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 哈尔滨医科大学局解课件 哈尔滨医科大学局解课件 局部解剖学教学课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4303912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3.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胸部 哈尔滨医科大学局解课件 哈尔滨医科大学局解课件 局部解剖学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胸部 哈尔滨医科大学局解课件 哈尔滨医科大学局解课件 局部解剖学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胸部 哈尔滨医科大学局解课件 哈尔滨医科大学局解课件 局部解剖学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胸部 哈尔滨医科大学局解课件 哈尔滨医科大学局解课件 局部解剖学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胸部 哈尔滨医科大学局解课件 哈尔滨医科大学局解课件 局部解剖学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胸部 哈尔滨医科大学局解课件 哈尔滨医科大学局解课件 局部解剖学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胸部 哈尔滨医科大学局解课件 哈尔滨医科大学局解课件 局部解剖学教学课件(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胸部介于颈、腹部之间,其上界为从胸骨柄上缘向两侧沿锁骨上缘至肩峰,再由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尖端的连线,以此与颈部为界。胸部的下界由剑突向两侧沿肋弓,第11肋和第12肋的前端至第12胸椎棘突的连线。由于膈向上隆凸,腹腔上部的器官被胸廓下份所覆盖。,第四章 胸 部,2,3,2.浅筋膜:,(1)浅血管,A 浅动脉:,胸廓内动脉的穿支;肋间后动脉的前、外侧皮支及背支;胸肩峰动脉的终支。,B 浅静脉:,分别汇入胸廓内静脉、肋间后静脉、胸腹壁静脉。,(2)皮神经:,胸前外侧壁第2肋以上的皮肤由锁骨上神经分布。其余皮肤呈节段性分布,第2肋间神经的分布平胸骨角平面皮肤,第4平乳头平面,第6平剑胸结合,第8平

2、肋弓平面。,4,内侧部:胸廓内动脉的穿支,外侧部:胸肩峰动脉的分支,胸外侧动脉的分支,第37肋间后动脉的外侧皮支。,(3)乳房:,位置:,位于第2(3)第6(7)肋高度的浅、深筋膜之间。,动脉:,5,淋巴回流:,乳房的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部分至胸骨旁淋巴结、胸肌间淋巴结和膈淋巴结等,具体途径如下:,A 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汇入胸肌淋巴结,这是乳房淋巴回流的主要途径,6,B 乳房上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或尖淋巴结,亦可注入锁骨上淋巴结,C.乳房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并与对侧乳房淋巴管相吻合,7,D.乳房内下部的淋巴管与腹前外侧壁上部及膈下淋巴管相吻合,从而与肝上面的淋巴管间接

3、相连,也可注入膈上淋巴结,E乳房深部的淋巴管穿过胸大、小肌,注入胸肌间淋巴结或尖淋巴结,8,9,3.深筋膜:分浅、深层,(1)浅层:覆盖胸大肌和前锯肌,(2)深层:,包绕锁骨下肌后形成锁胸筋膜(其深面有胸内、外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的分支穿出至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穿经此筋膜入腋腔),10,4.肌层:,胸前外侧壁自浅到深分四层,第一层为胸大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上部;第二层为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前锯肌;第三层为肋间肌;第四层为胸横肌。胸后壁有背阔肌、斜方肌等。,11,5.肋间隙,(1)肋间肌:,肋间外肌(肋间外膜)、肋间内肌(肋间内膜)、肋间最内肌(位于肋间隙中份肋间内肌的深面)。,12,(2)肋

4、间神经:,走行与位置:,初位于胸内筋膜与肋间内膜之间;自肋角向前,位于肋间最内肌与肌间内肌之间和肋间血管的下方,肋沟内走行。,13,分支:,第2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出肋间臂神经;上6 对肋间神经主干在胸骨侧缘处移行为前皮支;下5对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在白线附近移行为前皮支;各神经均有外侧皮支。,分布:,胸腹壁皮肤、浅筋膜、肋间肌、腹肌、壁胸膜和壁腹膜。,14,(3)肋间后血管:,第1、2肋间隙动脉:肋间最上动脉(肋颈干)、胸上动脉(腋动脉第1段),第311肋间隙的动脉:肋间后动脉(起自胸主动脉)。,肋间后静脉:前端经胸廓内静脉注入头臂静脉,后端注入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4)神经和血管

5、的排列关系:,A、肋角内侧:排列顺序不定,B、肋角向前:自上而行:肋间后静脉、肋间后动脉、肋间神经。,15,6、胸廓内血管和胸横肌,(1)胸横肌:在胸骨体和肋软骨后面。,(2)胸廓内动脉:距胸骨侧缘1(或0.5)2(或1)cm,终支为腹壁上动脉和肌膈动脉,还发出肋间前支、心包膈动脉等。,(3)胸廓内静脉:注入头臂静脉。,16,7、胸内筋膜:贴附于肋间最内肌、肋软骨和肋骨的最内面。,8、进入胸膜腔的手术入路: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及胸壁浅层 肌、切断肋骨经肋骨床(或切开肋间肌经肋 间隙)、胸内筋膜、壁胸膜。,17,(二)胸膜及胸膜腔,1、胸膜,壁胸膜,脏胸膜,(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胸膜顶),

