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2)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273766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8.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2)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发展心理学(2)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发展心理学(2)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发展心理学(2)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发展心理学(2)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2)(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心理学,管长生 QQ965085680,主要内容,概述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 概述,发展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发展的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的发展心理只包括个体心理发展2、广义的发展心理包含种系的发展、心理种族的发展 和个体心理发展。 发展的基本性质1、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辨证统一5、心理发展进程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心理的研究任务,第一节 概述,发展心理的研究任务 1、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

2、的基本特征 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 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任何一个学派都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1)遗传和环境的问题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是如何统一的3)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是怎样取得平衡的4)不同的心理机能是否有关键期及其与可塑性的关系如何。,第一节 概述,发展心理学的简史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准备阶段1、文艺复兴以后提出尊重儿童2、早期成果:福禄贝尔的“恩物”、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 Preyer)于1882年儿童心理标志科学儿童心理问世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形成和发展时期 20世纪中

3、期以后:演变和增新的时期表现:学派分化和概念增新 20世纪后半期毕生发展的观点接受1957年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第一节 概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 横断研究 纵向研究 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单因素论2、二因素论3、相互作用论,第一节 概述,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第一节 概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适应平衡动作主动建构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图式同化顺应平衡3、影响

4、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让皮亚杰-巨人和巨人的理论,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在20年代,他早期的贡献就已经给法国和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30年后他成熟的思想给美国也带来同样的影响。“如果没有皮亚杰,儿童心理学也许只是一门非常不起眼的学问 ” 英国杰出的发展心理学家彼德布莱恩一脸和善,角质眼镜下透出威严,飘逸的白发从终生不离的蓓蕾帽两侧拂过,微笑的嘴角含着一只烟斗,这一切都让人感觉到平易近人。,4心理发展阶段说,感知运动0-2 被动到主动 912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直觉动作

5、思维,前运算阶段2-7 自我中心 刻板性和不可逆 形象思维,具体运算阶段7-11 守恒出现和可逆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形式运算阶段 理解可能和假设 意识到不一致 抽象思维 11-15,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艾里克森(E.H.Erikson)1902年生于德国,后移居美国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主要观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

6、阶段的危机,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康的人格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模仿是指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学习过程。 强调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基本内容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四个表现:随意性增强、抽象概括机能提高、心理结构

7、日趋复杂、个性化 三个原因:1、历史规律制约;2、高级心理机能工具语言的掌握;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内化学说,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道德发展三级水平和六个阶段理论: 一.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第1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第2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二.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第3阶段:好孩子定向第4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三.后习俗水平(能够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第5阶段:社会契约定向第6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03岁

8、)主要内容动作的发展 感知觉迅速发展 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社会性依恋成为情感社会化的标志,一、动作的发展 主要动作:手的抓握: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5-6个月独立行走 的意义 动作发展的规律:1、整体向分化2、不随意向随意3、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近远、大,二、婴儿感知的发展研究方法: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感觉的发展视觉发展:视觉追踪、觉察移动的光、视敏度、颜色视觉、视觉集中;听觉的发展: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肤觉发展:触觉主导,温觉、微弱的痛觉味觉发展:新生儿最发达的感觉嗅觉发展:24小时嗅觉适应,知觉的发展空间知觉:形状知觉(3个月),深度知觉(6个月),方位知觉(三

9、上下、四前后、五左右、七八完) 时间知觉:七岁开始发展时间知觉,三、婴儿注意、记忆思维的发展 注意的发展:三个月定向条件反射、五月不随意、1岁随意。 记忆的发展:七八个月再认、一岁形象记忆、以后情境记忆、理解记忆、图形和符号记忆 思维:直觉行动思维 直观性和行动性 间接性和概括性 缺乏计划和预见 狭隘 开始和语言联系,四、婴儿言语的发展 言语发展的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 先天成熟、 环境和主体互动论。 言语的发展:1014个月发生言语语音发展:简单发音、多音节、有意义的语音;词汇发展: 11.5岁第一批词汇基本句法发展: 1.52语法关键期基本发展过程:不完整句(单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完整的简

