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的诗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312567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郊的诗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孟郊的诗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孟郊的诗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孟郊的诗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孟郊的诗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郊的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郊的诗(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孟郊的诗孟郊的诗篇一:论韩愈与孟郊诗的“奇”之不同论韩愈与孟郊诗的“奇”之不同摘要以韩愈与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是中唐诗坛的一枝奇葩。但是,他们的诗在表现“奇”这一共同特征时又是有明显区别的。但目前很少有人深入研究二人在诗歌特点上的这些不同,特别是在其诗歌最大特点“奇”的方面,研究得还不够充分。文章从取象、意象构思、形象传达、总体风格四个方面择其主要特点来说明韩、孟诗作的“奇”之不同。关键词韩愈诗 孟郊诗 “奇”以韩愈与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是中唐诗坛的一枝奇葩。韩、孟诗以崇尚雄奇怪异之美而著称。但是,他们的诗在表现“奇”这一共同特征时又是有明显区别的。韩愈才力宏大,其诗意象构思的怪奇中透露

2、出雄奇的风格特征,而孟诗孤寒苦涩的意象组合更多的是诗人炼字造语的险奇和新奇,这一差别在他们诗歌创作后期表现得更为明显。但是,目前很少有人深入研究二人在诗歌特点上的这些不同,特别是在其诗歌最大特点“奇”的方面,研究得还不够充分。下面,我从取象、意象构思、形象传达、总体风格四个方面择其主要特点来说明韩、孟诗作的“奇”之不同。首先,在取象方面。韩诗取象之奇侧重于“怪”上,韩诗中常见的意象有蛇、鼠、蛟龙、猩鼯,等等。这些意象要么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令人望而生畏的生物,要么是神话传说的并经诗人加工或诗人杜撰出的恐怖形象,具有生僻、奇怪的特点。诗人正是抓住“怪”这一特征,营造出恐怖的氛围,让人读之生畏。 陆

3、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一诗中,描述山火的猛烈和飞禽走兽四处逃窜的景象:“虎熊麋猪逮猿猨,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燖炰煨爊孰飞奔。 ”韩诗中许多“怪”的意象,在前人诗中是极其罕见的。再如, 永贞行云:“湖波连天日相腾,蛮俗生梗瘴疠丞。江氛岭祲昏若凝,一蛇两头见未曾。怪鸟鸣唤令人憎。蛊虫群飞夜扑灯。雄虺毒螫堕股肱,食中置药肝心崩。 ”诗人无罪遭贬的身世际遇,使他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的苦闷中,只能借搜罗奇语、雕琢词句来纾解抑郁之情。诗人利用这些生僻的意象给人天然的孤高、陌生、恐惧的心理感受,再配以奇特的想象和生僻的字眼,构成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意象。不同于韩愈生僻、奇怪的意象,孟郊在取象方面表现

4、为寒苦、瘦硬的特点。孟诗中常见的意象有“老虫” 、 “冷露” 、 “峭风” 、 “商虫”等。这些意象之奇在于“险” ,既不使诗伤于艰涩拗口,又于奇中见妥帖。诗人偏爱这些意象,其中融入了诗人孤寒苦涩的心理感受和贫病交加的现实状态。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凄清、寒苦的氛围,给人寒冷、孤苦的强烈感受。在这方面,组诗秋怀十五首堪称代表:“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 (其二) “孤骨夜难卧,吟虫相唧唧。 ” (其一) “老骨惧秋月,秋月刀剑稜。 ” (其六) “霜气入骨病,老人身生冰。 ” (其十三)诗人身病体弱,瘦骨嶙峋的形象在诗中十分突出,让人真切感受到这个“哀哀孤老人”的凄凉晚景。韩愈评价孟诗:

5、“东野动惊俗,天葩吐奇氛险语破鬼篇二:浅析孟郊的失意诗浅析孟郊的失意诗梁雅妍 AP0501420 内容提要:从孟郊的夜感自遣 、长安羁旅行 、 感兴 、 赠李观这几首失意诗中,浅谈其失意诗的风格特征、意象的奇特、两个世界的不和谐等,着重笔墨于诗中让读者震惊的字词的分析。关键词:浅析 孟郊 失意诗 意象 不和谐正文:从“郊寒岛瘦”中知道孟郊这一人,可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他的名字,渐渐地,才知道那首著名的游子吟是他的诗作之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因为诗中浓浓的母子情深,对他的好感倍增。近来,对他的诗作萌发出浓烈的兴趣,在看了很多资料之后,才明

