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86308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方小年)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一具有深远意义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只有被我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 才能在实践中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才能实现中国化和时代化。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大众化。毛泽东提出,“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倡导、支持并亲自参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运动,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与实践经验。这是毛泽东思

2、想亟待发掘的一笔珍贵的思想财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探索毛泽东不仅从理论上论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原则与方法, 而且身体力行地致力子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又一个高潮。1917 年夏,毛泽东步行干余里,深入长沙、宁乡等五县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向农民宣传民主革命的道理。是年冬, 他在长沙创办了第一个工人夜校,在工人中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次年,他和蔡和森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在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后,1919 年他从北京返回湖南,向新民学会的会员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赁动爆发后,他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创办湘江评论,宣传社会主义。1920

3、 年春,他在北京确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后回到长沙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他创办文化书社,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并创办工人夜校。党的一大之后,毛泽东回到湖南,采取组织演讲、办文化书社和自修大学等多种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1926 年毛泽东在广州担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给学员讲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号召学员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观察中国农村。次年, 毛泽东在武昌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探索。1929 年,毛泽东在他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必须加强对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他发表了饭对本本主如的文章,提出了没有调查就

4、没有发言权、学习马克思主义本本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等光辉思想。1937 年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后, 为了胜利地肩负起新的任务,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党内长期存在而又没有彻底解决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问题。他于1937 年在抗大亲自讲授了矛盾论和实践论,在马列学院讲授新民主主义论,创造性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他还每周主持一次有七八人参加的哲学座谈会,次年又倡导、 发起成立了延安新哲学会,举办哲学报告会、讨论会。 1941 年成立了中央研究组和高级研究组,还倡议编辑出版了思想方法论一书。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1941 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 提倡一切

5、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调查研究、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态度。1942 年毛泽东又在党校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在干部会议上作了饭对党八股:的报告, 从而开始了整风运动。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对我党进行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同时,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这也是我党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个高潮。新中国成立后,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下,全国上下再次掀了学习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热潮。1950 年和 1952 年,从民日搠相继发表了毛泽东的实践论、 矛盾论,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人民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热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运动推向新高潮。为了巩固成果,中共中央在

6、1955 年发出了关于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中组织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的衄知。接着中央又发出进一步在全国人民中宣传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的指示。 这是我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二次高潮。在这一个时期, 毛泽东在全国思想文化界发动了五次大的批判运动。这几次大批判虽说存在着把一切思想、理论和文艺的是非之争变成政治斗争的严重错误,却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知识界的普及。1956 年毛泽东在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其它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及其解决办法。1957 年毛泽东发表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

7、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进一步全面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等重大问题。1958 年,出现了我国当代哲学发展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事件工农兵学哲学运动的大规模兴起。从 1958 年到 1966 年的八年问, 这场学习运动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千百万工人、 农民和解放军士兵投身于其中,把我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向了第三个高潮。毛泽东对这场运动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鼓励。3.1 政治领域大众化思想一、建国初期社会变革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拉开了20 世纪中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序幕。社会巨变的有序推进,需要执政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大众的积极参与,更有赖科学

8、理论的正确指导。因此, 整合思想资源, 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成为新政权思想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就此提出。1构筑执政合法性思想基础是执政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宣布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因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成为新国家的执政党。 虽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但因刚刚建国, 新政权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首先,从国际环境看,除了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承认新政权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却极端敌视新政权。他们采取经济封锁、政治孤立、 军事包围等手段, 企图将新生的

9、人民政权扼杀于摇篮之中。此外, 美国还继续扶植国民党集团,对人民政权进行袭扰。其次, 从国内情况看, 久经破坏的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动荡不安的社会秩序有待建构,执政党深度改造社会的施政方略正待深入开展,民众混乱的思想急需整合。严酷的形势, 急迫的任务对执政党的执政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事实上, 刚刚建国时期, 新政权的执政基础并不牢固。例如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不少地主散布“ 老蒋回南京,土地改革搞不成。 ” 1有些工人存在“ 共产党来了做工吃饭,不来也是做工吃饭,解放翻身还不是一个样 ” 的糊涂思想。 2这种情况表明,新政权的合法性基础还不牢固。因此,夯实执政根基,构筑执政合法性基础,成为新政权不二的