6、胸膜腔,2、胸膜隐窝:肋膈隐窝、肋纵隔隐窝,3、上胸膜间区和下胸膜间区:,两侧胸膜前界在第2第4胸肋关节之间相互靠拢或重叠, 但在胸骨角水平面以上和第4胸肋关节以下的部分,两侧胸 膜前界相距较远,分别形成上胸膜间区(又称胸腺三角)和 下胸膜间区(又称心包裸三角),下胸膜间区的心包前方无胸膜覆盖,直接与胸骨后面接触,称为心包裸区。,18,19,第二节 纵 隔,一、概述,(一)境界与位置: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分隔左、右胸膜囊和肺,前界为胸骨和肋软骨内侧部分,后方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为胸廓上口、下为膈。,20,(二)分区:解剖学常用四分法:以

7、胸骨角至第4、5胸椎间的平面为界,将纵隔分为上、下纵隔。,纵隔,上纵隔,下纵隔,前纵隔:,胸骨与心包之间的部分,中纵隔:,心包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所在部位,后纵隔:,心包与脊柱胸段之间的部分,21,(三)侧面观:,左、右侧面均见肺根,肺根的 前方(或前下方)均有心包,而心 包的侧面均有心包膈动、静脉和膈 神经。左、右肺根上方各有一个血 管弓,即左肺根上方为主动脉弓, 右肺根上方为奇静脉弓。侧面的具体所见如下:,22,1、纵隔左侧面观,(2)肺根后方:胸主动脉、左交感干、内脏大神经、左迷走神经主干及其肺后支、奇静脉、半奇静脉。,(1)肺根上方: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头臂静脉、左膈

8、神经、左迷走神经、左喉返神经、心浅丛。,(3)肺根前方:左膈神经、左心包膈动、静脉、左迷走神经的肺前支。,(4)主动弓后方:气管及食管胸部,(5)食管上三角: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与脊柱围成的三角,其内有食管和胸导管。,(6)食管下三角:由胸主动脉、心包和膈围成,其内有食管下份。,23,2、纵隔右侧面观,(1)右肺根前方:心包、上腔静脉、右心房、右膈神经、右心包膈血管、右迷走神经的肺前支。,(2)右肺根上方:奇静脉弓、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气管和食管。,(3)右肺根后方:奇静脉、右迷走神经主干及其肺后支、右交感干、内脏大神经。,(4)右肺根下方:下腔静脉,24,二、上纵隔:,由前向后大致可分为

9、三层。前层主要有胸腺、左、 右头臂静脉;中层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后层有气管胸部、食管胸部和胸导管等。,25,(二)胸腺:前方为胸骨,后方为气管胸部,下端至前纵 隔与心包和大血管相贴,两侧与壁胸膜前缘的 反折部相邻。上端达胸廓上口,甚至可达甲状腺下缘。由左、右两侧叶构成,叶呈锥体状。,26,(二)左、右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1头臂静脉是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合成。左头臂脉向右下在胸骨柄上半和胸腺后方,跨越主动脉弓三大分支之后,在右第1胸肋结合下缘的后面,与右头臂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右头臂静脉后方有右迷走神经,内后方有头臂干 。,27,2上腔静脉,(1)走行与位置:

10、位于右侧第1、2肋间隙前端的后方,至右侧第3胸肋关节下缘后方注入右心房。,(2)毗邻: 左侧: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起始端; 右侧:右膈神经、右心包膈动、静脉和右纵隔胸膜; 前方:胸膜和肺; 后方:气管、右迷走神经和奇静脉。,28,(三)主动脉弓,1位置:位于胸骨柄下半部的后方,弓的上缘平胸骨柄中部或稍上方,小儿主动脉弓的位置较高,向上可达胸骨柄上缘或其上方。左头臂静脉斜越主动脉弓三大分支前方。,29,2、毗邻,(1)左前方:左纵隔胸膜,左肺,左膈神经,左心包膈动、静脉,左迷走神经及其发出的心支。,(2)右后方:气管胸部、食管胸部、喉返神经、胸导管、心深丛。,(3)下方:肺动脉(肺动脉叉)、动脉韧

11、带、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心 浅丛。,(4)上缘:由右向左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弓的上份和三大分支的前方有左头臂静脉和胸腺。,30,3、动脉韧带:连接于主动脉弓凹侧和左肺动脉起始部之间,为胚胎时期导管闭锁后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索。,4、动脉导管三角: 位置: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境界,前界:左膈神经 后界:左迷走神经 下界:左肺动脉,结构:左喉返神经、动脉 韧带和心浅丛。左喉返 神经紧贴动脉韧带左侧。,31,(四)气管胸部,1、位置:上纵隔中央,上端平第7颈椎下缘(胸廓上口),下端平第4、5胸椎之间(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2、毗邻,(1)前方:胸骨柄、胸骨舌骨肌和胸