6、白对他的认识竟是这么的浅薄。他的一生沉落下僚,郁郁寡欢,受尽了苦难生活的磨难。科举失意、仕进无门是他诗歌创作的主旋律,但他的杰出作品也由此而生。尽管孟郊有着强烈的复古情绪,但他还是在强烈个性化的诗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在古意等诗中,他的复古情绪对伦理道德的重视还十分明显,不过,孟郊很快从生涩、直白的说教诗转向抒情诗。运用他独特的字词和奇特的意象,造就出一种新的抒情诗,孟诗中的强烈情感不再是对大历诗风的追随,他的诗歌是其痛苦和愤闷情绪的发泄。孟郊的诗歌中总是存在两个对立的世界,京城的世俗世界和隐逸风景的对立,诗人心灵和肉体的对立,愿望和行为的对立。 赠李观中,他自己的失败和朋友的成功对立;感

7、兴中,孟郊与自然的疏离、情感的孤独,和朋友的欢聚与自然的合一相对,这些是一种无法调和的冲突。下边以他几首诗歌为例。下边这首诗歌将道德说教、精湛的技巧和谨严的控制,演变为一种迥然不同的东西。夜感自遣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雠。死辱片时痛,生辱长年羞。清桂无直枝,碧江思旧游。这首诗歌的情绪逐渐紧张,一直到最后一句“碧江思旧游”才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我们看到诗人彻夜学习,一直到天明还没有停歇,他诗歌中的痛苦如此强烈以致感染了“神鬼” ,这痛苦来自于内心世界的分裂,是由于“心与身为雠” 。诗歌第四句违背了诗的一般准则,使诗歌更加奇特,连词“与”用来表示区别和对立。诗歌中的“死辱”指

8、自杀,是不孝的大罪。 “死辱”指的是肉体上的短暂痛苦, “长年羞”指的是伴随诗人一生的心灵的煎熬。桂树的比喻揭示了作者痛苦的原因也概括了痛苦的后果。最后孟郊通过对“游碧江”幸福往事的怀念从强烈的痛苦中得到释放。下边这首诗把建功立业的雄心和科举失败的世俗世界与作者渴望归回的田园风光相对照。长安羁旅行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应该做的事情梳理头发他做得很少:十天梳一次;他不该做的事情饮酒他做的很多:三旬中九次

9、。这些数字表明了诗人的不平衡状态,他失去了与自然的和谐,不是一对一,而是十对一,九对三。对于万物来说春天是“及时”的,孟郊却感到自己与这种环境格格不入。在孟郊的诗歌中,情感世界、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在一起,内心世界把外部世界转化成一面反射自己的镜子。精神上的孤独转化为肉体的寂寞;表示行为的数字的不平衡转变为诗人和季节之间的精神的不协调,竟得长安成了一个“君子”不能归属的“喧竞场” 。感兴拔心草不死,去根柳亦荣。独有失意人,恍然无力行。昔为连理枝,今为断弦声。连理时所重,断弦今所轻。吾欲进孤舟,三峡水不平。吾欲载车马,太行路峥嵘。万物根一气,如何互相倾。诗歌的前两联把自然的坚韧和人类情感的脆弱

10、相对照,诗人再一次认识到他与自然的不和谐。 “连理枝”的意象表明他先前曾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现在失去了与自然的合一,在诗歌的最后一联,作者用抽象的意象表现了恢复天人合一的愿望:“万物根一气” 。第六句和第八句中断弦的意象表现出孟郊比喻的复杂性。断弦就像是从连理枝分离出来的一个具体意象,一根树枝就像一根断弦,曾经与其他的同类联合并得到支持,曾经和谐地演奏,现在却无力而孤独。树枝需要其他枝条的扶持,琴弦也需要其它琴弦的配合才能奏出和谐的旋律。断弦声作为描绘诗人幻灭和痛苦的意象既贴切又传神。在下一首诗里,孟郊毫不掩饰地把李观当成了他嫉妒的对象。赠李观谁言形影亲,灯灭影去身。谁言鱼水欢,水竭鱼枯鳞。昔

