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333956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传染病学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传染病学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传染病学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传染病学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寒与副伤寒,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赵龙凤,伤 寒,概 述,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终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病后常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四、临床表现及临床类型 五、并发症 六、实验室检查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防,主要内容,一、病原学,病原学,伤寒杆菌属于肠道杆菌沙门氏菌属D群,有鞭毛, 革兰染色阴性。 菌体裂解产生内毒素,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伤寒杆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

2、表面(Vi)抗原,三种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有助于本病的临床诊断。,病原学,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能耐低温,在水中存活23周,在-20可长期存活。,伤寒杆菌光镜照片,抗原构造复杂,病原学,伤寒杆菌电镜照片,病原学,伤寒杆菌光镜可见鞭毛,病原学,伤寒杆菌光镜暗视野可见鞭毛,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 整个病程中均有传染性,尤以病程的24周内传染性最大,原有慢性肝胆管疾患(如胆囊炎,胆石症)的伤寒病人则易成为慢性带菌者。,(二)传播途径,伤寒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尿排出后,通过污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蟑螂等媒介而传播。水和食物污染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3、,(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再次患病者极少。,(四)流行特征,季节:以夏秋季最多。 地区:发病高峰在北方地区常较南方迟12个月才出现。,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一)发病机制,伤寒的发病主要取决于伤寒杆菌的感染量、毒力以及人体的免疫能力。 伤寒杆菌 内毒素 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伤寒杆菌随污染的水或食物进入消化道后,若入侵病菌数量较多,或胃酸缺乏时,致病菌可进入小肠,侵入肠黏膜,部分病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浆内繁殖,部分则经淋巴管进入回肠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生长繁殖,然后再由胸导管进入血流而引起短暂的菌血症,即第一次菌血症,相当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4、,(一)发病机制,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肾和骨髓后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严重菌血症,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产生发热,全身不适等临床症状,出现皮肤玫瑰疹和肝,脾肿大等,此时相当于病程的第12周,毒血症状逐渐加重,血培养常阳性,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一)发病机制,(一)发病机制,伤寒杆菌继续随血流散播至全身各脏器与皮肤等处,经胆管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经肾随尿液排出,此时粪便、尿液培养可获阳性。,(一)发病机制,经胆管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部分穿过小肠黏膜再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和单核细胞浸润,引起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若波及病变部位血

5、管可引起出血,若侵及肌层与浆膜层则可引起肠穿孔。临床表现达到极期。,(一)发病机制,病程第4周开始,人体产生的免疫力逐渐加强,表现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吞噬细胞作用加强等,伤寒杆菌从血流与脏器中逐渐消失,肠壁溃疡愈合,疾病痊愈。少数病例可能由于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潜伏在体内(如胆囊)的伤寒杆菌可再度繁殖并侵入血流引起复发。,(二)病理解剖,第一周 淋巴结髓样肿胀,炎症细胞浸润,可见到“伤寒细胞、伤寒肉芽肿”。 第二周 肿胀的淋巴结发生坏死。 第三周 坏死组织脱落成为溃疡,如侵蚀血管则致出血,如穿透肌层及浆膜则致穿孔。 第四周 溃疡逐渐愈合,不留疤痕。,(二)病理解剖,伤寒肠道病理 A:

6、伤寒肉芽肿;B:伤寒杆菌,(二)病理解剖,伤寒肠穿孔,四、临床表现及临床类型,(一)临床表现,潜伏期l0d左右,其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 典型伤寒病程:,1. 初 期 2. 极 期 3. 缓解期 4. 恢复期,(一)临床表现,1. 初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缓慢起病,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d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一)临床表现,2. 极期 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 (1)持续高热:多数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1014d。 (2)消化系统症状:明显食欲不振,腹部不适

7、,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一)临床表现,2. 极期 (3)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1)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2)耳鸣、听力减退; 3)重者可有谵妄、抓空、昏迷; 4)合并虚性脑膜炎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一)临床表现,2. 极期 (4)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即体温增高1,每分钟脉搏增加少于1520次。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有时出现重脉,即桡动脉触诊时,每次脉搏感觉有两次搏动,系末梢血管受内毒素影响而扩张所致。,(一)临床表现,2. 极期 (5)皮疹:于病程713d,部分患者在胸、腹、背部及四肢的皮肤分批出现淡红色斑丘疹(

8、玫瑰疹),直径约24mm,压之退色,一般在10个以下,约24d内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称白痱),多发生于出汗较多者。,(一)临床表现,2. 极期 (6)肝脾肿大:病程第一周末开始,常可触及肝脾肿大,通常为肋缘下13cm,质软伴压痛。重者出现肝功能明显异常及黄疸。,(一)临床表现,伤寒玫瑰疹,(一)临床表现,伤寒玫瑰疹,(一)临床表现,伤寒玫瑰疹,(一)临床表现,伤寒患者并发麻痹性肠梗阻的腹部平片,伤寒合并支气管肺炎,(一)临床表现,3. 缓解期 相当于病程第34周,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肿大的脾脏开始回缩。仍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 4. 恢复期 相当于病程第5

9、周。体温正常,食欲恢复,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二)临床类型,1. 普通型 具有前述临床典型表现者。 2. 轻型 发热38左右,病程短,全身毒血症状轻,12周内痊愈。多见于发病初期已应用过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及儿童患者。,(二)临床类型,3. 迁延型 起病初与典型伤寒相似,发热持续不退,呈弛张热型或间歇热型,热程可迁延12月,甚至数月之久。肝脾肿大明显。常见于合并慢性血吸虫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 4. 逍遥型 病情轻微,患者可照常工作。部分患者可因突然肠出血或肠穿孔而被发现。,(二)临床类型,5. 暴发型 起病急骤,毒血症状严重,有畏寒,高热,肠麻痹,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

