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诊断学绪论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333685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线诊断学绪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x线诊断学绪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x线诊断学绪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x线诊断学绪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x线诊断学绪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线诊断学绪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线诊断学绪论课件(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 X线诊断学绪论,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 洪振强,2,第一节 X线诊断学概述,一、X线诊断学概念X线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辅助检查诊断学科,它利用X线来建立人体组织结构的影像图像,然后再通过对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分析,从而获取综合的诊断信息,辅助对疾病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学科。,3,二、影像诊断学发展概况,自从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报道发现X射线以后不久,在医学上X线就很快被利用于人体疾病的诊断(X线诊断学),并且很迅速地形成了X射线为主的放射诊断学学科,从而奠定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础。目前虽然影像诊断学已有巨大发展,但以X线为主的放射诊断学仍为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核心,应用非常普通。,4

2、,(一)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的主要阶段与主要分支如下:1、经典的X线诊断,包括透视、摄片及稍后期发展起来的造影检查。2、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应用的超声成像诊断技术(Ultrasonography,USG)与核素扫描诊断技术(如闪烁成像、I131扫描成像)。3、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应用的计算机辅助X线断层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4、上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5、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应用的发射体层成像技术(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

3、hy,ECT),如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CT。,5,(一)发展简史,6、上世纪7080年代发展起来的单光子双光子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技术(定量检测方法)(SPADPADEXA)。7、约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临床应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以上多种影像学的诊断分支技术虽然其成像原理不尽相同,但共同点是都可以在活体上进行检查,都可使人体内有关的结构成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人体的解剖、生理及病理变化,从而对疾病的准确诊断起到辅助作用。,6,(二)发展方向,在以上影像诊断发展的基础上,从上世纪70年代又逐渐兴起了一个学科介入放射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是:在

4、影像的监视下进行体内组织标本的采集及在影像学诊断及影像监视基础上对一些疾病进行治疗。这样就使影像诊断学学科发展成医学影像学学科。介入放射学目前发展很快,如心脏介入诊断与介入治疗(导管技术)、肿瘤介入治疗、骨缺血坏死的介入治疗等,应用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中,很有潜力。,7,(三)概念的延伸,由于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外延,传统的X线室、放射科逐渐被影像室、影像楼所取代,影像学学科的发展状况也成为评价一所医疗单位技术及设备力量的重要内容,许多贵重的仪器设备多集中于影像学部分。影像诊断与治疗的设备、材料也逐渐成为医疗设备产业中的重大部分之一。(可惜我国这块发展薄弱,许多仪器设备及材料需靠进口

5、)。,8,三、X线诊断学主要学习内容,前面介绍过影像诊断学的内容包括较广泛,作为我们骨伤专业本科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最重要的是掌握目前临床上最多见、最普及的X线诊断学内容,主要是X线平片,其次是造影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也要有所掌握。大家以后学习应抓住以下几点:1、掌握骨伤科X线诊断中常用的X线平片诊断原理及各部位投照方法。2、熟悉CT成像原理及人体各部分的CT层面解剖。3、掌握人体骨关节系统常见创伤与疾患的X线表现。4、掌握骨关节X线影像的分析步骤、原则及方法。5、熟悉MRI的成像原理及图像特征、适用范围、优缺点等,对其适应症要掌握。了解DSA等其它临床影像学诊断技术。6、了解影像学科

6、的新发展动态,如介入放射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等。,9,第二节 X线诊断的原理,要了解X线诊断的原理,必须先了解X线的产生、特性及人体组织结构的X线成像特征。一、X线的产生X线是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在实验中发现的,当时他发现的这种射线,能量很高,可穿透多种物体,并可使荧光物质发光,但当时对其了解尚不透彻,就以“X”命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伦琴,又称X线为伦琴射线。医学上用的X线是在一个真空管的两端产生一种高电压,当通电时可以促进成束的高速运行的电子流在管内流动,撞击一端的钨靶或钼靶而产生。通常X线的发生器是由X线真空管、变压器及控制电压、电流的操作台三部分组成。一般产生高速电子流的电压在4515

