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71471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7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王子今内容摘要: 秦汉时期,?北边?是重要的政治地理、军事地理、民族地理和经济地理概念,也是重要的交通地理概念。由于在与匈奴长期战争中意义显著,?北边?交通成为当时全国交通结构建设的重心。而九原作为重要枢纽的作用,治秦汉史者及关心九原地方历史文化的朋友不可以忽视。作者简介:王子今, 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西北大学考古专业77级毕业。 1984年12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内蒙古大学客座教授。出版秦汉交通史稿 、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 秦汉区域文化研究、 睡虎地秦简 日书甲种疏证、 秦汉

2、社会史论考、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 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 、 秦汉闻人肖像、 秦汉文化风景等学术著作3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 526篇,发表其他学术文章 260篇。秦直道九原“度河”方式探讨王子今刘华祝内容摘要: 秦直道通过黄河的方式,尚缺乏直接的资料可以说明。以交通史的视角考察秦的桥梁建造技术,可以推知当时应当已经有黄河浮桥沟通南北,而使得九原与云阳实现高效率的交通连接。汉武帝诏称卫青?梁北河?,这一记录在交通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明当时北边因军事需要?度河?,已经有常设的梁桥以为便捷的条件。即使卫青 ?梁北河 ?如一些学者判断,确实在朔方地区,那么,有理由推想,九原

3、服务于直道的河桥营造,应体现更典型的国家级交通设施的标准。王莽时代更改地名,五原郡五原县改称?填河亭?,也有可能与 ?度河?方式有关。作者简介:刘华祝, 1974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现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香港珠海学院讲座教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古汉语,古代文化史,社会史等;汉代皇帝的个案研究,古代文化史,社会史诸问题研究。九原:秦汉时期的北边军政重镇孙家洲内容摘要: 九原 五原郡,在秦汉时期,一直是中原秦汉王朝与匈奴政权集中角力之地。除去开拓性 ?郡县?机构的设臵之外, ?直道?的北端选定在九原、?光禄塞 ?与?光禄城 ?以及? 稒阳塞?

4、的筑设、标志着九原在 ?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九原不仅是南北交战的百战之地,也是?款塞?议和的枢机之地。汉朝经略北方的重要支柱度辽将军也曾经以五原为屯驻之地。两汉之交割据北方的卢芳,定都于此,自有其原因可寻。该地在秦汉时期的北部缘边诸郡之中,确实具有军政重镇的地位与作用。作者简介:孙家洲( 1955)教授,男,汉族,山东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出版了两汉政治文化窥要、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等多部著作。发表史学论文七十余篇。曾经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 ?、?北京市优秀教

5、学成果奖 ?特等奖、教育部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建构秦直道研究的大视野侯海英徐卫民内容摘要: 秦直道自秦建以来, 就成为学者研究的问题,至今不衰。本文以为:在目前情形下, 秦直道之研究的视野有重新构建之必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其一,从线路到区域研究的扩展。作为国家大遗址保护区,把直道从单纯的线路研究拓展为整个区域的研究,将有利于深化直道的研究;其二。从建造时代到使用时代的延伸。 直道的建立虽短短几年,但作为道路的使用却绵延近千年,梳理其资料,从更广阔的视野对秦直道在历代的使用进行研究,可使秦直道更为清晰地呈现于历史的视野中。其三,直道相关联的关系、影响研究;如直道与长城的关

6、系研究,直道与秦汉民族关系研究、直道与黄河中上游地理环境变迁研究等等。作者简介:侯海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副编审,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从事秦汉史和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曾在西安市文物局从事文物研究工作。1997 年以来,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编辑出版了大量文史类图书,出版专著史记三题,发表出版专业、历史文献专业论文多篇,目前承担西安市课题1 项,参与省级课题多项。徐卫民,男,1960年 1 月生,陕西华县人。 历史学博士学位,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秦汉都城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 ?秦汉帝陵制度研究 ?和教育部

7、?秦汉长城研究 ?等项目。多年来主要从事秦汉历史和考古、历史地理、文化遗产等的研究。已出版了秦都城研究、 秦公帝王陵、 秦汉历史地理研究 、 文景之治、 秦汉历史文化研究、 秦汉都城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等二十多部著作,主编和参编著作二十多部,在光明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先后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多项奖励。汉末地望景观下的并州势力 以九原吕布为中心的考察赵凯内容摘要: 在东汉末期的政治动荡中,向来被边缘化的并州势力一度主宰朝廷,成为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地望观念在并州势力崛起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九原人吕布是并州势力的核心人物之一。以吕布为代表的并州豪杰和以王

8、允为代表的太原世族之结合,缘于他们是?州人?。吕布与凉州董卓、幽州刘备的结合,缘于他们是?边地人?。吕布的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地望观念。他的先成后败,也与这种地望观念息息相关。作者简介:赵凯,男,生于1970 年 10 月,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人。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成员,中国史研究兼职编辑,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秦汉史、简帛学。发表社会舆论与秦汉政治、西汉?受鬻法?探论、秦汉律中的 ?投书罪?、汉代匿名文书犯罪问题再探讨等专业论文二十余篇。秦汉时期九原战略地位考察宋超内容摘要: 秦九原郡,

