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移动结合物联网发展要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319490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国移动结合物联网发展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中国移动结合物联网发展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中国移动结合物联网发展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移动结合物联网发展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国移动结合物联网发展要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中国移动结合物联网发展要点 摘要:中国移动通过扩大规模优势,以自主创新为契机参与物联标 准建设,以及深入拓展移动物联的应用领域,促进中国移动与物联 的全面融合,加速我国物联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物联;中国移动;移动物联应用 物联,像大多数 新兴概念一样,技术和发展始终走在理论的前面。当前,物联依旧 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从众多的理解、认识、描述中,依然能够 识别出它的“基本框架”。 第一,能够连接各种信息传感设备, 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 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第二,能够实时联系 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

2、、热、电、 力、位移等各种需要的数据;第三,能够借助有线络、无线络与互 联相融合。 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络的 连接,以方便用户识别、管理和控制。 从这些基本点中可以发 现,与传统的互联相比,物联有其鲜明的特征。 首先,物联是 各种感知技术的融合。物联的络上设置了海量的各种类型传感器, 每个传感器都可以看做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 数据内容、数据格式、数据强度、数据频度等参数也不相同。传感 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照用户预先设置的周期采集信息,并 不断更新数据。 其次,物联是基于在互联上的“泛”络。当前, 物联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必须接入各种有线

3、、无线 络与互联融合,才能将“物”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上 预先设置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必须通过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 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可信性, 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络和协议。 最后,物联不仅提供了传感器的 连接,而传感器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即能够对物体实 施智能控制。物联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将传感 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扩充到各类应用领域。 近两年,大量基 于物联的新概念层出不穷,“感知中国”、IBM 的“智慧地球”等,其 本质都是要实现物联服务的应用。作为物联服务实现的载体,无线 通信至关重要,以目前的技术发展态势,3G 无

4、疑将是各国发展物联 的依托。作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 3G 标准,TD-SCDMA 无疑在中 国的物联产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2009 年 8 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江 苏时明确指出:把传感系统和 3G 中的 TD-SCDMA 技术结合起来, 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即物联)发展。因此,物 联和 TD-SCDMA 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是一个物联发 展史、移动通信发展史的重大机遇。 首先,物联与 TD- SCDMA 相结合,将对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有专家曾估算,2010 年,物联产业链会带动 超过了 1000 亿元规模的 GDP,而 TD-SC

5、DMA 络建设和运营也将带 动一个巨大的产业市场。两个高科技产业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将 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二,物 联与 TD-SCDMA 相结合,将对国家信息安全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与互联一样,物联同样面临信息安全的问题,而且物联越发达、涉 及应用领域越广泛,其牵涉到的信息安全问题就越发突出。为此, 使用掌握核心技术的 3G 标准、技术和设备以支撑物联的发展,将 有助于提升我国信息战略安全。 第三,物联与 TD-SCDMA 相 结合,将促进 TD-SCDMA 自身的发展建设。3G 与 2G 最为主要的 特色业务,就是非语音领域。结合应用领域来看,物联将对非语音

6、业务产生极大的需求,因而将对 3G 自身的发展将有很大的促进作 用。同时,物联的发展带动技术、设备等标准的制定,如果 TD- SCDMA 与物联相结合形成系列完整的标准,将对 TD-SCDMA 自身 建设极为有利。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当前快速、深入的发展, 也做好了全面融入物联的准备:政策支持:TD-SCDMA 是我国掌 握自主知识产权的 3G 技术,已得到政府和重点行业企业的扶植, 将会有助于促进中国移动在物联产业链的话语权;标准先行:中 国移动已开始着手制定终端和平台的协议标准,有助于引导物联产 业链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络广覆盖:GSM 与 TD-SCDMA 融合组 方式的络覆盖范围和质量已

7、达到较高标准,加之即将实现的与 WiFi 融合,将有助于形成高质量、全覆盖的络环境;客户规模:已超 过 5 亿的用户,客户群覆盖全面,在具有较强应用需求的移动信息 化企业客户中占有绝对和相对规模;应用多领域:自 2002 年首次 尝试在重钢生产过程中实施远程监控之后,2008 年推出电梯卫士、 数字城管等多个产品,2009 年形成了 5 大类 18 项12 移动物联的产品体系,至年时,第一二三产业中的物联应用 领域都已初步显现中国移动的身影,并在不断地扩大应用领域和影 响力。国际权威机构预测,至年,世界上物互联的业务与人之间通 信的业务相比,将高达到?。根据我国权威机构预测,年中国物 联产业市

8、场规模将达到亿元。因此,中国移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 势,结合当前有利时机,与物联作为新兴战略产业的代表,其远大前景已经不容置疑。 首先,完善并逐步地扩大规模优势,特别 是优质客户、集团客户、对移动信息化有特定需求的客户,以需求 和应用为导向,构建业务丰富、需求细分、应用性强的物联平台, 并实现与现有平台的对接。 其次,以自主创新为契机,积极参 与物联标准建设,赢得标准的话语权。从互联发展史可以看出,由 于美国率先制定了互联的标准以及核心技术,使得美国对互联的发 展拥有了至高的发言权与主导权。但物联的标准不是一个公司、一 个行业所能制定的,但是,作为在物联业务发展中已具备一定优势 的中国移动,应

9、积极参与并推动中国物联各种标准的制定、实施和 推广,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和运营经验赢得在物联标准制定过程中 的话语权与主导权。 最后,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深入行业、 深入地区、深入服务层次。物联最大的贡献在于应用,应用领域的 拓展、应用层面的深入标志着物联发展的成熟。中国移动在现有业 务基础上,应当不断推出适合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特点的业 务项目,如近海区域鱼苗蟹苗的投放、大棚蔬菜的控温浇灌、煤矿 系统中的瓦斯监控、城市公交系统的交通路况手机监控等;结合各 省市当地实际,开发适合当地的应用项目,如水域沿线的环境监测、 娱乐场所的噪声监控等;加大业务研发力度,注重与物联应用相结 合,从提供单纯的视频采集逐步地发展到分析、决策、建议的高层 次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