10、选择。以什么来构筑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这就需要以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来团结和教育全体人民,即用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教育人民。2.引领社会变革是新政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要求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了深度改造中国社会的构想,即“ 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 ,“ 建设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3新中国建立之初, 毛泽东指明了新政权的方向“ 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 4为此,执政党开展了系列的社会改革活动,社会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各方面的工作都在开创,都在发展。” 4但社会变革都存在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斗争。建国初期,新政权发动的社会改造运

11、动遭到了地主阶级、反革命分子、资产阶级等的抵制,甚至激烈地对抗。比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是必然要受到资产阶级在各种程度和各种方式上的反抗的。 ” 5以上情况表明,要顺利推进社会的变革,必须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社会大众。在中国, 指导民众社会实践的只能是马列主义。基于建国初期中国社会的客观现实,毛泽东特别强调指出: “ 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6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就是寻求社会变革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南。总之,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

12、义大众化的提出,既有执政党构筑执政合法性的现实考虑,也是新政权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客观需要。3.1.1 革命首要的问题是分清敌我友3.1.2 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3.1.3 社会主义主义改造3.1.4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3.1.5 执政党建设的理论3.2 经济领域大众化思想3.2.1 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3.2.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3.2.3 社会主义改革发展思想3.3 军事领域的大众化思想2.3.1 完整而科学的战争观2.3.2 新型的人民军队建设2.2.3 通俗化的国防思想3.4 文化领域大众化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 各个国家都在重构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并积极探讨如何实现文化的大

13、众化, 以求从文化的层面来保证本国政治和经济政策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当今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利益的多样性及其价值追求的多元化, 促使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主流文化通过大众化获得认同的内在机制, 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怎样走进民众的内心并内化为其行为准则。毛泽东的文化大众化思想为当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指出了致思路径。一、文化大众化的基本要求毛泽东指出 , 文化大众化的实现依赖于文化的时代化, 即文化善于发现、解释和解决时代问题 ;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的先进文化, 并积极快速推进其中国化, 以便获得民众心理的自愿认同 , 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文化的时代化要求

14、从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出发 , 从分析时代问题中总结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保证文化大众化顺利推进。对毛泽东而言 , 当时文化大众化面临的中心问题是搞不清文化为谁服务以及如何服务。“不解决这两个问题 , 或者这两个问题解决得不适当, 就会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和自己的环境、任务不协调。”毛泽东选集 : 第 3 卷【 M】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91.就无法实现文化的大众化。前一问题 , 主要表现为创作的文化内容不符合群众的需要。文化工作者不主动接触工农兵群众 ,参加工农兵群众的实际斗争, 不去深入分析人民群众的心理, 因此认识不到人民群众的真正诉求 , 创作的东西脱离社会现实, 起不到表

15、现和教育劳动大众的作用, 文化自然无法真正深入群众心理并内化为其行为准则, 人民群众既无法理解也没有兴趣了解文化作品, 更谈不上二者的有机统一。统一的行动需要统一的理论指导, 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目的为必要条件的。我们战线不能统一, 就证明我们的目的不能一致, 或者只为了小团体, 或者还其实只为了个人。如果目的都在工农大众, 那当然战线也就统一了。鉴于此, 毛泽东指出解决这一问题具体的办法是,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 要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真实需求,给文化工作者以充分的自由和时间来了解、再现和引导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要解决后一个问题, 首先要承认的事实是, 当时广大群众文化

16、水平低,亟需文化启蒙和普及 ; 要引导他们自觉一致行动起来,还需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水平。民众受教育状况决定更需要普及, 因为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 普及与提高紧密结合在一起, 才能广泛地实现文化的大众化。针对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 :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 大众化了, 这很好。但是文化者, 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有些人则连少许还没有实行 , 却在那里提倡文化, 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 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 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 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 , 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文化大众化要求文化工作者深入了解民众, 向民众学习。处理文化普及与提高关系时, 立足人民群众现实生活, 把人民群众的经验、常识及其对朴素情感的表达提升和创造为高级的文化成果, 反过来又指导和教育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因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 , 则是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