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338798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2.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化的核心: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的过渡 包括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全球化思想文化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生活多样化、世俗化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关键词:探索 模式 改革,俄国发展线索,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俄国,苏俄,苏联,1917,1921,1924,1953,1964,1985,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俄罗斯联邦,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改革,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1991,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列宁,戈尔巴乔

2、夫,改 革 失 败,探索,模式形成,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漫画列宁同志清扫地球创作于1921年,反映了列宁同志对于苏俄作出的历史功绩。画中的列宁手拿扫把,清扫了以沙皇为首的封建残余实力及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 出台的背景与目的,材料一:课本导言 材料二: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背景:1918年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 目的:取得战争的胜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

3、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下列那一政策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土地法令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普遍义务劳动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材料一、192

4、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二、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国家征购价:6卢布, 国家零售价:30卢布 黑市价格:200卢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主义的配给制,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读读想想,阅读下列材料,思考: 1921年苏维埃俄国面临怎样的形势?,材料一: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年还少70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14%,

5、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3。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此时1920-1921年苏俄又遭遇了大旱灾。粮食极端匮乏,原料能源缺少,工厂也无法开工。,经济危机: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政局动荡,材料二: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片”。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积极作用:失误:,

6、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出现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 评价,列宁在革命成果巩固后,想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定的“科学社会主义”蓝图,构建取消商品流通,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但是这个忽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原理,违背经济规律的决定是错误的,这个探索是失败的。这就要求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要重新确立一个新的政策,

7、采取一个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的新方法。而这个政策必须符合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应该确立一个怎样的新政策呢?,痛定思痛的深刻反思:,材料一: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材料二: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摘自苏联兴亡史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二)新经济政策,余粮

8、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经营租让外资经营,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二)新经济政策,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1979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

9、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2分)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的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全球通史 材料说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和目标是什么? 前提:国家控制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 目的:发展社会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21年4月21日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

10、中世纪制、和小生产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这表明苏俄(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C采用商品关系发展经济 D开始农业集体化,列宁说:“我们宣布新经济政策后,提到日程上来的竞赛和比赛,是一场严重的竞赛这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斗争的又一斗争形式。”这表明新经济政策 A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 B实质是鼓励两种经济形式的斗争 C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D避免了阶级斗争的发生,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一是巩固工农之间的联盟 二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三是采用苏维埃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的正确途径。,材料一:1913-1925年农业的

11、发展,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材料二: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时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思考: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效果?,1920年1月16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解除了对苏俄的封锁;1921年3月16日,英苏贸易协定签订,打开了一扇交流之窗。1921年1月,协约国邀请苏俄出席热那亚会议;1921年5月,苏德签订拉巴洛条约,1924年1925年,国际社会出现了在法律上承认苏俄的高潮。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 A苏联的国际地位提高 B冷战进入缓和状态 C苏俄同西方国家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D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资本主义存在的必然性,1

12、.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2.严重损害了工农利益,引起经济和社会危机。,1.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迅速恢复。,2.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效果:,新经济政策的效果:,启迪:,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联共(布)中央发布讣告: “无产阶级所固有的一切真正伟大和英勇的品质大无畏的智慧,不屈不扰的、顽强的、战胜一切的钢铁意志,对奴役和压迫的深恶痛绝,移山填海的革命热情,对群众创造力量无限信任,巨大的组织天才,都由列宁卓越地体

13、现了出来,,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 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 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 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 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 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 主义建设.。,斯大林(18791953),一.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经验不足,新经济政策终止( 1929 )的原因,在党内深入研究、宣传新经济政策的是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少数人。但是,在那个全党和全社会文化水平较低、崇尚激情的狂热年代,他们的科学理论往往不被人理解,反而会被作为“右倾”遭到指责、批判。 在二十年代党内争论中,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的观念

14、占有支配地位。他们将新经济政策与搞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而是可能会招致资本主义复辟。 斯大林、托洛茨基等人都急于搞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搞大工业、大农业,认为小生产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实行社会主义越早越好。,斯大林认为:“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它抛开”这表明 A采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全盘否定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B采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确立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C抛开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否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D抛开新经济政策:斯大林肯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一.社会主义建设

15、理论与经验不足 二.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新经济政策终止( 1929 )的原因,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 -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 在历史上,俄国历代沙皇统治者都把超常规发展、谋求世界大国地位作为自己的梦想。 十月革命后,全国上下仍受这种强国梦的影响,并且由于革命的胜利,从领导到群众产生了急切加快发展的速胜心理。大家都希望利用新政权尽快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甩掉落后帽子。 当时苏联

16、还是一个农民国家,农民的思想意识、小生产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有很大影响。国家越落后越急于尽快改变现状,并且容易滋生主观主义、唯意志论,不顾客观经济规律。,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 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也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甚至是危机感。 而对国际形势判断得过于严峻,又加剧了这种紧迫感。在1925年,斯大林就曾指出战争的形势正在日益成熟,1927年英苏断交后,他便指出新的帝国主义战争日益逼近了,仿佛危险就在眼前。 于是,应付战争的需要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制定各种计划和推行各种政策时,着重考虑的是要建立独立的国防工业,增强国防力量。这是影响经济政策发展趋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