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华仙-北宋治河与自然环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89049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7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华仙-北宋治河与自然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魏华仙-北宋治河与自然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魏华仙-北宋治河与自然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魏华仙-北宋治河与自然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魏华仙-北宋治河与自然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华仙-北宋治河与自然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华仙-北宋治河与自然环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北宋治河物料与自然环境-以梢芟为中心魏华仙(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环境史中心成都610066)内容提要 :北宋黄河决溢频繁,往往造成严重水灾,因此,治理黄河成了北宋历朝的大事。在“筑、堵、疏、开”等治河手段的运用中,以梢芟为主的物料起着重要作用,且需求量巨大。北宋政府采取组织人力就近采伐、科配于民、购买等方式获取治河物料。但这些方式最终导致了社会上盗伐、滥伐林木的现象,不仅毁坏了河堤,加剧了黄河决溢的发生,而且对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关键词 :北宋梢芟自然环境影响北宋一代黄河决溢频繁, 168 年中决溢年份达 69 年,共 138 次,平均 2 年 一次,给人民的生

2、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是宋代严重水灾的直接原因。因此,治理黄河、 防患河决成灾就成了北宋历朝必须面对并尽力而为的大事,正 如宋徽宗时人任伯雨所说: “自古竭天下之力以事河者,莫如本朝。”北宋治河手段仍是在东汉王景治河方法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可概括为“筑、堵、疏、开”四字,即筑堤束水, 使水归流; 堵塞决口, 以解决河道决口问题; 疏浚河道, 以解决泥沙淤积问题;开挖河渠,以缓解旧河道水势压力。然而,这些治河手段 的运用,除需要大量人力、财力之外,物料的需求也是缺一不可的。那么,北宋 治河物料是怎样取得的?它的使用效果如何?它与黄河的反复决口有何关系? 它对当时的自然环境又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

3、,是我们不甚明了的问题, 也是学界 没有系统论述的问题。本文不揣浅陋,拟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梳理,以求教于方家。一、梢芟在河防中的作用河防物料的种类繁多,据史料记载,包括梢芟、薪柴、楗撅、竹石、茭索、 竹索等等。其中,“凡伐芦荻谓之芟 ,伐山木榆柳枝叶谓之梢 ,辫竹纠芟 为索”,习惯上以“梢芟”来概括。北宋治河过程中,梢芟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在保护堤岸、堵口抢险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一)保护堤岸 北宋自太祖开始就十分重视修筑黄河大堤,筑堤技术也较前朝为高,堤的种 类有遥堤、连堤、月堤、生堤、签堤等等。在对堤岸的保护方面,除了朝廷专设姚汉源:中国水利发展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87

4、 页; 中国水利史稿 (中)则记73 年 份,平均 2 年多一次,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年,第 158 页;邱云飞:中国灾害通史 (宋代卷)记为89 次,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 92 页。脱脱:宋史卷93河渠三,中华书局, 1977 年,第 2310 页。关于北宋治河政策的发展变化参见李华瑞北宋治河与防边一文,载宋夏史研究第136153 页,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年。专门研究黄河或涉及黄河历史的论著,如岑仲勉:黄河变迁史 ,中华书局, 2004 年; 黄河水利史述 要 ,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年;姚汉源:中国水利发展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郭志安的博士 学位论

5、文北宋黄河中下游治理若干问题研究(河北大学, 2007 年 6 月)等等,其中都有关于河防物料 的内容。宋史卷91河渠一,第 2265 页。2 治河机构和委派河官适时巡视、 监督管理等人为措施以外, 还广泛运用了诸如木 岸、木龙、马头、锯牙、约、软堰、硬堰、埽工等护岸方式和技术。 元代沙克什“以宋沈立汴本及金都水监本汇合而成编”的河防通议记, 木岸用签桩及梢料、草料修筑。一段长350 步、高 8 尺、宽 8 尺的木岸需用木 12 万条,梢草 12 万束。其费木可见一般。不过木岸护堤在黄河及其支流堤岸都普遍使用。天圣九年(1031 年)九月,朝廷同意都大巡检汴河堤孙昭在雍邱 县湫口修筑木岸以束水

