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菊把酒话重阳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4296594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菊把酒话重阳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就菊把酒话重阳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就菊把酒话重阳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就菊把酒话重阳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就菊把酒话重阳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就菊把酒话重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菊把酒话重阳(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就菊把酒 话重阳,重阳节简介,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重阳节起源,重阳节传说,相传在东

2、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为民除掉瘟魔。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

3、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重阳节习俗,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登高 重阳佳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而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就是登高,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民俗专家表示,在古代,重阳登高是为免除灾祸,今天,则成为一项老少皆宜的健康娱乐活

4、动,其目的是强身健体。 关于重阳登高的起源,据民间传说可能是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据有关文献记载:“九为老阳,阳极必变”,而九月、九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因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在这一天逐渐演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而古人认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祸,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传说毕竟是传说,从实际意义来看,登高的习俗有可能源于农事活动。因为在重阳佳节,秋收基本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此时又是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的成熟季节,因此农民纷纷上山采集药材和野果。这种上山采集活动又称“小秋收”。登高的习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之后便集中到重阳这一天,从

5、而登高成为重阳节的一种象征。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适合,也适宜登高远眺。 重阳登高的历史十分悠久,西汉时期人们就有在重阳登高游玩的记录。到了隋唐时期,重阳登高的意义更为丰富,这时人们登高不单是为了避免灾祸,还要观赏山上的景色,并饮酒作诗。到了宋代,有关登高习俗的记载更为详尽,与后世颇为相似。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民俗专家表示,在今天看来,重阳登高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既可强身健体,又能延年益寿。,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

6、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7、。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茱萸 茱萸(zh y),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

8、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汉族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诗篇,蝶恋花宋晏几道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职练。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重阳诗篇,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重阳诗篇,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尊敬老人,社会上需要我们关心、帮助的人们还有很多很多,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请同学们在课后制定一个合适自己的爱心活动计划,并自主监督实施,写出体会,下节课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