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2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4261304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 2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烛之武退秦师 2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烛之武退秦师 2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烛之武退秦师 2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烛之武退秦师 2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 2(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夫敌百万之师,烛 之 武 退 秦 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汉代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左传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传”即“注释”。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又名左氏春秋 、春秋左氏传,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722453年)。,左传

2、,“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特色:,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辞令,同一事件在春秋里也做了记录,内容却仅仅是一句话 :“晋人秦人围郑”,背景:,秦,晋,郑,“秦晋之好”: 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 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

3、第一段,重耳逃亡: 姬重耳,晋献公之子,献公晚年献公晚年宠爱骊姬,为了让奚齐继承君位,害死了太子申生,晋国发生内乱,重耳、夷吾被迫出逃。晋献公死后,奚齐当了国君,不久被杀,晋国没有了国君。夷吾首先在秦的帮助下回到国内,立为晋惠公。惠公害怕哥哥重耳抢他的君位,派人到各处行刺重耳,重耳被迫流亡,到了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受到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的友好接待。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重耳43岁出逃,62岁回国,流亡在外19年,历经靡难,终于当上了国君。,“无礼于晋”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逃亡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

4、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秦,晋,郑,楚,“贰于楚也”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中原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以:因为,军:驻军,名动,状后,译文: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第二段,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

5、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使:派,师:军队,状后,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之:用于主谓之间,取独。,为:做(什么),而:承接,是:这,判断句,译文: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6、?,自责(情),晓义(理),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侧面表现,想一想,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第三段,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夜:在夜里,名状。,已经,而:修饰,用绳子拴住人从上往下送,译文: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烛之武)去见秦伯,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1、坦言知亡,以退为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使动,使灭亡。,冒昧,用,表目的,意动,以为边邑。,增加,为什么,之:用于主谓之间,取独。,状后,图示:,秦,晋,郑,2、亡郑,无利

7、,有小害,1、坦言知亡,以退为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形名,缺少的东西。,东边道路上的主人,把 作为,使者,通“供”,2、亡郑,无利,有小害,3、舍郑,无害,有利,1、坦言知亡,以退为进。,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给予,渡河,防御工事,动名,恩赐,名作状,在早上 名作状,在晚上,“君尝为晋君所赐”惠公背约:当年,晋惠公夷吾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他为君。但,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2、亡郑,无利,有小害,3、舍郑,无害,有

8、利,4、引史为例,挑拨秦晋。,1、坦言知亡,以退为进。,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考虑,希望,从哪里,使削减,形动,扩张。,宾语前置,使动,使作疆界。,名状,向东。,满足,边界,2、亡郑,无利,有小害,3、舍郑,无害,有利,4、回顾历史,挑拨秦晋。,1、坦言知亡,以退为进。,5、展望未来,秦必有祸,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守卫,说:通“悦”,名动,结盟,于是,烛之武的攻心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利,“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春秋无义战”,,第四段,子犯请击之,公

9、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句末助词,离开,还是。表商量语气,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交换,通“智”,形 动,损害,表转折,依靠,达到,没有,那人,结交,“微夫人之力”重耳逃亡: 姬重耳,晋献公之子,献公晚年献公晚年宠爱骊姬,为了让奚齐继承君位,害死了太子申生,晋国发生内乱,重耳、夷吾被迫出逃。晋献公死后,奚齐当了国君,不久被杀,晋国没有了国君。夷吾首先在秦的帮助下回到国内,立为晋惠公。惠公害怕哥哥重耳抢他的君位,派人到各处行刺重耳,重耳被迫流亡,到了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受到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的友好

10、接待。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重耳43岁出逃,62岁回国,流亡在外19年,历经靡难,终于当上了国君。,人物形象,(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辩士。,烛之武:,(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贪婪自私,见利忘义,老奸巨猾。,郑伯:,秦伯:,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慧眼识才的伯乐。,晋文公:,佚之狐:,艺术特色,围郑,怕!,荐烛,嘻!,烛辞,汗!,许之,吁,赴秦,险!,秦退,好!,欲击,啊?,晋退,爽!,(1)尺水兴波,跌宕起伏。 (2)伏笔与照应。 (3)详略得当。,

11、文言知识总结,无能为也已 (矣) 共其乏困 (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 (悦) 失其所与,不知 (智),通假字,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 (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名词动词,既东封郑 (在东边) 夜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上;到黄昏),名词状语,词类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好处),动词名词,词类活用,形容词名词,臣之壮也 (壮年) 越国以鄙远 (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词类活用,形容词动词,因人之利而敝之 (损害),词类活用,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 (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2、 (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词类活用,既东封郑 (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 (使得利),(古/今),以为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 (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微夫人之力 (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古今异义,(烛之武)许之 (省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省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省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介词),省略句,特殊句式,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倒装句,特殊句式,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 (“是也”表判断) 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特殊句式,“所字结构”,君亦无所害 君之所知也 失其所与(所+动词,具有名词属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