6、势的请求。嘉祐元年( 1056 年)九月, “诏三司自京至泗洲置狭河木岸”,这次修筑的木岸一直持续到嘉祐五年。熙宁二年(1069 年) 以前,黄河北流至恩州界的堤岸已是木岸。熙宁六年( 1073 年)九月,“判将作监向宗儒乞罢蔡河木岸,从之。初,议者乞置木岸,已而计工所用梢椿夫力颇 大,故罢之,止令修完土岸而已” 。也说到木岸所费梢芟数量巨大。天禧五年( 1021 年) ,滑州知州陈尧佐“以西北水坏,城无外御,筑大堤, 又叠埽于城北, 护州中居民; 复就凿横木,下垂木数条, 置水旁以护岸, 谓之木 龙,当时赖焉”。木龙实际上就是把木条横竖固定在堤上,以减轻水浪对堤岸的冲击力。 马头是筑堤坝未完

7、成时的坝头,宋代常筑之以防止河堤被冲坏。锯牙形似锯 齿的护岸工或挑水短坝, 有方锯牙坝或长方形坝, 大约类似于后代的钳口坝, 从 两岸各进筑一道坝。 约与挑水坝相似, 若只在一岸筑的为上约或下约。它们都是 在河堤内修筑一系列如锯齿状的短土堤、石堤或木堤, 以挑开暴流, 防止啮蚀堤 岸。元祐八年( 1093 年),中书侍郎范百禄对梁村的锯牙、马头、软堰在阻挡 水势中所起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总之,马头、锯牙、木岸等是北宋经常采用的护岸方法,“又有马头、锯牙、 木岸者,以蹙水势护堤焉”。而它们主要是由木材、草料作原料。然而,北宋最值得称道的治河技术是在这时期首创的埽工,“埽之制非古也, 盖近世人创之

8、耳”。宋代不仅用埽堵口抢险,而且在筑堤护岸方面也广泛采用埽工技术,因此,北宋的堤段大多以“埽”命名,且在真宗天禧年间已遍及河道 两岸,上自孟州下至棣州,时有四十五埽。到熙宁十年( 1077 年)前后,熊本奏称“沿河共管八十四埽”11。至元丰四年( 1081年)九月,朝廷采纳李立之建议,在今河北地段“分立东西两堤五十九埽”12。北宋究竟共修筑了多少埽岸,并无确切的史料记载, “我国家奄有天下,自龙门至于渤海为埽岸以拒水者凡且 百数”13。制作埽工时,先选一宽平地方, “密布芟索,铺梢,梢芟相重,压之以土,杂以碎石,以巨竹索横贯其中,谓之心索。卷而束之,复以大芟索击其元?沙克什:河防通议卷下筭法第

9、六捲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以下简称长编 )卷 110,天圣九年九月丙子朔,中华书局,2004 年,第 2566 页。长编卷184,嘉祐元年九月癸卯,第4448 页。 长编卷238,熙宁五年九月己酉张茂则言,第5794 页。长编卷247,熙宁六年九月戊戌,第6016 页。宋史卷91河渠一,第 2264 页; 长编卷 96,第 2219 页则记为天禧四年冬十月己丑。长编卷480,元祐八年正月丁未,第11430-11431 页。 宋史卷91河渠一,第 2266 页。河防通议卷上捲埽。宋史卷91河渠一,第 2266 页。 11长编卷282,熙宁十年五月庚午注,第6913 页。

10、12宋史卷92河渠二,第 2286 页。 13河防通议卷上隄埽利病。3 两端,别以竹索自内旁出,其高至数丈,其长倍之”。下埽时,数百上千的丁夫 一齐扛抬,在鼓声、旗子的指挥下, 唱着号子,放埽入河中。然后再打桩橛固定, 又用长桩穿入,竹索都系在岸上的大桩上。河防通议还详细记载了捲埽的长短及其所需物料费用。从上述可知,制埽的物料主要有梢草、杂梢(榆柳)、竹索、木桩、土石等, 将它们交叉层层紧压, 作成单个埽工, 再将若干单个埽工连接起来砌成较长的护 岸,就是埽岸,用以保护河堤。这是宋人的创造,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就地 取材,成本低廉;第二,固土性强;第三,防浪抗冲;第四,施工便捷。所以, 黄河

11、的埽工一直沿用至今, 是当今堤防工程中的护岸工程方法-柴枕法的初级 阶段。所谓柴枕法就是指用乔木的枝梢、灌木的荆条以及草本植物芦苇等,与岩 (土)一层一层交叉、捆扎成枕状,沉入江河湖海堤(塘)底部的一种防止水流 冲击的施工方法。据称,2004 年以前,埽工的制作与抛投均系人工操作,之后才进入机械制作埽工和抛投阶段。这些护岸方法和技术的运用,其原料主要是木、竹、石,尤其是榆柳枝条、 木桩等起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 (二)堵塞决口 尽管北宋采用了很多筑堤护岸的办法,但黄河堤岸仍然时常决口,所以,堵 塞决口成了北宋治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每年要调集大量人力之外, 塞河 物料的准备则是经常性的工作。