10、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基本上完全可以使用完整句,五、婴儿气质 托马斯和切斯气质类型说: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气质维度在行为上的表现,婴儿的气质类型,良好拟合度的早期教养方式,指成人的照顾与教育应适合婴儿的气质特征耐心、细心的母亲 困难型儿童急躁、心烦的母亲在适宜教养的状况下,婴儿的气质朝良好适应的方向发展,六、社会性依恋 依恋发展的阶段:1、无差别2、有差别3、特殊情感联结 依恋类型: 安全型(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消极) 七、自我意识: 1岁末萌芽、2岁第一次飞跃,(一)自我的组成,1、主我 主体的我区分自己的身体与外界意识到自己的动作、行为能影响或控制别人及外部世界出现于10-15个月

11、,2、客我客体的我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身体、心理、人际、学业15个月-24个月,阶段1 戏物 9、10个月 阶段2 镜像伙伴 12个月后 阶段3 相倚动作探究 15-18个月 阶段4 自我认识出现 18-24个月,关于依恋的补充材料 (一)依恋的界定,是指婴儿与抚养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的、强烈、亲密的情感联结;与依恋对象的分离,会使婴儿感到伤心。,婴儿偏爱人脸图形,婴儿能区分不同的人,不怕陌生人,婴儿与特定抚养者形成特殊的依 恋关系,依恋对象的来去会影响 婴儿的情绪;婴儿开始怯生,婴儿的独立性逐渐增强,也会与 其他人形成其他依恋关系,(二)依恋的发展,(三)依恋的测量,安斯沃思 (Ainswo

12、rth,1971)陌生情景(Strange Situation)利用婴儿在受到中等程度压力后接近依恋目标的程度以及由于依恋目标而安静下来的程度而设计的一种情境,以测定每个婴儿的依恋反应和类型。1224 months,7个3分钟的情节,M B M B SB SM BBB SM B,(四)依恋的类型,A类型: “回避型” (Anxious-avoidant )对于母亲在场影响不大,没有形成对人的依恋,“无依恋儿童”,B类型:“安全型 ” (Securely attached)与母亲形成了稳定的情感联结母亲的在场能使儿童安心玩耍母亲的离去会使儿童感到苦恼、伤心,C类型: “反抗型” (Anxious

13、 resistant)母亲离去时反抗剧烈,母亲返回时,想亲近却又拒绝又被称为“矛盾型”儿童,三种类型在婴儿中的大致分布回避型 安全型反抗型,23%65%12%,(五)依恋的原因,父母的敏感性婴儿的气质,父亲与儿童的依恋 父子交往?父亲的角色?,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1/3 1岁儿童最依恋父亲 1/2 最依恋母亲 少于1/6 同等程度地依恋父母双方或更多的人,婴儿最爱的是那些对他们的需要最敏感,并能迅速满足的人,而非仅限于母亲,父亲在养育子女中的角色 风格 亲子游戏 母亲: 平稳、亲和 “智慧”色彩 父亲: 更剧烈、更富有游戏性 身体运动,结论:父母亲在养育孩子中具有互补作用。父亲对于儿童的社会性

14、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七)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难以恢复 鲍尔贝可以恢复 哈洛等,缪森等,八、婴儿期的心理卫生,保证婴儿充足的影响和睡眠 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 针对不同的气质特点对待婴儿 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第三节 (36)幼儿期心理发展,游戏主导活动 口语发展的关键期 形象思维为主 个性倾向开始形成,一、幼儿的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游戏的意义学习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促进各心理活动的发展:感知、思维、情感、想象和创造、意志品质的培养、增强体质 人格,儿童游戏的发展1岁成人和儿童间互动游戏为主2岁事物游戏幼儿象征游戏童年和少年规则游戏,游戏中的社会

15、性发展 根据游戏的社会特点把儿童游戏分为: 独自游戏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合作游戏,二、幼儿言语的发展,幼儿词汇的发展 词汇量的发展 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意义的深化 词类的扩展: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副词。 积极词汇增长,消极词汇减少,语法结构的发展 简单句到复合句 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疑问句、否定句、祈使句、感叹句 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句子长度的变化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到独白 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三、幼儿期认知的发展,幼儿记忆的发展容量增加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记忆迅速发展;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形象记忆为主,词的记忆发展。 记忆策略形成,幼儿思维的发展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知觉行动的不同、符号功能、计划性和预见性、清晰和易变性 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的发展:提问类型变化、概括能力的发展功能关系概括发展为类别概括,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评价 1、从成人评价发展到自我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在品质的评价 3、从简单笼统到具体评价 4、从主观性情绪评价向客观性评价发展 自我控制,道德判断和道德发展过程 道德判断 亲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 性别角色社会化 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1、客体中心阶段2、简单互动阶段3、互补性互动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