7、0KV之间。,10,11,二、X线的特性,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一般波长在(610-4nm50nm之间,可见光的波长在380780nm)。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穿透性:即X线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质,并在穿透过程中产生被吸收而衰减现象。X线的穿透性与产生X线的电压有关,电压越高,产生X线的波长越短,X线的穿透性越强,反之亦然。故在人体上,对于肥胖者、厚或实的部位,一般选高电压。另外,X线的穿透性还与被照物体的密度、质地等有关,越厚、密度越高,穿透力越弱。X线的穿透性是X线摄片、透视成像的基础。2、荧光性:即荧光效应。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这是透视检查的基础。

8、,12,13,二、X线的特性,3、摄影效应:即X线能使涂有溴化银的胶片感光,产生出潜影,经过显、定影后可产生黑白的影像,这是X线摄片成像的基础。 AgBr 光 Ag+ + Br-,14,二、X线的特性,4、电离效应:即X线能使被其通过的物质产生电离作用。在空气中,X线通过时也使空气中成分产生电离作用,并且这种电离程度与X线的量(强度)成正比,这样可通过测定空气中的电离程度来计算周围环境的X线量,以作为放射防护的一项指标。X线进入人体也同样使有关成分发生电离作用,使人体内的组织结构产生生物学的改变,X线的这种作用又称为X线的生物效应,这是核武器(原子弹)等发生损伤的基础,也是放射治疗的基础。如肿

9、瘤的放射治疗。,15,三、X线成像的基本条件,前面提过,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摄影效应等是形成荧光屏上或胶片上图像的基础,而人体内组织结构密度与厚度的差异则是形成具体黑白灰度差异图像的重要前提。具体说,X线影像的形成必须具备:1、X线要能穿透被照的物体,即X线有足够能量能穿透人体的各部位;2、被穿过的组织结构应具有密度与厚度差异,使X线穿过后剩余的X线量有差别;3、具有能将穿过人体后剩余X线量表现出来的设备与材料,如荧光屏、电视屏、X线胶片等。只有以上三点条件具备,才能获得黑白对比,层次亮暗差别的X线影像。,16,四、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X线影像特征,人体不同部位、不同组织结构的厚度与密度有差

10、异,按影像学密度分,大约有三类:第一类,高密度,如骨组织、钙化灶;第二类,中等密度,如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及体内液体等;第三类,低密度,如脂肪组织以及呼吸道、胃肠道、鼻窦、乳突等部位的气体。当均匀的X线束穿过厚度相等而密度不同的组织时,密度高的物质X线被吸收多,X线胶片上的影像偏白色,而密度低的物质X线被吸收少,X线片上的影像偏黑色。如同样是胸部,肋骨、胸骨密度高,X线被吸收多,穿过的X线量少,X线片上呈白色,而肺组织,含气体多,密度低,X线被吸收少,通过的X线量多,胶片上呈黑色。对于病理组织,一般有密度的差异,故可以通过X线摄片检查而显示出来,如肺TB,在X线片上在原来属于肺

11、组织的低密度影像区出现一种中等密度的纤维化改变或高密度的钙化灶影像。,17,18,四、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X线影像特征,对于同一密度的组织结构,由于厚度不同,也可形成黑白灰度差异的影像,厚的部位吸收X线量多,透过的X线量少,X线片上呈白色,薄的部位吸收X线量少,透过的X线量多,X线片上呈黑色。组织厚薄不同的影像黑白灰度差别表现有多种。以上所说的黑白灰度差异都指X线胶片,即透过的X线量越多,影像越黑,透过的X线量越少,影像越白。而在荧光屏上则相反,透过X线量越多,图像越亮,透过X线量越少,图像越暗。密度与厚度的差异是产生黑白不同灰度对比影像的基础,是产生层次不同图像的条件,但在实际临床X线片上产生

12、明暗差异图像究竟由密度差异还是由厚度差异决定的,还要具体而论。如胸部、肋骨密度高但厚度小,而心脏血管虽为中等密度但厚度大,故在X线成像上心脏的影像要比肋骨处白。,19,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股骨干与远侧干骺端呈不规则骨破坏,高度骨硬化,可见死骨形成;骨膜增生显著;伴病理性骨折。,20,21,四、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X线影像特征,一般讲,胶片上白色通常称为高密度,黑色称为低密度,讲到这里,就产生了关于密度的两个概念,即组织结构的密度与X线片上影像的密度。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组织结构上讲的密度是指该组织结构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密度高,比重大,则单位体积物质质量大;反之密度低,比重小,则单位体积物质质