10、肝炎,DIC等表现。如未能及时抢救,常在12周内死亡。,(二)临床类型,6. 小儿伤寒 一般年龄越大,临床表现越似于成人,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学龄期儿童症状与成人相似,但多属轻型,病程较短,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较少。婴幼儿伤寒常不典型,病情较重。,(二)临床类型,7. 老年伤寒 体温多不高,症状多不典型,常易出现虚脱,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症状严重,易并发支气管肺炎与心功能不全,常有持续的胃肠功能紊乱和记忆力减退,病程迁延,恢复慢,病死率较高。,(二)临床类型,8. 复发与再燃 (1)复发:是指有些病例在退热后12周再次出现临床症状,血培养再度阳性。偶可复发23次。复发的症状较轻,病程较短

11、,并发症较少。 (2)再燃:是指部分患者在进入恢复期前。体温尚末下降至正常时又重新升高,57d后方正常,血培养常阳性。再燃时症状加剧,其原因与菌血症尚未完全控制有关。,五、并发症,(一)肠出血,为常见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3周,出血量可从大便隐血至大量血便。少量出血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脉快;大量出血时热度骤降,脉搏细速,体温与脉搏曲线呈交叉现象,并有头晕,面色苍白,烦躁,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有腹泻者并发肠出血机会较多。,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3周。 发生率14。极期最多见,是肠壁溃疡侵蚀肌层、浆膜层所致。穿孔部位多在回肠末端。 患者突发右下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及休克症状,

12、12小时后症状短暂缓解,随后高热,腹胀,腹壁紧张及压痛、反跳痛,肝浊音界消失。X线检查可见腹腔内有游离气体。白细胞总数增高。,(二)肠穿孔,(三)中毒性心肌炎,常见于病程第23周伴有严重毒血症者。临床特征为心率加快,第一心音减弱,心律不齐,期前收缩,舒张期奔马律,血压偏低,心电图显示P-R间期延长,T波改变,S-T段偏移等。,(四)中毒性肝炎,常见于病程第12周。主要特征为肝肿大,可伴有压痛,ALT升高,少数出现轻度黄疸。随着病情好转,肝肿大及肝功能可于23周恢复正常。,(五)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一般见于病程第13周,约半数发生于第1周。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和肾功能衰竭,并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

13、,血小板减少及红细胞碎裂现象。其发生与伤寒病情轻重,患者红细胞G-6PD有否缺陷以及氯霉素应用无关,可能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诱使肾小球微血管内凝血所致。,(六)其他,除上述并发症外,如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急性胆囊炎,血栓性静脉炎,中毒性脑病,DIC等也可见到。,六、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1. 血液检查 白细胞计数大多为(34)109/L,中性粒细胞可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其消长情况可作为判断病情与疗效指征之一。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或稍低,如突然降低要注意并发DlC或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可能。,(一)一般检查,2. 尿液检查 常出现轻度蛋白尿、偶见少量管型; 3. 粪便检查 在肠出血时有

14、血便或潜血试验阳性; 4. 骨髓涂片 查见伤寒细胞。,(二)细菌学检查,1. 血培养 病程第1周阳性率可达90%,第三周降为30%40%,第四周时常阴性。对已用抗生素的患者,可取血凝块做培养,宜用含胆汁的培养基; 2. 骨髓培养 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全病程均可获较高的阳性率,第1周可高达90%,且较少受抗菌药物的影响;,(二)细菌学检查,3. 粪便培养 从潜伏期起便可获阳性,第34周可高达80%,病后6周阳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过1年; 4. 尿培养 第34周培养阳性率较高,但应避免粪便污染; 5. 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 也可获阳性培养结果。,(三)免疫学检查,1. 伤寒血清凝集试验

15、 即肥达反应。 所用的抗原有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 (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鞭毛抗原5种。目的在于测定病人血清中各种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一般从病程第2周开始阳性率逐渐增加,至第4周可达90%,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三)免疫学检查,肥达反应阳性结果判断: (1)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升高达4倍者可确诊。 (2)单份血清: “O”抗体效价180; “H”抗体效价1160 有诊断价值。,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甲、乙具有部分相同的菌体“O”抗原,所以“O”抗体效价升高只能推断是伤寒类疾病,而不能区分伤寒或副伤寒。 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4种鞭毛“H”抗原各不相同,所

16、产生的“H”抗体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诊断时可以依据不同的“H”抗体效价作出伤寒或副伤寒的诊断。,(三)免疫学检查,(三)免疫学检查,(三)免疫学检查,肥达反应对伤寒的辅助诊断价值局限性大,特别是对于伤寒的早期诊断,原因是: (1)发病早期抗体阳性率太低,第1周仅少数阳性,即使第3、4周,阳性率仅达70%。 (2)肥达反应为非特异性反应,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较高。,(三)免疫学检查,(3)少数伤寒患者抗体出现很迟,有的虽然出现了抗体,但抗体效价水平太低,难以据此作出判断。 (4)特别应当指出,有10%30%的伤寒患者肥达反应始终阴性。,轻型病人; 早期应用有效抗生素者; 使用免疫抑制剂者; 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 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假阴性见于,肥达反应,假阳性见于,患血吸虫病、结核病、风湿病、败血症、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时可能出现。 有既往感染、接种伤寒副伤寒疫苗者,当患其他发热性疾病时,可能出现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其他沙门氏菌群(非伤寒副伤寒菌)感染也可能出现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