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89045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78.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高频考点 .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好事近【杨万里】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译文】 月亮还未照到我的书斋前,先照到了万花川谷,不是书斋没有月光,而是被高高的竹林隔着。现在才是农历七月十三的夜晚,圆月已像白玉雕成的一样。秋月还没到最美的时候,到了十五、十六日夜晚你再看,那才是最好的。【注释】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 , 张子野词入“仙吕宫” 。双调四十五字,前后片各两仄韵,以入声韵为宜。两结句皆上一、下四句法。连用多数仄声收脚而又杂有特殊句式组成的短调小令,常是显示拗峭挺劲的声情,适宜表达“孤标耸立”和激越

2、不平的情调。诚斋:杨万里书房的名字。万花川谷:是离“诚斋”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在吉水之东,作者居宅之上方。修竹:长长的竹子。奇绝:奇妙非常。【词人简介】杨万里( 1127 年-1206 年)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二十四年( 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乾道,知奉新县,擢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权吏部右侍郎官,将作少监。淳熙间,历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十一年( 1184) ,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1(2 分)“诚斋”是杨万里的,在词中还指。2(3 分)对作

3、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未到” 、 “先到”将月拟人,表现对月光不照诚斋的不满,为下文设置了悬念。B “不是”两句解开悬念,一个“隔”字引出葱郁的青竹,揭示月光不照的原因。C “月色已如玉”是通感的手法,写,出月色柔和与精美,是对眼前之景的赞叹。D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生动记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3.(3 分)有人认为画线两句是这首词的高潮,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参考答案1号,书斋 (书房)(2 分) 2A(没有不满,全词都充满喜悦之情)(3 分) 3.今天才七月十三日,月色已经如此美好,而这还不是最奇艳的景象,十五、十六将有更美好的月色 (1 分),使刚才已满足的心情

4、,又产生新的期待,表现了作者对光明、洁净、美满未来的懂憬与追求。(2 分) 【鉴赏】2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 ”开篇两句,明白如话,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万花山谷” 。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设悬念,引人遐想。读完这两句,人们自然地要问:既然“诚斋”与“万花川谷”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万花川谷” ,作者的书房里不见月光呢?紧接着两句“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试想,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

5、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宋史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 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 ”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诚斋”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未到”和“先到”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而“万花川谷” 已是月光朗照。 下片四句, 便描写“万花川谷” 的月色。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 ”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

6、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这样,词的结尾两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 “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 “未是”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尾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明作者对未来、对美有着强

7、烈的憧憬和追求。杨万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诚斋体”在当时也颇有影响。本词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鲜,生活气息浓郁,说明他的词风一如他的诗风。诉衷情碧天明月晃金波【宋.无名氏 】碧天明月晃金波。清浅滞星河。深深院宇人静,独自问姮娥。圆夜少,缺时多。事因何。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注释】金波j n b 1.谓月光。 汉书礼乐志 : “月穆穆以金波, 日华燿以宣明。”2.借指月亮。唐白居易 对琴待月诗:“玉軫临风久,金波出雾迟。 ”3.反射着耀眼光芒的水波。宋孙光宪 渔歌子词:“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 ”4.酒名。亦泛指酒。明王九思 驻马听四时行乐套曲: “满饮

8、金波,琵琶一曲把闲愁弹破。”晃 hu ng1. 明亮:明。 2. 照耀:眼。 3. 形影很快地闪过:一十年。3 星河 x ngh指银河院宇yu n y有院墙的屋宇;院落。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清: “ 清 巡视院宇,兼启东西门,情意飘飘然,自谓永栖真境。”姮娥 H ng 1.神话中的月中女神。淮南子览冥训: “ 羿 请不死之药於西王母 , 姮娥 窃以奔月。”姮,本作“恒”,俗作“姮”。 汉 代因避文帝 刘恒 讳,改称 常娥 ,通作 嫦娥 。2.借指月亮。清杨模 闰六月初七夜月诗:“半露 姮娥 能却暑,广寒 深处玉为楼。”圆夜少,缺时多。事因何。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莫是msh莫非是;或