9、以及在九原郡基础上分臵的汉朔方郡与五原郡,由于地处河南地,是秦内史及汉三辅最重要的北边屏障。在秦汉王朝与匈奴对峙的数百年间,九原郡所在河南地的归属,是影响中原王朝与匈奴强弱态势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秦汉时期九原郡的战略地位,大略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秦始皇三十三年,遣蒙恬北逐匈奴,?悉取河南地 ?,始臵九原郡(治九原城,今内蒙古包头西),其后修长城、筑直道,在尚没有出现匈奴任何侵扰迹象的情况下,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经营一个新臵的北边郡,显然是着重于九原对内史的屏障作用。随着秦末九原郡的废臵,以及匈奴势力重新进入河南地,对定都长安的西汉王朝则构成现实的威胁。特别是汉初匈

10、奴的几次大规模入侵,尤以通过河南地的侵扰威胁最巨。因此,重新夺取河南地,成为武帝时期对匈奴战争的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二、在武帝时期决定汉匈形势转变的三大战略决战中,最先展开的就是发生在元朔年间的河南与漠南之战。元朔二年,汉军将匈奴势力逐出河南地,在秦九原郡的基础设臵朔方与五原二郡;元朔五年,为确保河南之战的成果,汉军又发动漠南战役。经过河南、漠南二役,不仅确保了京畿的安全,而且断绝了匈奴单于主力与占据河西地区的休屠王、浑邪王之间的联系,为尔后的河西战役奠定胜利的基础。其后汉军数次出击匈奴的军事行动,多次都是通过位于河南地的朔方、五原二郡发动的,显示出汉廷控制河南地之后,已经掌握了对匈奴战争的主

11、动权。同时,以九原为北端起点的直道,也成为呼韩邪单于南下附汉的通道。三、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定都中原腹地洛阳,九原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虽然有所下降,然由于卢芳等割据势力依托五原等北边郡,联合北匈奴不断扰边,汉军虽连年在北境防御作战,但功效不著,无法遏制卢芳与匈奴日益猖獗的侵扰势头。建武二十四年,南北匈奴分裂,南单于比仿效其祖父呼韩邪单于入五原附汉,移单于庭于五原,与汉合击北匈奴,不仅稳定了北边局势,亦为最终击溃北匈奴创造了条件。作者简介:宋超,男,吉林长春人,1951年生,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史编审、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主要

12、学术成果有汉匈战争三百年、昭宣时代,以及?匈奴人?与?胡虏?:两汉时期匈奴称谓变化考察等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东汉时期的五原郡赵国华内容摘要: 东汉时期的五原郡,沿袭秦朝创设的九原郡,承继西汉改臵的五原郡,是北部边区的重要行政区域。全郡下辖十县,依次是九原、五原、临沃、文国、河阴、武都、宜梁、曼柏、成宜、西安阳,郡府设在九原。据永和五年统计,全郡有 4667 户、 22957 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5 。与同期其他边郡相比,五原处于中等水平,与内地一些大郡相比,五原就显得非常薄弱。通检有关历史文献,近两百年间见诸于记载的五原太守,仅有随昱、耿夔、陈龟、郭鸿、崔寔、王智、督瓒七人而已。透过这些太守

13、的施政举措,结合其他历史资料,可以窥见五原的区域特征:一、五原作为东汉王朝的边郡,与其他边郡如朔方、云中、定襄、代郡一样,处在农耕与游牧民族的交汇点,是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相互融合的主要区域,无论汉人的北移抑或匈奴人的南迁,都有助于北部边区的开发和发展。二、五原作为一个军事重镇,处在长城与直道的交接点,是东汉王朝抗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掠的战略枢纽。北匈奴、乌桓、鲜卑在长城以北地区建立政权,在一定时期内与东汉王朝相抗衡。东汉王朝为了维护北部边区的安全和稳定,与北匈奴、乌桓、鲜卑进行长期的军事较量,把五原当作军队集结和后勤供应基地。因此,五原的政治和军事情势,就与抗御北方游牧民族密切相关。三、因

14、为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加上自然环境的限制,五原经济发展较为迟缓,社会文明相对滞后,故在崔寔任太守期间,仍要从因地制宜入手,积极发展社会经济,改善民众基本生活。但从客观历史来看,五原社会和经济的开发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北部边区的稳定,关系到东汉王朝的治乱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作者简介:赵国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开设中国通史、 中国兵学史、 秦汉史、史记研究、孙子兵法研究等课程,主要著作有中国兵学史、 赵国华史学论文初编 、

15、秦汉史十五讲(合著)等,在光明日报 、 中国史研究动态 、 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秦汉时期的民族互动与九原郡的历史地位雷依群内容摘要: 秦汉时期中原和北边各民族的交往是学界长期以来最为关注的问题。这种交往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确切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这个时期是中原农业经济与北方草原游牧经济,是中原定居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剧烈互动的时期,这种互动常常表现为战争掠夺和贡赐贸易。其中既有环境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其实质则是两种文化的相互排斥,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是朝着促进历史进步而向前发展。九原位于农牧业交界的边缘地带,曾先后作为赵国、秦国及秦汉王朝边防、文化交流和对外贸易的

16、边防重镇。秦汉时代的九原具有其他地方不具备的许多特点,一是她的开放性,包容性;二是她的强烈的辐射性;三是对国家盛衰的影响。九原优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在历史上成为多民族、多种文化的汇合之地,九原处于北方的核心地带,其文化对周边(漠北、西域、中原)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国家盛衰是九原历史发展的根本,而九原作为中原王朝的北边重镇她的盛衰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研究九原历史和文化对我们今天文化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极具特殊意义。作者简介:雷依群,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社会兼职: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常务理事;宝鸡市周秦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内蒙古河套大学兼职教授。陕西省高校教学名师。主要著作有北周史稿、 西汉长安经学研究、 中国古代史新论点等。在光明日报、 中国史研究动态、 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秦朝长城的历史基础与历史意义的再认识 以河套地区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