11、为同恨客,今为独笑人。舍予在泥辙,飘迹上云津。卧木易成蠹,弃花难再春。何言对芳景,愁望极萧晨。埋剑谁识气,匣弦日生尘。原君语高风,为余开苍旻。和大多数抒写失意的诗歌一样,与情感、风格的极端相匹配,这首诗的主题存在着两个对立的世界。希望破灭的“我”和成功的“你”相对立。前两联的反问是一种痛苦的嘲讽。第一句都假定一种和谐的联合,但在第二句中却残酷地迫害这种和谐。灯火影离本是正常现象,但是在这里,影是身的“皮肤” ,失去影子,血肉关系就会被破坏。责备的语气,痛苦的自嘲,意象的病态和丑陋、强烈的情感,这些都违反了唐代诗歌庄重典雅的风格,给传统诗歌以有力的冲击。通过直抒胸臆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孟郊打破了诗

12、人和读者之间的界限,同时也深深地吸引了读者。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不能逐一分析,不过我相信这几首诗已经能够将孟郊失意诗的情感、意境、和意象的奇特表达出来。不能说孟郊是众多诗人中最特别的一个,其实,每个诗人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失意也不是他的专利,只是我选择了他的失意诗进行分析而已。尽管他当时处于失意,很潦倒,可“失意”带领他创造出这么些优秀的诗作,他的“失意”也算为诗坛作出一点贡献。说实在的,很佩服他用词上的精巧与奇丽,往往的一“词”见血,让人自叹不如。当然,很多东西,不能言传,只能神会;很多东西,不能说自己已经完全领会,只能浅谈自己的观点,浅析,浅析,正是如此。参考文献:罗时进唐诗演进论 (江苏古

13、籍出版社)施蛰存唐诗百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十二日篇三:孟郊诗中的游子主题 2孟郊诗中的游子主题内容提要从诗经 古诗十九首开始,文人对游子已经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这是中国文人重要的心理情结。文章选出孟郊对游子的生活关怀的诗加以分析,称游子主题。游子主题界定为诗人对游历生活主观感受的诗化表达,以及诗人以游子自喻的情怀。然后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阐述其具体表现。在内容上看,游子主题体现在,多次出现游子意象并自称游子,并且屡次出现客意象。艺术上,多选择冷色调意象以突出游历生活的孤独。继而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上讲,乡土眷恋之情是其产生的深层原因

14、。其次孟郊的一生长期的游历生活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客观条件。第三,远游事君的人生理想与孝道观念的矛盾冲撞使诗人失意的天平倒向对亲情乡土的眷恋。这是其创作的深层心理原因。也正是在这个意义讲,孟郊的游子诗正是通过对游子主题的关注来消解政治的失意带来的苦闷。关键词游子主题 游子意识的矛盾存在 游子意象正文提起中唐韩孟诗派的诗人孟郊,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中这个游子形象感人至深。本文就从“游子”谈起。游子一词广义上讲是离家远行的人,本文的“游子”是特殊意义上的概念范畴。特指游历以求仕进的文人。唐代社会游历之风大盛,文人到了

15、一定的年龄就要离家出游或参加科举、拜谒、行卷或隐居以求终南捷径。游子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所谓游子主题那就是诗人对游历生活主观感受的深化表达。以及诗人以游子自喻的情怀。虽然从诗经开始文人已开始关注出行生活, “行道迟迟,心中有违” (诗经邶风 ) , 古诗十九首中作者更明确提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394 页)但历代诗人像孟郊这样如此全面而深刻关注游子生活的为数不多。所以本文把孟郊诗中的这一主题加以分析。首先从内容和艺术两个大方面阐明其具体表现,其次探究形成这一主题的原因,进而附带提出,分析孟郊诗中游子主题的实质。据华忱之,喻学才校注,人

16、民文学一九九五年出版的孟郊诗集校注所载,孟郊今存诗五百余首。其中写宦游生活的诗约占 15%左右,在将近 80 首描写游历生活的诗中,诗人常常表现出自己的游子情怀。首先,诗中多次出现游子意象并称自己为游子。除了游子吟之外, 恕别中称“秋风游子衣,落日行远道”,还有“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闻砧 ) , “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 ” (商州客舍 ) , “此时游子心,百尺风中旌。 ” (京山行 ) ,还有游子诗(卷三 ) ,诗中这样写到:“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 出门行二首也称:“驱车旧忆太行险,始之游子悲故乡。 ”等等。而且在诗中多次运用“客”意象。“客子昼呻吟,徒为虫鸟音” (病客吟 ) , “朝为主人心,暮为行客吟” (赠时郊将入秦楚材适楚 ) “县街无尘土,过客多淹留” (送卢郎中汀 )等等。不仅如此,诗中对游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出一种完整的“游子”生活状态图,游子出行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