9、许是。 唐 窦常 奉寄辰州房使君郎中诗: “何妨密旨先符竹,莫是除书误姓名。 ”8.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9.请结合词句,从虚实角度赏析这首词。8 【参考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月下独立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她庭中独处的孤寂之情,与丈夫的别离之痛(相思之苦) 。 (5 分。形象 2 分,情感 3 分)9 【参考答案】上阕实写,碧天星河灿烂,明月摇曳金波,重重院落,主人公独立月下痴想;下阕虚写,主人公询问嫦娥“为什么圆少缺多”,并猜测她也饱尝别离之苦。全词虚实结合,内涵丰富,下阕又暗点主题,引人想象。(6 分。答对虚实内容 2 分,分析 2 分,作用 2 分。答对大意即

10、可。)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辛弃疾】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赏析一】此词作于公元一一九年(绍熙元年庚戌)八月十七日夜。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小酌,便宴。此词就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上即兴写成的。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 ,转写景中之人,十分浑然

11、一体。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 ,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了什么?上片末二句:“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辩中颇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等等。辛弃疾这两句,对此加以否定。应该说,当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缘由的,辛弃疾这里不过是聊将宋玉代指历来4 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这是对古事的活用。由这两句的语意看来

12、,悲秋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有敞开胸怀,纵情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每个读者初读到此,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的联想,而顺着作者这个表面的语调和逻辑继续阅读下去,思考下去。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读了词的下片读者才知辛弃疾最终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过,他之所谓悲“秋” ,已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纯粹感叹时序之变迁与个人身世之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上片那些欲擒故纵的抒写,乃是一种高明的蓄势反跌之法。换头三句“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脉,把秋天写得更使人留恋。秋夜不但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有赏心悦目的好事,可以随意小酌, 可以随便地欣赏歌舞, 还有什么值得悲

13、伤的事呢?就这样,在上片“是谁秋到便凄凉”一个问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着力地加上了一个意思更明显的反问,把自己本欲肯定的东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末二句突然作了一个笔力千钧的反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反跌,跌出了此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 “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了。到此人们方知,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 ,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辛弃疾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

14、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稼轩作此词时,国势极弱,国运日衰,而向来北兵也习惯于在秋高马肥时对南朝用兵,远的不说,公元一一六一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三十二路军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发动的。稼轩水调歌头 (落日塞尘起)一阕就有“胡骑猎清秋”的警句。鉴于历史的教训,闲居带湖的辛弃疾在密切注视政坛情况变化时,不会不想到边塞的情况。此词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局的忧虑之情。这首词通过时节变化的描写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气度从容;欲擒欲纵,文法曲折多变;巧妙采用前人诗句,辞意含蓄;通过比兴等手法,寄托政治感想。【赏析二】题目写明,这首词作于庚戌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

15、;中秋后二夕,即中秋后二日之夜晚;带湖篆冈,作者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的一处地名;小酌,小宴。就是说,这个作品是在1190 年 8 月 17 日之夜带湖别墅篆冈的一次小宴上写成的。当时南宋的国力很弱,随时面临着金兵南进的威胁,特别是在秋高马肥的季节;作者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都没有被采纳;42 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此时已年届半百,忧国之心甚切,但在词中却表现得深沉含蓄,只是借写节序来寄托自己对政局的忧虑,颇有一点“欲说还休”的味道;正因为如此,其情感更见沉郁悲慨,以比兴“风雨”一笔点出题旨,也格外撼人心弦。章法曲转,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摇曳生姿,于短小的篇幅中回环反5 复,不断蓄

16、势,铺垫反衬,到点睛处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笔重千钧而气度从容,非词家老手断难做到这样一点。作品先写带湖秋夜的景色:篆冈的楼台为皎洁的明月所照亮,庭院里散发出秋花秋果的清香,秋天的景色多么美好啊。这就同历来多愁善感地写悲秋词章的文人唱了反调,为下文铺垫蓄势。接着写景中之人,“笑吟吟地人来去”,秋景是美好的,赏景的人来来往往,也都是“笑吟吟地”,纵情饮酒看月。情景历历,如在画中。写到这里,自然要引出问题:“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前二层正面写了赏秋和乐秋,作了足够的铺垫,这一层自然要诘难和否定悲秋的人:是什么人一到秋季就感叹时序由盛变衰,联想到个人的不得志,从而凄凉感伤,大写“悲哉秋之为气也”?回答是:当年宋玉悲秋之词就有如许之多,影响又有如许之广(参见宋玉九辩 ) 。当然,宋玉只不过是一个典型,历代文人写悲秋文章的还有许许多多, 他们大多只从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的自然景观和 “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个人身世出发,这就大可不必了。换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