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练6--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84911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77.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限时练6--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限时练6--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限时练6--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限时练6--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限时练6--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限时练6--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限时练6--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开封高中 2018 届高二文科限时训练(六)历史试题注意: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第卷选择题(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共34 小题,每题2.5 分,共 85 分。 )1左传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 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 ( b, 给与 ) 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材料反映出的实质是A.周天子地位衰微B.分封制遭到破坏C.宗法制崩溃D.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2“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

2、言及之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 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该材料说明A.春秋时期周王对地方具有绝对控制权B.春秋时七霸仍不敢称王C.秦朝以前的历史记载是不可信的D.战国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4钱

3、穆先生关于“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曾谈到:“我们通常说中国自秦汉以下是统一之开始, 其实此说亦宜修正。西周以下,中国早已具有统一规模了。只是那时是封建政治下的统一,而秦汉以后乃是郡县政治下的统一。”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A.西周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B.分封制使天子拥有统领诸侯的至尊权威C.西周确立了我国古代辽阔疆域的大格局D.秦汉王朝继承了西周的一整套政治制度52002 年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Jl (12) 10 简内容是(正面):廿六年(即公元前221 年)六月癸酰(丑),遥(迁)陵拔(应为“掾”,吏)訓(刑讯)蛮、衿(蛮荆)。(背面):鞫(ju ,审讯犯人)之

4、,越人以城邑反。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达湖南B.秦朝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D.秦朝制度推广激化了社会矛盾2 6“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胭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该材料说明A.春秋时期周王对地方具有绝对控制权B.春秋时七霸仍不敢称王C.秦朝以前的历史记载是不可信的D.战国时宗法制、分封

5、制、礼乐制被破坏7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唐代诗人储光羲在 明妃曲 中写道: “日暮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 强来前帐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这说明A.官修史书与诗歌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B.诗歌多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不具备史料价值C.官修史书注重客观叙述史实,不掺杂个人情感D.官修史书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不如诗歌可信8下图为从西汉到隋唐中枢机构变迁图,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内廷近臣向朝堂执政大臣演化B.宰相权重促使皇帝改革中枢制C.宰相权力的分割越来越精细化D.中

6、朝制与三省制存在历史渊源9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 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承担政务, 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 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大时 , 皇帝又从更新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 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 , 剥夺其实权 , 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权力的不断转移与分散, 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有西汉“中朝”的建立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清初建立军机处A.B.C.D.10下列是史籍上对一些官职的描述:序号描述出处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汉书百官公卿表3 受公卿奏事

7、,举劾( 劾:揭发 ) 按章。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岁行所部, 检察储积, 稽考帐籍, 凡吏蠹民瘼, 悉条以上达。宋史职官七不过文学侍从, 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 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明神宗实录卷五结合所学判断,它们分别对应的是A.丞相三司使军机大臣B.丞相转运使枢密使C.御史大夫转运使内阁大学士D.御史大夫通判内阁大学士11马克思指出: “小农人数众多 , 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 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 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根据上述材料可

8、以得出的结论是A.马克思反对皇权主义B.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C.小农人数众多却互不来往D.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12在古代中国中后期,江浙地区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唐宋时期“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朝中后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的状况,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稻利薄,蔗( 甘蔗 ) 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这种状况的出现造成的深远影响是A.使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松动B.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C.促使民众衣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D.使棉布开始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13 马克思指出: “数百万 ( 小农 ) 家庭, 的生活方式

9、、利益和教育程度 , 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14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这本质上反映了A.中原地区农业发达B.河南冶铁业发达C.政府重视手工业D

10、.经济重心开始南移4 15关于蜀锦的一组史料。丹阳记曰:“江东( 吴国 ) 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资于蜀,而吴亦资西道。”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筰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重要组成部分B.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C.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D.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16黄崇德是16 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 后获得政府许可, 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 积累了巨额财富, 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农本思想依然

11、占主导地位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B.C.D.17余英时认为,中国“ 16世纪以后商人确已逐步发展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但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 , 改变的最少的是政治,最多的是社会与文化”。在此,他认为明清时期A.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B.商品经济开始冲击专制统治C.经济文化领域出现了转型前兆D.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18长期以来西方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清代“是一个停滞的、没有外力冲击就不能发生变化的时代” , 而最近十多年, 这一观点则改变为“清代绝对不是一个停滞的时代, 而且清代经济的增长不是依靠外力, 而是自己内部因素成长起来的”。这

12、表明A.清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很难得以界定B.研究者的视角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C.社会进步使学者对历史的研究更科学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19 全球通史 : “历朝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盐铁和酒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古代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 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影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征和影响A.B.C.D.20史学家戴逸指出:“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

13、,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西方国家侵华,掠夺金银、原材料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展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文化专制,理学僵化束缚人们的思想5 A.B.C.D.2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时期, 一些思想家提出: “人而不仁 ,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爱人者, 人恒爱之 ; 敬人者 , 人恒敬之”“与人善言, 暖于布帛 ; 伤人之言 , 深于矛戟”。这反映出当时A.国家出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B.封建土地所有制因井田制的崩溃而确立C.人们渴望重建因诸侯割据而被破坏的社会秩

14、序D.思想家希望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22 庄子天下 说:“其生也勤, 其死也薄, 其道大觳; 使人忧, 使人悲, 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材料主要表明庄子A.反对儒家思想的虚伪B.主张道家思想的清净无为C.批判墨家思想的世俗化D.主张学习儒家思想的圣人之道23春秋决狱比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B.原

15、心定罪、以礼入法C.德主刑辅、以人为本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24吕思勉指出: “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己。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25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 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

16、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造成这种文化特点的最主要原因是A.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精神领域普遍出现了危机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大发展C.新兴门阀士族生存环境险恶,不得不依附某个政治集团D.魏晋时期佛、道盛行6 26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 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 , 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 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 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 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27范仲淹直抒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慷慨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