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82457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9.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部编版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全)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 幽 篁里,弹琴复 长啸。深林人 不知,明月来 相照。 1、以弹琴长啸 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 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一、【译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

2、 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 相照。 二、【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 ),写 人(独坐、弹琴、长啸 )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 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 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 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

3、啸。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唐 李白 谁家 玉笛 暗 飞声,散入春风 满 洛城。此夜曲中 闻 折柳,何人不起 故园 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 “谁”与 “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 “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 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

4、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笛声 “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 地步; “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 “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 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 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 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5、触发诗人故园

5、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 绪, 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 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2 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 后的孤寂心情。 一、 【译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译: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 着春风飘扬,

6、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 不会勾起思乡之情呢? 二、【赏析】 1. ”闻”。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全篇扣紧一个“闻”字, 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前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这一切皆由“折柳”一词关 联起来,而这首诗的“诗眼”是“闻折柳”。 2.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当年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折柳曲让诗人 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由于 “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中就有“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

7、”的句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 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三、【考试链接】 2、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此夜曲中 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 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4、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 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唐 岑参 故园 东望 路 漫漫,双袖龙钟 泪 不干。马上相逢 无 纸笔,凭君传语 报 平安。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

8、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臵,也说明自己在 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 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3、 “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 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 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

9、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 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 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 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一、 【译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译: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 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 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二、【赏析】3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

10、,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 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 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三、【考试链接】 1、 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 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 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者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 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晚春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的晚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个表达拟人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 答: 知春:赏析中应突出其

11、消息灵通的特点。斗芳菲:赏析韩愈的晚春时应突出其互相比赛 的特点。惟解:只知道。赏析中应突出其诚实可爱的特点。 () 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请对第三、 四句中“杨花榆荚”的形象做分析,谈谈你的看法。 A、劝勉说: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杨花榆荚”那样白首无成。B、揶揄说: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 采的篇章。C、怜惜说: “杨花榆荚”也是花。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其可称道之处。D 、哲理说:诗有寓意。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 气,刻意在诗中描画出一个“杨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

12、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 创造的精神。“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 放,为“晚春”添色,岂不是诗人所鼓励的么? 20-1 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评析】 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 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 强烈愿望)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希望平定 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2 “古人”、 “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

13、者孤独 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 壮的感情基调。 1、诗人登上幽州台,看到无穷无尽的天地,先想到古人,再想到来者,不禁怆然涕下。 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 “者”是指什么人? 任人唯贤的人。 3、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 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 4、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 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

14、,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 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作铺垫。 5、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 点? 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不见”的4 “古人”和“来者” ,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 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 进,由古及今。 6、 “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15、;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 孤独和悲愤。 7、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是因为作者内心的悲哀与苦闷。 8、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 地。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 9、 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 满怀悲愤。 10、 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1、 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16、者。 12、 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 悠,独怆然而涕下。 13、 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 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0-2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杜甫 。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 “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 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 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4 “会当凌绝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