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备《说“木叶”》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85155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79.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备《说“木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集备《说“木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集备《说“木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集备《说“木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集备《说“木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集备《说“木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备《说“木叶”》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说“木叶”备课人万仁君教 学 目 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2了解古典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学会鉴赏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2学会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3. 掌握阅读论说文的一般方法技巧。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及对诗的热情,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热爱传统文化。教学 重点理解“树叶”和“木叶” 、 “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学习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鉴赏诗歌。教学 难点真正通过阅读全文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意思,并将此方法运用到今后的阅读

2、鉴赏中。教 材 分 析说“木叶”是新课程高中语文第五模块第四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评论和随 笔,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就提到:“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本文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内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学情 分 析学生的古典诗歌的积累不多,诗歌的鉴赏能力也不高。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学生不容易完全掌握,

3、需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在理解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树叶” 和“木叶” 、 “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之后,要通过诗歌训练巩固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 初读课文,结合优化方案扫清字词障碍;2、 摘抄积累文中的诗歌名句。一、诗歌导入 , 提出疑问导入: (PPT展示杜甫的登高 )学生齐读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 啸哀,渚清沙白 鸟飞 回。无边落木 萧萧 下,不尽 长江滚滚 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 苦恨繁霜 鬓 ,潦倒新停 浊酒杯。这是杜甫的名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可对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有个疑问, “落木”是不

4、是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今天我们就从林庚的说“木叶” 中寻找答案。 (板书题目及作者)(板书后ppt 出示简要的作者介绍)1. 迅速浏览一至三段,找出作者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发现的三个问题。二、精读课文,思考解答明确:一、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 二、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三、为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 先看第一个问题,结合诗句分析。用文中所引诗句引导学生思考:引 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思考:这些诗句中,出现“树”或

5、“叶”的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提示:注意对“树”或“叶”进行修饰的词,如“丛生”、 “绿”“密”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也就是说,“树”或“叶”都给大家一种繁茂浓密,翠绿欲滴饱满的形象, 而这种形象正是 “树叶” 所包含的。 为了语句凝练的缘故,诗词中常用 “树”或“叶”代替“树叶” 。再看第二个问题。问 1:从概念上讲,“木叶”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从概念上说,“木”与“树”的意思几乎相同。“树叶”在古典诗歌中都简化为“叶”。问 2: “木叶”和“树叶”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是一样的?明确:不一样。 问 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么,是什么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

6、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引 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飞去。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木叶”所处的季节,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为帮助学生体会,教师可适当地描绘诗词的意境。也可朗诵杜甫的登高或蜀道难的“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明确:“木叶”与秋季相联,也就是“落叶”的意思。而“落叶”则是枯黄,残败的形象,暗含萧瑟、凄凉的感觉,这不再是“树叶”所能包含的了。而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 既然“木叶”就是“落叶” ,那诗人为什么不用“落叶”呢?关键之处在于“木” 字。所以先分析“木”和“树”

7、的区别。 2、齐读课文第四、五段,思考第二个问题。文中说, 木,屈原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 们来比较:“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与“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试分析“高树”与“高木”的不同。 讨论明确:我们要从这两句诗的诗眼,即“悲”和“扫”来分析。在“高树多悲风” 句中, 树有饱满浓密的叶子,风吹动这些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在诗人曹植听来,仿佛人的呜咽,如泣如诉,而这满树涌动的叶子,满海涌动的波涛就像诗人胸中涌动的情感。如果 没有了树叶的涌动, 没有了波涛的翻滚, 怎能体现诗人满怀的哀伤?怎能体现这个“悲”字? “木”,我们知道是落光了叶子的树,光秃秃

8、的树干。深秋的晚上,清冷的月光仿佛给 层岭洒下一层秋霜,瑟瑟的寒风刮过高冈,枯黄的树叶早已被秋风一扫而光,只有那光秃秃 的树干还倔强地挺立着。在深秋时节, 目睹如此深秋之景,空旷和凄凉之感油然而生。所以,此时的树,必须是干枯的没有叶子的树干,不如此不足以体现“扫”字。 正如作者所说,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比“树”显得单纯,是一种落 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以秋风叶落之景表空旷凄凉之情,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一个艺术特征。(这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的提炼,只 要把握住这些基本 的信息。学生就能

9、 明确“木”在艺术 形象领域与“树” 的截然不同的意味。进而能够明白 意象的把握对诗歌 的分析与鉴赏有着怎样的作用。)“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 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这就说明了 “木”和“树”在艺术形象领域是不同的。古代诗人们如此钟情于“木”,是因其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有独特的魅力。 3、齐读第六、七两段,思考第三个问题。思考:前面分析到“木叶”就是“落叶”,可又发现诗歌中有用“落叶”的,也有用“木叶”的,“木叶”与“落叶”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体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美女妖且闲,采

10、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木叶”、 “落叶”、 “黄叶”、 “落木”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在课文中找出关键句子。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则代表着疏朗和空阔的意境。从这些不同形象的叶子中,我们体会到:“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

11、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与“落木”相比,还带着些许缠绵。所以,现在我们就能解开刚上课时提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疑惑了。那么我们现在来小结一下“木”的艺术形象。明确: “木”是含有落叶的因素,在颜色上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是干燥的,感觉很干爽的,意境空阔。三、小结由此梳理全文的思路(形成板书) :第 1-3 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 的形象,关键在于“木”字。第 4-6 段:说明“木叶”的含落叶的因素,“空阔” ;两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带来疏朗的秋 天气息。第 7 段:总结全文( “木”与“树”在概念上

12、相差无几,然而到了艺术形象 的领域,其差别就是一字千里) 教师小结: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诉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句式”、 “繁简” 和“字眼”等方面要抱着严谨的态度。树,是我们常见的客观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状, 有颜色等属性, 但当诗人把它写进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志趣,那么树就不 再是物象,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绪,经过情感提炼和艺术创造,于是选择“木”。 那么今天林庚先生就告诉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意对意象的细细体会。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我们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后,回头来看, 又会疑惑: 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 语,在意境上的差别会这么大呢?这是因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概念下面暗含

13、着丰富 的形象和内涵, 也就是诗歌语言的微妙意味往往寄于言外,这类语言就是古典诗歌中的 意象。“木叶”、“落木”都表示一种客观事物,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物象), 当诗人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就成为意象。一、课外延伸, 训练能力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或是借以表现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特点,提高 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思考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 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

14、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 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 上心头。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 虚春江花月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

15、婵娟苏轼 水 调歌头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 修望江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欧阳修生查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 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儿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 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讨论,结论:望月怀远,思念亲人,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绪。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

16、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 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 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 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 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 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 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思考 2: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思考1 中提到的意象。据此,有些同学觉得分析诗歌很容易了,以为只要记住常见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鉴赏诗歌了。的确,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学们在具体的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具体的语境的。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