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304960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 1918 年至 1937 年,即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这段时期,在近代中国历 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许多影响此后中国历史的制度和因素,都可以 在这段时期找到源头。在经济方面,它不仅留下了近代中国资本主 义发展最快的一段记录,也留下了外来经济组织和制度在中国土地 上成长的独特轨迹。这份遗产,很值得我们去认真地分析和研究。 本文通过对这段时期特别是 1927 年至 1937 年中国银行业的考察 (注:19271937 年的中国银行业,与此前相比,发展变化的特点 更为典型和丰富,因此本文将分析重点置于此时期。),探讨这种 外来金融组织在中国成长的状况和特点,并对导致其发展的因素和

2、 条件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一、两次大战间中国银行业 的发展趋势 学术界在涉及此期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演变时,一般 都用速度较快来形容,但其“较快”的具体内涵以及银行业的整体状 况,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鲜见有全面的反映。因此,笔者首先整 理了以下统计表,希望通过这些统计表,对这期间中国银行业的演 变全貌,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数量概念。 首先从银行设立的数量 上进行观察。为有一个具体比较,现将中国出现首家银行的 1896 年 至 1937 年 40 余年间各年设立和停业的银行数目列表如下(见表 1)。 表 1 18961937 年中国银行设立、停业统计表年 度设立银行数(家)停业数(家)现存数(家)年度

3、设立银行数(家) 停业数(家) 现存数(家)1896 1 1 1921 27 18 401902 1 1 1 1922 27 19 481905 1 1 1 1923 25 20 531906 2 2 1 1924 7 5 551907 3 4 1925 9 7 571908 4 3 5 1926 7 7 571909 1 1 5 1927 2 1 581910 1 6 1928 16 5 691911 3 2 7 1929 11 3 771912 14 10 11 1930 18 6 891913 2 1 12 1931 16 6 991914 3 1 14 1932 13 4 108191

4、5 7 5 16 1933 15 3 1201916 4 3 17 1934 22 4 1381917 10 9 18 1935 18 1561918 10 6 22 1936 5 1611919 16 9 29 1937 3 1641920 16 14 31 年月 不明者 50 50 合计 390 226 1647 173 2529 2515 专业 13 15 15 46 51 56 1356 1243 华侨 10 9 10 53 30 35 1180 1482 共计 146 164 164 1038 1332 1627 25652 28878 方 (注:参见唐传泗、黄汉民试论 1927 年

5、以前的中国银行业,载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第 4 辑。)。1927 年至 1937 年, 中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外资银行业的基本停滞和钱庄业的衰退 更形成鲜明的对照(详另文)。那么,导致这期间中国银行业快速 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这期间中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反映出什 么问题?在前人对此的研究和回答中,是否还有关注不够或者遗漏 之处?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并进一步深入探讨,无疑对深化认识这期 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乃至这时期的中国社会不无意义。 检视前 人的研究成果,大都认为这期间中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是一种不正 常现象,是一种畸形的“繁荣”。而关于这种快速发展的原因,也多 从内地农村破产、现金大量流向城

6、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后导致城市 游资增多;国民政府成立后高折扣大数量滥发债券,银行从中获取 丰厚利益;国民政府形成金融垄断网,获取超额利润以及银行业从 事房地产业投机获取利益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注:见张郁兰中 国银行业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桑润生编著简 明近代金融史(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年)、中国近代金融史 编写组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 年)等。)。 应该说,这些分析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触及了银行业快速发展的某些 要因,都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但是关于银行业发展原因的既有研 究,都忽略了直接影响银行业发展的另外一些因素特别是内在因素, 例如,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

7、金融政策是如何制定的?银行业快速发 展在国民党统治期间表现得特别突出与这些政策是否有关?这期间 银行业自身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银行业自身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这期间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有什么特点和变化? 等等。也就是说,对直接涉及银行业制度和银行业内部变化等因素 的探讨还很少。鉴于此,笔者将这期间特别是 1927 年后 10 年间银 行业发展演变的制度因素和内在变化作为分析的重点,希望通过这 种分析,使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能够更为客观和全面。 二、影响银行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因素 美国新经济史学派的代 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思特别强调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 即使在技术没有发生

8、变化的情形下,通过制度创新或变迁也能提高 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他认为,尼德兰和英格兰地区之所以首先 在西方世界兴起,是因为那里最早进行了产权结构方面的变革,从 制度上激发和保护了经济领域的创新活动,法兰西和西班牙没有做 到这一点,因此它们才在竞争中失败并大大落伍了(注:参见道格 拉斯诺思和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 华夏出版社,1988 年)、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诺思所指的制度,并非“体制”, 而是经济学上的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 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注: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第 225226