12、骨甲状肌的起始部、 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及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心深丛、淋巴结。,32,2 毗邻,(2)右侧: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主动脉弓、头臂干、右迷走神经、右纵隔胸膜。 (3)左侧: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左迷走神经。 (4)后方:食管,左侧食管旁沟内有左喉返神经。 (5)气管杈的前下方:左、右肺静脉,左心房。,33,34,(五)淋巴结 1、纵隔前淋巴结 2、气管旁、气管支气管、支气管肺门淋巴结,35,三、下纵隔 (一)前纵隔:胸腺下部、胸廓内血管的分支与属支、部分纵隔前淋巴结及疏松结缔组织。 (二)中纵隔 :平第5-8胸椎,内有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奇静

13、脉弓、心包膈血管、心神经丛及淋巴结等。,36,1心包:纤维心包(外)、浆膜心包(内)、心包腔,(1)心包窦,心包横窦:升主动脉及肺动脉干的后方、上腔静脉左侧及左心房前壁之间。 心包斜窦:左心房后面、下腔静脉左侧与两侧肺静脉根部与心包后壁之间的间隙。 心包前下窦:位于心包前壁与下壁的移行处,是心包穿刺的安全部位。,37,(2)毗邻,前方:胸膜、胸膜腔、肺、胸骨体、第2-6肋软骨。 心包裸区:心包下份与胸骨体下半左侧份、左侧第4-6肋软骨及第4-5肋间隙前部直接相邻。 侧面:膈神经、心包膈血管、纵隔胸膜。 后面: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食管胸部、主支气管、迷走神经。 下面:下腔静脉和膈

14、中心腱 上方: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上腔静脉,38,39,40,2.心:位于中纵隔心包内,心的前方对胸骨体下半和第2-6肋软骨,后方平第5-8胸椎。左心室位于左后方,右心室位于右前方,右心房位于左心房的右前方,前面邻升主动脉根部,室间隔与正中失状面成4560。,41,(三)后纵隔:,位于心包后壁与下位8个胸椎之间,上平胸骨角,下达膈。内有主支气管,食管胸部,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迷走神经,胸交感干及内脏大、小神经等。,42,43,1.食管胸部:,临床上常以主动脉弓上缘和肺静脉下缘为标志,把食管分为上、中、下3段。,(1)上1/3段: 位置:气管与脊柱之间稍偏右 食管后间隙:脊柱与食

15、管之间,向上通咽后间隙。 左前方:左喉返神经、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左侧:胸导管和左纵隔胸膜,44,45,(2)中1/3段: a、后方:胸导管和脊柱 b、左后方:胸主动脉 c、右后方:奇静脉 d、左前方:主动脉弓 e、前方:气管杈、左主支气管、心包及左心房,a、前方:心包 b、后方:由左向右: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 c、右侧:右纵隔胸膜(平右肺根一段未与胸膜接触)。右纵隔胸膜尚可突向食管后面形成食管后隐窝。,(3)下1/3段:,46,47,2、迷走神经:,左迷走神经通过左肺根后方,形成食管前丛、迷走神经前干;右迷走神经通过右肺根后方,形成食管后丛、迷走神经后干。,3、胸交感干:,位于脊柱

16、两侧,上段位于肋头和肋间后血管前方、奇静脉和半奇静脉的后外方,下段逐渐内移至椎体两侧。内脏大神经(胸5-9的节前纤维)和内脏小神经(胸10-12),穿膈脚终于腹腔节和主动脉肾节。,48,4、 胸主动脉:,(1)上段:右侧有食管胸部、胸导管和奇静脉,左前方有左纵隔胸膜。,(2)下段:前方(左前方)为食管,右侧邻奇静脉、胸导管(或右后方)和右纵隔胸膜,后方有脊柱、半奇静脉(或左后方)。,49,5、胸导管:,(1)在后纵隔:前方为食管胸部,后方为脊柱和右肋间后动脉,左侧为胸主动脉, 右侧为奇静脉和右纵隔胸膜。 (2)在上纵隔:前方有左颈总动脉,后方有脊柱,左侧有锁骨下动脉和左纵隔胸膜。(上、后纵隔交界处,即第4-5胸椎平面处,胸导管位于食管和胸主动脉的后方) (3)左侧乳糜胸(胸导管上段损伤),右侧乳糜胸(食管下段损伤)。,50,6、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半奇静脉经胸主动脉、食管胸部和胸导管的后方注入奇静脉。,7、纵隔后淋巴结:位于心包后面、食管胸部和胸主动脉周围。,51,52,第三节 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