12、这种用于塞河的物料当时称为“春料” : “ 旧制, 岁虞河决,有司常以孟秋预调塞治之物,梢芟、薪柴、楗橛、竹石、茭索、竹索 凡千余万,谓之春料。诏下濒河诸州所产之地,仍遣使会河渠官吏,乘农隙 率丁夫水工,收采备用。”河防通议详细记载了堵口的操作过程:先行检视旧河岸口两岸, 植立表杆。 次系影水浮桥, 使役夫得于两岸通 过,兼蔽影河流势,于上口难前处下撒星桩,抛下树石,镇压狂澜。然后两 岸各进草 纴三道,土纴两道。又于中心抛下席袋、土包子。若两岸进纴至近 合龙门时,得用手持土袋、土包,多广抛下,鸣锣皷以战河势(此亦 呉人以 万弩射潮之意),既闭后,于 纴前卷拦头、压埽,又于 纴上修压口堤,若 纴

13、 眼水出,再以胶土填塞牢固,仍设边捡以防渗漏。首先检查决口的深阔、水流及土壤情况,然后在决口两端插标杆、架设浮桥 以便役夫通行和抛掷物料。 为了减弱水势, 先在决口上游打星椿, 然后在星椿内 抛大木巨石以压狂澜, 接着从两岸各进草占三道、 土占两道, 并在上面抛下土石 包压占。闭口时同时急速抛下土包土袋,鸣锣助威。 合口后在占前卷栏头埽压在 占上,再修筑压口堤,并堵塞占眼漏水(即闭气),最后在迎水处加埽护岸。可 见,用梢芟、竹石制成的埽工是堵口的主要构件。堵口合龙时用的埽称为龙门埽, 是一种大埽堵口方法。庆历八年(1048 年) ,黄河在澶州商胡决口后,宋廷就曾 用过长六十步的龙门埽堵口。 因

14、为太长, 人力不能压下垫实, 水工高超建议分为宋史卷 91河渠一,第 2265-2266 页。 长编卷 100,天圣元年春正月壬午,第2312 页也有记载。河防通议卷上捲埽、 捲埽物色、 捲埽高一丈长二十步合用物料。尚文勇、张杰等编: 柴枕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年,第 1 页。柴枕法第67 页。 宋史卷91河渠一,第 2265 页。河防通议卷上闭河。4 三节才成功堵口:庆历中,河决北都商胡,久之未塞,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往董作。凡 塞河决,垂合中间一埽谓之合龙门,功全在此,是时屡塞不合,时合龙门埽 长六十步,有水工高超者献议,以谓埽身太长人力不能压,埽不至水底,故 河流不断而绳缆多绝

15、。 今当以六十步为三节, 每节埽长二十步, 中间以索连 属之,先下第一节,待其至底穴,压第二、第三。旧工争之以为不可,云二 十步埽不能断漏,徒用三节,所费当倍,而决不塞。超谓之曰:第一埽水 信未断,然执必杀半,压第一埽止用半力,水纵未断,不过小漏耳,第三节 乃平地施工,足以尽人力处置,三节既定,即止两节,自为浊泥所淤,不烦 人功。申锡主前议,不听超说。是时贾魏公帅北们,独以超之言为然,阴遣 数千人于下流收漉流埽,既定而埽果流而河决愈,其申锡坐谪,卒用超计, 商胡方定。元丰元年堵塞曹村决口时, 河北转运使王居卿提出 “横埽法”堵口,当时“决 口断流,实获其力”,蔡确为此特向朝廷为王居卿申请赏赐,

16、并要求都水监作为 常法推广,宋神宗还下令将此法写入灵津庙碑。无论什么方法堵口,其物料都包括草木之类的梢芟。 (三)疏浚泥沙 典型的是浚川杷的使用。 王安石变法期间, 设置疏浚黄河司, 专门负责黄河 泥沙淤积的疏浚。浚川杷是宦官黄怀信改李公义的铁龙爪扬泥车法而成的一种疏沙法。 “其法:以巨木长八尺,齿长二尺,列于木下如杷状,以石压之;两旁 系大绳,两端矴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滑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 浚”。虽然时人对这一方法的效果提出了质疑,但它被推广实践过,熙宁十年,范子渊还用此法疏浚汴河,并被认为是最早的机械浚淤方法,岑仲勉先生认为它是近世浚河机船的前身。浚川杷的制作材料主要是木材,而且是“巨木” ,使用时还须竹木制造大绳、大船的配合,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