、君、同志,5、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 区、的风尚逐渐形成,告示: 今日剪辫者奖酱肉面一碗限旬日(十天之内)内一律遵行,违者杀而无赦。-民国政府剪辫通令,1、移风易俗; 2、反清的革命色彩; 3、冲击传统的等级制和礼俗,5、断发,“三寸金莲”绣花鞋,放足历天国、戊戌、辛亥、民国。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更是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人性化、理性化。,6、放足,

9、外因:,影响近代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因素?,内因,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物质生产能力提高,改变生活方式,政治变革:,科技进步:,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外来文化,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源,国家政策:,如菜篮子、安居工程、婚姻法,服装、饮食、建筑和风俗礼仪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们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探究:,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

10、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观点1:西方文化的进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观点2: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和观点?说说你的理由。,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我的观点,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有益的适应时代要求的部分,反对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做法。“孤芳自赏”和“固步自封”都会影响自身的发展。,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 应该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节日,而是我们丧失了很多很多的记忆!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文化,而是我们丧失了太多太多的自信! 一个没有自己节日的民族,是一个浅薄无知的民族! 一个放弃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一个走向堕落的民族!,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