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82521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播学教程知 识点汇总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 识点汇总Prepared by: 李国良http:/ December 8, 2008 SOME RIGHTS RESERVED, INSPRISE ? 2008Page 2 of 11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 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 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人内传播5W 模式 传播总过程研 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 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 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 论大众传媒的特点“ 把关人

2、 ” 麦克卢汉“ 电视人 ” 与“ 容器 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 拷贝支配 ” 理论传播权/知晓 权/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 择/“ 意见领袖 ”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与普及:多 级传播“ 有限效果 ” 理论“ 说服性传播 ” 研究(耶鲁研 究)“ 休眠效果 ” / “ 一面提示 ” 与“ 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 “ 警钟效 果”自信心假说“ 使用与满足 ” 研究“ 议程设置 ” 理论 “ 沉默的 螺旋” 理论 “ 培养分析 ” “ 知沟” 假说 /“ 上限效果 ” 假说/“ 信息沟 ” 假 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 /库利/帕克/米德拉斯韦尔 /

3、拉扎 斯菲尔德 /卢因/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 派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 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 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1、新闻学:新 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 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 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 著名的 “ 卡方人 ”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 绿眼罩 ” (带有偏见 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

4、学的 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 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 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 展。就是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也是大量借鉴各种社会学的理论来进行大众传 播研究,很多批判学者本身就是社会学家。3、心理学: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卢因在其群体动力学的研究中提出 了“ 把关人” 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 控制研究;霍夫兰著名的“ 耶鲁研究 ” 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 研究了微

5、观层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 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 发展。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播(communication)与信息(information):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信 息概念的引入使传播的定义更为科学化,也极大地了扩展了传播学的视野和理 论框架。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行。【此定义主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也可以参考第 二页和第三页库利和皮尔士的观点,了解一下对答题还是很有帮助的。】*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

6、 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 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 /群体 /组织 /大众传播。 *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 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 然性: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此,通过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 能。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 处理不当,便会引起播障碍和播隔阂。】(4)是一个自我创、自 我完善的系统。*传播学的任务:关键是克

7、服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这也说明了传播学的应用性 特点。 *精神交往理论: 1、理论来源: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认为,精神 交往指以“ 语言” 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是以Page 3 of 11“ 信息 ” (广义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者在研 究对象和范畴上没有本质区别,精神交往理论可视为马、恩的传 播观。2、主要内容:陈力丹(我国著名的新闻传播学学者)认为, 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想 联系;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决定精神而导致一种“ 经济基础决 定 论” ;也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内容而纯粹研究精神生 产 与精神

8、交往活动,否则就会像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那样在理 论上“ 头重脚轻 ” (缺乏实践基础)而陷入困境(大多表现为一 种悲观主义论调);同时还要注意将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的 行为主义传播学区别开来。【两者的区别见14、15 页】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发展了人的抽象思维能 力)文字传播时代(使得文化得以保存和远距离传播)印刷 传播时代(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复制)电子传播时代 (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形成了人类的声音、影像以及 信息处理的体外化系统)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 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 展的

9、社会。 其特点为: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劳动 力主体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信用成为主要的交易手段; 经济全球化。第三章 *符号( sign):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符号的分类: 1、符号可分为信号( signal)和象征符( symbol) 两种。 (1)信号的特点:与其所表示的对象有着客观的因果联系和一对 一的固定关系。 (2)象征符的特点:是一种人工符号;既表具体的事物,也 表抽象的事物和观念;非遗传继承,通过传统和学习来继承; 可自由创造,与对象的关系随意。 2、符号还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1)语言符号:能动性与创造性、灵活性、超越时空、发音经济。(2)非语言符号

