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86236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第五届 马克思哲学论坛”学术概述 孙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学术概述 【原文出处】哲学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 200509 【原刊页号】 1013 【分 类 号】B1 【分 类 名】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 200512 【作 者】孙麾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观察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比较集中地讨论了一些具有研究范式和 创新路径意义的问题。 这包括: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以及当代解释力;从本体 论的根基看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性质;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探讨;“回到马克思”与 “马克思是我们同时代人”

2、 的争论;文本学和解释学引发的马克思哲学的学术性 与现实性的批评性话语; 中国传统哲学、 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与会 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学术走向;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 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一种前提性的批判,为提出建构中国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 义哲学创造了条件, 而建构中国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第五届马克思 哲学论坛”的主题。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建构问题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 2 期发表了高清海先生中华民族的 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一文,指出“哲学”是民族之魂。哲学标志着 一个民族对它自身自觉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现着它的心

3、智发育和成熟的 水准。从这一意义说,创造“当代中国哲学”,实质就是要创造中华民族的“思 想自我”。一个社会和民族要站起来,经济上的实力当然是必要的基础,然而关 键在于首先要从思想上站立起来:一个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 哪怕它黄金遍 地,也不可能真正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 键时期,它内在地要求人们从理性的高度来判断中国社会的历史方位,澄明社会 发展的价值前提, 反思未来发展的可能道路, 也即是说, 创建当代中国的哲学理 论。 “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的建构”主要表现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建 构”。而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这一命题,实质上是对原生形

4、态 和传统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无法完全回答当代实践提出的问题这一缺陷 的一种理论反应,是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一种历史启 示,是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的当代意义的一种逻辑必然,是结合当代中 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一种现实要求。 这一建构需要面向现实生活, 面向生活事实。 有学者提出, 面向事情本身需 要文本的悬搁:让我们放下手中的巨著,在自己的日常生活感觉中朴素地追问: 什么是我们的痛苦和忧伤?什么是我们的光荣和梦想?我们真实地希望怎样的 生活?所谓生活世界的问题, 隐含着更为原始的意向性构造, 隐含着更深层的意 识奥秘、语言奥秘和哲学奥秘。准确地把握住我们自

5、己的真实问题,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就有了共同的关切,对话、互动和会通就 有了现实基础。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问题及其深层意蕴。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成为当代 中国哲学的主流?为什么中、 西、马哲学的融会贯通应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为基础?原因在于它是中国人平凡、真实和快乐生活的最优理论。 马克思哲 学的伟大洞见,一是看到了哲学现实化、世界化、人民化的历史条件,即工业革 命的巨大生产力使每个人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二是看到了改造资本逻辑以使巨大 生产力造福于所有人、使人人都能“从事批判”的现实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 批

6、判是“元逻辑”、 “元问题”的根本批判。在资本最大化自身的资本主义逻辑 没有终止其有效性之前, 马克思哲学从根本上是不可超越的。在马克思哲学、 中 国传统哲学和一些西方哲学理论中寻求批判资本逻辑的理论资源时,中、西、马 哲学的互动交流只能在系统批判资本主义的马克思学说中找到理论的基础。 因此, 应当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的联系中,从世界观、 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特征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 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脱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传统, 它首先是“中国的”,是“中华民族的”的哲学,即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 哲学,包括儒家、 道家、佛

7、家等在内的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诸多优秀思想价值观 念,都应当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中得到充分反映。 然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今天,不仅难以走进现实, 而且缺乏学 理。究其根本, 是研究方法出了问题: 逻辑主义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禁锢在概念的框架中, 无法把现实的问题提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结果造成了现 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分离。 其关键所在, 是理论研究单薄, 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悬置在本体论、 认识论等抽象思辨的层面上, 没有去研究与现实密切相关的 哲学问题及其方法论, 这就阻塞了理论通向现实的道路。相反,如果运用历史主 义的方法,把概念的研究转化为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

8、义哲学的研究就能够走出 逻辑的框架,走进中国的现实。 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认为,“文本解读派”和“西马解读派”的历史局限, 就在于还未使马克思走向现当代中国实践,未研究当代“中国问题”,并立足于 当代中国实践来发展马克思; 没有将其研究成果进行实际运用和对新的实际问题 进行理论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作出了很大的学术努力: 一是使哲学在批判反思现实方面有所作为,而不仅仅是为现实辩护; 二是使哲学 在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前导性理念方面有所作为,以引导当代中国发展; 三是使 哲学在关注公共领域、 公共生活和公众的精神世界方面有所作为,即为大众提供 人生价值观、 生活理念、 思维方式和

9、认识事物的方法论;四是使哲学在思维方式 的时代性、框架性转换方面有所作为, 提升和确立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所需要的新思维。 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的学者引入“中间原理” 概念,认为马克 思主义哲学应当也具有“高中低”的层次。近年来,学界提出了一些不同于教科 书体系的带有整体性的新的理论建构,从而在三个层次都促成了变化。首先,在 基本理论的层次, 坚持了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随 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当代有着新的、更广阔的范围。“高”和“低”的两个 层次的变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间层次的变化。原来教科书中所阐述的历史唯物 论的基本原理一部分随着科学实践观

