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考试题及其答案选择题(part3)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86296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58.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其答案选择题(part3)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其答案选择题(part3)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其答案选择题(part3)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其答案选择题(part3)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其答案选择题(part3)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其答案选择题(part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期末考试题及其答案选择题(part3)(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 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 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 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 A.共产党宣言B.资本论C.反杜林论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B.资本论C.反杜林论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

2、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 用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D.致力

3、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D.资本论 11.19 世纪 4060 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12.马

4、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阶级性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2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D.资本论 1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B.分析与综合C .归纳与演绎D.历史与逻辑的方法 17.从( )上讲,马克思主

5、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 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A.创造者B.继承者C.主要内容D.阶级属性18.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 世纪中叶的 (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B.垄断资本主义C.和平发展D.资本主义19.马克思恩格斯的( ),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A.高尚人格B.崇高理想C.奋斗精神D.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 20.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 )的统 一。A.科学性与革命性B.世界观与方法论C.唯物论与辩证法D.政治与经济 2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 A.历史唯物主义B.无产阶级

6、专政理论C.剩余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 22.学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是(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理论联系实际C.密切联系群众D.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23.( )开创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之一。 A.共产党宣言B.历史唯物主义C.剩余价值学说D.资本论 2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党的出现C.十月革命的胜利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参考答案:1.A 2.A 3.B 4.A 5.B 6.C 7.A 8.B 9.B 10.C 11.A 12.A 13.A 14.B 15.A 16.A 17.D 18.A 19.D

7、 20.A 21.D 22.B 23.B 24.A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 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 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3.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说的是() A. 绝对运动

8、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B. 实践范畴C.运动范畴D.意识范畴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 A.唯理论和经验论B.唯物论和唯心论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世界观和方法论 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3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8.一切物质在

9、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普遍性B特殊性C斗争性D客观性 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 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 部的矛盾12.

10、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 的同一性D矛盾的斗争性13.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性 质的根本变化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14.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 一种是直线论, 另一种是() A激变论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D庸俗唯物论15.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1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

11、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 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17.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的认识方法是() A联系的方法B. 发展的方法C. 实事求是的方法D. 矛盾分析法 18.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 A. 可知性B. 客观性C. 偶然性D. 随机性 19.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 社会规律的历史性B. 自然规律的不可重复性 C. 社会规律的间断性D. 自然规律的盲目性20.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12、()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规律的平等性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D.规律的能动作用 21.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提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这 是根本错误的,原因在于()A.人的理性是有局限性B.人的理性受到情感的作用 C.否认规律的客观性D.人的情感也为自然立法2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 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B.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4 23.

13、有人说由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人的活动是受到他们各自的目的、理想和愿望等因素支配 的,因此不存在社会规律。这种说法违背了()A.社会规律的可知性B.社会规律的属人性 C.社会规律的客观性D.社会规律的差异性 24.“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说明了()A.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B.人的个体差异性 C. 人的意识的个体差异性D.人的意识的能动性 参考答案: 1.C 2.D 3.A 4.B 5.A 6.B 7.B 8.A 9.C 10. A 11. C 12. B 13. A 14. B 15. C 16.A 17.D 18.B 19.A 20.A 21.C 22.C

14、23.C 24.D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 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 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一切唯物主义都是( A.不可知论 B.唯实论 C.可知论 D.辩证法 2 “我思故我在”是(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A.实验和工业 B.人的经验 C.科学理论 D.逻辑证明 4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共同点是()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关系 B.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 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D 夸大感性认识、否

15、认理性认识 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 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 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 6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7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5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8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

16、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916 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 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10一切真知都发源于()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客观事物 D.人的意识 11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D.客观物质性的优点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C.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D.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13承认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