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知识点归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86307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7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知识点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知识点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知识点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知识点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知识点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知识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知识点归纳(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绪论知识点 :1 1.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最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

2、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 1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2 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识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运动的含义:是标

3、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实践的特点:组织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发展的实质 : 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度的含义 :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适度原则 : 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11. 哲学基本问题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2. 世界在本质上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是同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的观点根本对立的. 是同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唯心主义一元论根本对立的. 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有本

4、质区别 . 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 14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5.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重要的前提: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16.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17.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18.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3 19.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跟根本属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范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5、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 都有它的物质主体。20.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对立和统一。21.发展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的含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

6、,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 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知识点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4 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普遍联系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7、 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 顺应世界潮流, 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意识的本质 :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创新、过程;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

8、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含义是:矛5 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普遍存在, 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

9、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知识点 3: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见知一 T22)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见知二 T5)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

10、规律知识点: 1 6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两条根本的认识路线;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认识的本质 :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觉、知觉、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含义:实践-认识-实践。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

11、对性既对立又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 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 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知识点: 2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7 真理和谬误 : 既对立又统一。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

12、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认识的辩证过程;经验论、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领导人的讲话、上级的指示等,不考虑实际情况,往往表现为不重视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经验主义的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二者在形式上是对立的。联系:二者产生的根源是共同的, 实质上都是唯心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二者的出发点是相同的, 都是从主观出发, 行为上都是不问具体情况,不从实际出发, 主观认识要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一刀切,瞎指挥,都是主

13、观主义的工作和思想方法。二者的结果相同,都必然会给工作带来损失甚至失败。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时间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知识点: 3 8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必须一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见本章知识点 1 第九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4、知识点: 1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表现: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形态 :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人民群众实践高于理论认

15、识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1.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9 1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13.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政权14.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1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和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知识点: 2 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16、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两个决不会知识点: 3 1、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知识点: 1 10 1.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学说。2. 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的含义: 只有商品变为货币,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3.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4.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