10、上升为哲学的普遍原则,一部分下降为社会 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经济的理论。如果像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批判性的自 由思想”是“马克思哲学观的灵魂和核心”,那么,“批判性的自由思想”恰恰 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起关键作用的中间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首先是研究视野的转换。 有学者认为马克 思主义哲学应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并在对全球性问题的解读中获得新的时代性 发展。全球化带来了社会形态的变化,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线性历史 观在多大的程度和成分上还具有合理性。第二,如何看待高新技术所引起的社会 形态的变革。第三,如何看待区域史、民族史向世界史、

11、人类史的扩展。第四, 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交织与融合问题。第五,如何看待文明的冲突对于当 代社会形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实践应当在什么意义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并以什么方式对 世界其它国家发挥影响?这是全球化的时代需要探索的重要哲学问题。 从这个视角出发,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 题。唯物史观的研究要具有时代性, 就必须具有全球性。 确立全球性的研究范式, 对于推进唯物史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恰当地提出问题;第二,有 助于调整和转换思维方式; 第三, 有助于促进原有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 如

12、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交往的理论、 国际分工的理论、 世界市场的理论 等,社会发展实践中遇到的“机遇”问题、“跨越”问题、现代性问题、普世伦 理问题、发展方式问题、代价问题等,都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课题。全 球化带来的冲击主要不在于它提出了多少具体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和解答,而在于 对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需要对唯物史观作出新的调整和变 革。 实践哲学的复兴和回归生活世界的导向,无疑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的正确路向。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不仅要从主题上和命题上回归生活世 界,而且必须完成自觉的哲学范式的重新选择,即回归真正的实践哲学和文化哲 学范式。第一,必须首

13、先划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边界。从数学化和理性化的 自然世界图景中摆脱出来,承认和坚持人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历史生活的特殊性, 避免用自然科学的范式去同化社会历史运动。第二,应当建立一种以文化哲学为 基本形态的实践哲学范式。 文化哲学和实践哲学范式不是用普遍的理性观念去解 释每一时代的精神特质和社会机制, 而是在历史进程和现实生活世界中挖掘作为 人和历史存在的价值基础的文化意义结构。第三,作为文化哲学的实践哲学范式 的核心,是在新时期把马克思的文化批判精神建构成现实生活世界的内在的精神 维度,使之成为人的生存得以继续、价值和意义得以不断生成的根据。这必须是 我们进行哲学范式选择的基点。 文本学研究

14、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问题。有学者 指出,“研究方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所指,但着眼于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的现状,应特别强调三个方面,即学术态度、文本基础与比较视野。谈及马 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改变, 尤其要把文本的基础意义凸显出来。中国的马克 思主义哲学研究呼唤对具体问题、 文本、 思想等进行长期的悉心研究和纵深探讨。 当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确应当关注现实、关注政治、 关注现代化建 设的实践, 但同样是关注, 在研究方式上有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分野:学术性的 关注是把对现实的诠解、 反思和引导联系起来进行思考,避免流于对政策和流行 观念的单纯辩护和庸俗图

15、解。 由张一兵的回到马克思引出了有关马克思文本解读的问题。在回到马 克思中,张一兵教授把“应该”与“是”之间的对立及其调解作为马克思理论 进展的主要动力, 并由此区分出马克思思想历程的三个主要阶段或制高点,这些 制高点代表着不同的认知范式或逻辑公式。从完整的过程看, 由于终点上表现为 一种完成的科学, 而起点上表现为伦理要求, 这两者构成一种对立, 所以马克思 的思想历程就具有非连续性特征。这个特征的理论意义, 在于清除马克思主义哲 学认知中的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喜欢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寻找现成的结论,它假定 马克思从一开始就自觉地并且始终朝向马克思主义。我们再也不能简单地把马克 思不同时期的文本

16、视为同质性的。当然,在马克思思想变迁过程中, 政治立场与 理论立场之间复杂的冲突和协调使得马克思的文本(特别是创作时间相近的文 本)具有明显的内在连续性。 承认这一点, 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过程 中,就会更加谨慎地深入理论的逻辑,而不是浮在表面的结论上。 必须从马克思 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待单个文本,不能将其孤立化、 片面化甚至教条化。 中国化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样性解读模式应当遵循一个“防御性原则” ,这个原则一 是表明对多样性学术研究生态的尊重;二是维护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核心,即对现 代社会的解释力, 强化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力量;三是为了在持久的自我反 思和自我批判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三、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在革命的意义上改变了 “哲学”,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马克思的学说“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 世界观”, “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 。 马克思确立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 与“实践唯物主义” 不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不是把“实践”当成作为“世 界本原”的“本体”;恰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