9、 页。)。不管我们是否同意他的看法,经济制度变革因素 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确实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一个社会 变动剧烈的时期更是如此。 如果以 1927 年以后的银行业与此前 的银行业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其中最大不同,是银行体制方面发 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是形成了以中央 银行为首的国家银行和地方银行、专业银行等的不同银行组织体系 (尽管这种组织体系仅仅是初步形成),以及一系列有关银行业法 律法规的颁布和金融领域中的种种变动如币制改革等等。导致这些 变化的直接原因,又与国民党政权的经济金融政策有直接的关系。 1.经济金融政策的影响 经济金融政策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具有整

10、 体性和强制性的特点。这期间南京政府经济金融政策的后果之一, 是直接推动形成了新的银行业组织体系。银行作为一种金融组织形 式,是近代中国人在与西方打交道后引进的一种与过去钱庄票号等 传统中国金融组织不同的新型金融组织,中国人自己的银行从晚清 末年开始兴办,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的三十余年间,虽然在数 量上已发展到几十家,但彼此之间并不成系统,也无特色,相互之 间也很难说有分工和统属关系。也就是说,虽然有了银行,但还处 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是,1927 年以后,这种情况有了相当的改变: 一是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首的国家银行体系,与国际汇兑银行、地 方银行、专业银行构成了上下左右的银行层次,初步形成

11、了近代中 国的银行体系;二是在银行的专业领域中初步建立了分工。尽管这些变化与规范意义上的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和专业分工的状况相比还 有很大差距,但与此前相比,毕竟有了很大的不同。追溯原因,这 种状况与国民政府成立后的经济金融政策有直接的关系。 在江 浙财团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南京国民政府,较之北洋政府,特别是在 抗战爆发前的这 10 年间,其资本主义色彩更为浓厚应该说是一个不 争的事实。这个特点,在其经济金融政策方面反映的更为明显。他 们了解金融的重要性,也深知银行是掌控金融的关键。因此,国民 政府建立后不久即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的重要议题 之一,就是从制度上对银行业进行宏观规划和改造。例

12、如,在全国 经济会议提出的金融议案中,首先就强调银行对国家的重要性,把 金融与国家的关系比喻为血液与人身体的关系,认为“金融之于国家, 犹血液之于人身,未闻血液浑浊而人身壮健者也,未闻金融紊乱而 国家富强者也”,并指出,“方今国事渐平,训政肇始,整顿金融, 自属亟不容缓之事”,而“欲期整顿金融,先应规定银行制度,厘定 统一币制,整顿纸币办法,斯为急务”(注:全国经济会议秘书处编 全国经济会议专刊,商务印书馆代印,1928 年,第 175 页。)。由于认定银行的“组织之健全与否,与金融之安稳有极大关系”, 因此会议形成决议,认为中国的银行制度应“分国家银行、地方银行 及普通商业国际汇兑银行等”类

13、型建立。“国家银行组织之健全,为 整理金融之前提,其要点在经理国家之收支”。而建立地方银行,则 是“因国家银行之设立,太半系在中心地点,不能不有地方银行辅助 之”。针对普通商业银行当时已经“设立甚多”的情况,会议提出, “当特设条例以规定之”。至于国际汇兑银行,会议认为,应当“以雄 厚之资本作汇兑之事业,免为外国银行所垄断”(注:全国经济会 议专刊,第 40 页。)。会议提交的议案中特别强调,“整理币制、 改良圜法、统一财政及调济全国金融,均非有健全之国家银行不可”。 至于国际汇兑银行,会议将其定位在掌控对外金融方面,认为“国际 上关系当以贸易为最重要”,“非亟谋发展之道不可”,“而发展之方

14、简洁言之,又非以提倡国际汇兑银行不为功”(注:全国经济会议 专刊,第 91、106107 页。)。并从对外汇款及汇票贴现、 对外借款和调节金银进出口等三个环节进一步阐述设立国际汇兑 银行的理由。 会议还分别议决了国家银行案、地方银行案、国 际汇兑银行案、储蓄银行条例草案、农工银行条例草案和银行条例 草案等议案。在随后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上,财政部提出的整理 财政大纲议案中,同样将改良银行制度置于突出地位,明确提出: “银行政策恒与全国金融息息相关”,认为“今日为中国谋银行之发达, 须行左列数事”,即组织中央银行,筹备汇业银行,提倡储蓄银行 (注:详见整理财政大纲案,全国财政会议秘书处编全国财政会议汇编,大东书局代印,1928 年,审查报告一,第 18 页。 )。“确定银行制度”作为新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一环,被纳入会议 制定的“财政部十七年度财政施行大纲”,具体规定是:“甲、组织国 家银行以代理国库、发行钞币、整理金融为唯一任务。乙、筹备汇 业银行以为国内外汇款划抵周转之枢纽。丙、筹设农工银行以发展 农工事业。”(注:财政部十七年度财政施行大纲,全国财政 会议汇编,第二类,第 4 页。) 应当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