10、:“ 副语言 ” (声音大小、字体、语速快慢等等)体态 符号各种具有文化、价值表象的象征符。 *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编码encode 与解码 decode); 传达功能;思考功能(引发思维活动,如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思维)。 *意义(meaning):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各种含义,以符号形式进行传递和交 流的精神内容。1、符号本身的意义分类:字面义和引申义(语义角 度);内涵和外延 (逻辑角度);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符号学的角度)。 2、语言符号具有模糊性(暧昧性)和多义性的特征。 3、其他的符号意义:传播者意义受传者意义情境意义【注意 1 和 3 的区别】 *象征行为:用具体事物来

11、表示某种抽象事物、观念和思想感情的行为。 *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开创者为米德,集大成者 为布鲁默。 1、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 2、基本前提是:人根据 “ 意义” 行动和交往; “ 意义” 产生于社会互动的过程 中; “ 意义” 由人来解释。【因而 “ 意义 ” 、“ 社会互动 ” 和“ 解释” 是该理 论的核心概念】3、内容:象征性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象征符或意义 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象征符或意义的互动产生于社会关系,并 体现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形成的纽带,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 用。主

12、要理论为米德 的“ 主我与客我 ” 理论以及布鲁默的“ 自我互动 ” 理论。*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中,人们把各种事物符号化,赋予其特 殊的意义,并与他人交换这种意义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便形成了现代社会 的象征性文化,它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大众传媒是现代象征性文化的主要 参与者和塑造者。 【鲍德利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是这方面的经典研究】第四章各种传播过程模式 及其特点 1、直线模式: 5W 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Page 4 of 115W 模式:拉斯韦尔提出,5W 分别指: who(传播者)、 say what

13、(讯息)、 to whom(受传者)、 in which channel(媒介)、 with what effect(效果)。后来麦奎尔将这五个要素连成一个直线 的传播模式。意义:第一次将人们的传播活动表述为一个清晰的 过程,为我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5W 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 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香农韦弗模式:香农和韦弗提出,其模式为:信源发射器 噪音接收器信宿;该模式本来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但对传 播学的传播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意义:引入了噪音的 概念,表明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社

14、会传播也是 如此。香农的信息论对传播学最大的贡献还是将信息的概念引入 传播学。 【直线模式的共同缺陷都是没有考虑到传播活动的反馈性,缺乏 互动。】2、循环、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 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具体内容略)*评价:这类模式都克服了直线模式的单向性,重视了传播活动的双 向性、互动性以及反馈性。但是这类模式都只是描述传播活动 本身,或者只是揭示了传播活动的内部过程,而没有充分考虑到 传播活动和传播过程的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它们都不足以描 述宏观的传播过程。3、传播系统研究: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社 会学角度)、马克莱兹的系统模式(社会心理学角度)这

15、类模式 都较好地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4、马克思主 义传播观下的传播总过程研究(日本传播学界):这是一种批判 的宏观层面的大众传播过程研究;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 导,通过对大众传播过程系统模式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揭示出了传 播产业背后的各种意识形态、阶级结构、社会关系的影响,指出 了资本主义传播活动的各种矛盾;并希望借此唤醒日益麻木 的大众,使他们成为有批判能力的“ 理性市民 ” 。日本传播学界 的传播总过程研究对于我们的传播研究很有借鉴意义。*传播过程的特点:动态性、序列性(次序性)、结构性。 第五章 【第五章的内容】(人内传播与象征性互动理论有密切联系。)*人内传播( intr

16、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 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特点:社会性、双向性、互动性。【教材主要是从社会 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传播的】 *米德的 “ 主我客与我 ” 理论: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作为行为主体的“ 主我 ” (I),另一个是作为他人评价与社会期待之代表的“ 客我” (me);两个“ 我”通 过各种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significant symbol)来实现互动,影响人 的行为和决定。这互动过程便是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也是个人与他人的 社会关系的体现。 *布鲁默的“ 自我互动” 理论(self-interaction theory ):和米德的理论差不 多,考试时编一下就行。但要记得 “ 自我互动” 的本质是个人与他人的社会互动 的内在化。 *内省式思考( reflective t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