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312529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两章,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孟子两章孟子两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孟子 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 课后题答案 庄子故事教学设计 公输教学 设计 篇一: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 的 一、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 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二、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三、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 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 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教学设想 一、 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着重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张并熟悉课 文。 二、两篇短论的教学处理应略有差别,教学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

2、一文,可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学, 重点在于理清脉络,了解论证方法;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则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 三、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时 一、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 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 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 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 反对一

3、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 代战国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 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初 读课文。 1.了解预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况。 2.指名 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正音:“夫”, ,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谷子。与“栗”区别。 3.对照书下注释,指名学生疏通文句。 4.教者释疑、点拨,重点注 意下列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 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

4、“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 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 ”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 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 “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 “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 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 字,背叛。 5.指名串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6.齐读课文。 三、 讲析课文。 提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

5、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 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 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 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 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 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 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提问: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 的? 明确:2、3 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 2 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 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 时;第

6、 3 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 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 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 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 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的道理。 提问: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 要写第 4 段?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 4 段的作用是在前 3 段论述 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 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 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

7、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 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 4 段绝非多余的 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 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 “得道者”。 归纳:第 4 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四、归纳全文。 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 1 段,开门 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 4 段进一步阐发,说明, 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

8、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 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 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 缜密。 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充分讨论明确: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 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 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 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 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五、反复诵读课文

9、,直至背诵。指名、分组、集体背诵。 六、练习。 1. 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补充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说明“之”的不同用法。 2.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讨论孟子的政治主张,指出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本文选自 孟子?告子下。 三、指导预习。 1.阅读有关“提示”。 2.依据书 下注释,大致了解本文所讲的意思。 四、讲析课文。 1.教者范读 课文,正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拂士 ():同“弼” 空乏 () 2.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 译第 1 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10、发:起,被起用。举: 被举用,选拔。 明确:“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 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舜”为君, 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 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 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 故曰“举”。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 4.讨论第 1 段。 (1)第 1 段文 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明确:六位。即“舜”“傅说”“胶 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明确: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

11、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 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 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5.讨论第 2 段。 (1)讲 析重点词语及句子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 示代词,这。“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 为动词。(注意:对初中生不可出现“使动”这一概念) “拂”:违背、 受阻挠。 “乱”:动词,扰。(注意:读“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时,可 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顿。) “所以”:介词,课文

12、中的“所以”可译为 “之所以?的原因”。 “曾”:与“增”通假。 (2)指名试译第 2 段,师 生订正。 (3)明确:第 2 段与第 1 段的关系:第 1 段列举六个特殊 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 2 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 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 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 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 生存的过(来自:.sMHaiDa. 海 达范文网: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程中不 断增长了才干。(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英雄 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 6.讨论

13、第 3 段。 本节难度较大, 可由教师逐句串讲。 (1)重点弄清下列词语及句子。 “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然”, 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 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 (2)这一段 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明确: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 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 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 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7.讨论第 4 段。

14、 明确:最后 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 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 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五、归纳全文。1.讨论论证方法。篇二: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提出论点后层层推进、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的论辩语 言;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过程与方 法:比较两篇短文,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 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思想内涵。 四、教

15、学过程: 第一 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智取生 辰纲中的有关内容导入本课。 二、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学生搜 集的材料。 2、课件展示孟子和孟子的图文资料 。 孟子:名 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 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 “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 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三、疏 通文意 1、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夫():发语词,放在句首, 以引起议论。 粟(s):谷子,与栗(l)区别。 畔(pn):通 “叛”,背叛。 2、播放课文朗

16、读录音,模仿录音齐读。(1)借助课 下注释,同桌间合作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2)教师巡视释 疑点拨。(多媒体课件显示)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 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 城邑之小。 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作代词用,即“这(就是)” 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 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 名词作动词用。 固(固国):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使国 巩固。 威(威天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之(寡助之至):作“到”讲 。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齐 读课文。 四、研析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 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师生共同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明确: 1、中心论点即篇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