13、量小,X线胶片上讲的密度高低是指影像灰度的白与黑,通常用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来描述影像中的白影、灰影和黑影,一般讲组织结构的密度与胶片上的密度呈相互对应关系,即组织结构密度高,吸收X线多,通过X线少,胶片上金属银少,呈白色;反之,组织结构密度低,吸收X线量少,则通过的X线量多,金属银生成多,呈黑色。,22,第三节 X线成像设备及成像影响因素,一、X线成像设备一套完整的X线检查成像设备应包括:(1)X线产生部件(X线真空球管,变压设备,操作台);(2)检查床、荧光屏或显示器;(3)胶片及成像的暗室。新型的X线机通常配上电子控制部件。故一个X光室至少要有三个以上独立空间,一个是控制台房间,另一个

14、X线产生部件及检查床等房间,再一个是暗室。对于X光机的种类,有移动式、手提式、固定式、带电视成像设备等,目前还开发出适用于不同科室应用的X光机,如摄乳腺组织的钼靶X光机等。一般根据毫安数来定一台X光机的大小规格,如30、50、100、300、500毫安等,毫安越大越贵重,适用范围越大。如摄头颅、骨盆片应用300MA以上,太小X线透不过有关组织。,23,24,25,26,二、X线成像的影响因素,1、投照部位的影响:X线产生的图像是X线束穿过被照部位不同密度、不同厚度的组织结构后投影的总和,对于某一具体部位的影像,则是该穿透部位路径上各层组织结构影像的叠加,如正位片上人体有前、中、后三个层次的组织

15、结构,最终的某一部位的影像是这些前、中、后层次组织结构相互叠加的影像。由于这种原因,在一张照片上,某些组织结构的影像会因影像的叠加而增益,得到很好显示,也使另一些组织结构的影像被掩盖而不能显示。故为了清晰显示相关的组织结构影像,需要选择合适的投照部位。,27,28,29,30,二、X线成像的影响因素,2、放大与伴影:由于X线束从狭窄的X线球管口向人体投照过程是呈锥形扩大,故可使被照的组织结构的影像有一定程度的放大并产生周围的晕影(伴影),伴影的产生会使X线影像的清晰度下降。3、歪曲失真:由于X线束从球管中射出时呈锥形放大,故处于X线中心部位的组织结构的影像会保持其厚度的形态,而处于射线束边缘部

16、位的组织结构影像由于倾斜投影,产生放大并歪曲失真。如处于X线边缘部位的圆形结构会由圆形变成蛋形。,31,第四节 临床常用X线检查的方法及其选择,一、普通检查普通常用的X线检查包括荧光透视(透视)和X线摄片(拍片),即平时所说的透视、平片(拍片)。1、荧光透视:让人体站于(卧于)X线球管与荧光屏之间,让X光束先穿过人体后到达荧光屏,检查者站于荧光屏前观察。过去该检查均在暗室中进行,现在多采用影像增强电视系统,不必要在暗室中从荧光屏来观察影像,且影像的清晰度增加,效果更好。透视检查的优点:可改变体位进行动态观察,可了解内脏器的动态变化,设备简单,费用低,可立即直接得出结论。缺点是:荧光亮度低,影像的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难于观察密度与厚度差异较小的组织结构,也难于观察密度与厚度过大的部位,如头颅、脊柱、骨盆、腹部等,再者透视系一过性观察,不能留下客观的记录,也是一种缺陷。,32,33,一、普通检查,骨伤科临床透视检查常用于:(1)寻找体内的异物,如火器伤,通过透视先判断异物的有无并定位;(2)四肢骨折的确证;(3)在直视下行手法治疗(如手法整复骨折,在农村基层常用);(4)对于复杂的损伤可以在透视观察后确定进一步摄片的投照体位,以更好地显示病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