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257509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4.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敏反应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超敏反应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超敏反应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超敏反应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超敏反应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敏反应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敏反应课件(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临床免疫第一节 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概念和分型,概念:,其实质是一种病理的免疫应答,抗原,再次刺激,机体,过强免疫应答,组织损伤和,(或)功能紊乱,过程:,致敏阶段:初次接触,形成过度敏感性 发敏阶段:再次接触同种抗原诱发超敏反应,变应原(过敏原):,诱发超敏反应的抗原。,按其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可分为: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溶细胞型) (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迟发型超敏反应),分型:,一、I型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理:,常见变应原经皮肤、呼吸道、胃肠道进入机体,1.吸入性变应原 :广泛存在于

2、大自然界中,预防接触吸入性变应原较难。(1)种类繁多的植物花粉:花粉产量大,授粉期长,质轻,粒小,致敏花粉多属风媒花粉。 (2)真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广,其孢子和菌丝等是重要的变应原。 (3)螨 (4)上皮变应原 (5)屋尘 (6)羽毛:衣服、被褥、枕芯、垫料、地毯、壁毯等中 的鸡鸭鹅鸽等羽毛也是变应原。 (7)昆虫变应原,2.食物变应原 : 常见的过敏性食物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牛奶和鸡蛋;海产类食物,食物添加剂(染料、香料等),防腐剂,保鲜剂和调味剂就成了一类新的重要变应原。3.药物变应原:可经口服、注射和吸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少数病人用药后出现局部或全身药物过敏反应,如药疹、阿司匹林性哮

3、喘、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等。,致敏阶段,发敏阶段,变应原,皮肤、呼吸道、胃肠道,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IgE,脱颗粒,平滑肌痉挛 腺体分泌增加,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组织胺 白三烯 前列腺素,再次 刺激,IgE与变应原结合,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IgE,吸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致敏肥大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激肽等,平滑肌,腺体,毛细血管,收缩,分泌增加,通透性增加,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发生机制,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2.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3.生物活性介质:组胺 激肽原酶激肽 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1.变应原

4、,特异性IgE介导的,出现快,消退也快,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不出现严重组织细胞损伤,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二)特点:,1.过敏性休克,(1)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最常见,多见于再次使用时,此外也可见于普鲁卡因、链霉素、有机碘、氨基比林、维生素B1、B12,(三)常见疾病,见于再次给患者注射动物免疫血清时出现,如TAT、白喉抗毒素等,(2)血清过敏性休克:,2.皮肤过敏反应:,见于接触食物、药物、花粉或寄生虫后出现,主要表现为荨麻疹。,湿疹,吃了鱼、虾、蛋等食物后引起。 (注意与食物中毒鉴别),3.呼吸道过敏反应:,吸入花粉、尘螨、真菌孢子、动物皮屑出现过敏性鼻炎或支气管哮喘

5、,4.消化道过敏反应:,(四) 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2.脱敏治疗,3.药物治疗,1.查明变应原,并避免接触,(四) 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1.查明变应原,并避免接触,皮肤试验是临床检测变应原最常采用的方法,其中皮内试验最为广泛。 具体方法:可疑变应原稀释后,取少量在前臂掌侧作皮内注射,15-20分钟后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局部皮肤出现红晕、风团,且直径1cm,则为皮试阳性。 皮试阳性表示接触该变应原可发生超敏反应。故:对某种药物皮试阳性者不可用药!,(四) 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2.脱敏治疗,急性脱敏治疗(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方法:采用小量(0.1ml、0.2ml、0.3ml),短间

6、隔(2030分钟),多次注射,消耗IgE;应用:外毒素所致疾病危及生命又对抗毒素血清 过敏者,暂时脱敏。,慢性脱敏治疗(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方法:采用小量,间隔时间逐渐延长(每周2次至每2周1次),长时间内反复多次皮下注射,通过改变抗原进入途径,诱导机体产生大量特异性IgG抗体,降低IgE抗体应答 。应用:已查明且难以避免接触的环境中抗原如尘土、花粉、螨虫、霉菌类等的病人。,(四) 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 阻断、干扰或抑制超敏反应的进程1.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2.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色苷酸二钠- 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肾上腺

7、素、异丙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类和前列腺素E、氨茶碱:-提高细胞内cAMP浓度,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3.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1)组胺拮抗剂-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2)缓激肽拮抗剂 -水杨酸(3)白三烯拮抗剂-多根皮苷酊磷酸盐 4.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肾上腺素(可用于抢救过敏性休克),(四) 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2.脱敏治疗,3.药物治疗,1.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靶细胞上的抗原+抗体,结合巨噬细胞 调理吞噬靶细胞,结合NK细胞 发挥ADCC作用,激活补体 溶解靶细胞,靶细胞表面抗原刺激 机体IgG或IgM,1同种异型抗原的输入 2自身细胞受感染 3药物半抗原吸附在血细胞表面,II型超敏

8、反应 (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细胞膜抗原,吸附的抗原,二、特点:,1、多数有个体差异(输血反应除外) 2、导致靶细胞溶解,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或某些自身组织细胞。 3、参与的抗体:IgG、IgM;参与的细胞: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参与反应,临床上可出现 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因:药物半抗原(如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甲基多巴、氯霉素、磺胺、苯海拉明等)与血液中有形成分或血浆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后,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当药物再次进入时发生超敏反应,1.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三、临床常见的疾病,由母子血型抗原不同引起(主要是Rh血型不符所致

9、)。,3.输血反应,输入异型血液后,因人体血液中有天然ABO血型抗体,激活补体破坏红细胞。,2.新生儿溶血症,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链球菌与人类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会发生交叉反应,导致肾小球肾炎。,5、肾小球肾炎,6、风湿性心肌炎,链球菌与人类心肌细胞有共同抗原,会发生交叉反应,导致风湿性心肌炎。,正常情况:脑垂体 TSH + 甲状腺刺激素受体(TSH-R, 甲状腺细胞表面) 分泌甲状腺素T3、T4。甲亢: TSH-R异常刺激机体TSH-R抗体(IgG类) 与TSH-R结合 分泌甲状腺素(过量) 刺激靶细胞功能亢进。,7、甲状腺功能亢进,刺激性自身抗体( Graves 病),甲状腺激素

10、调节性产生,甲状腺激素不受调节地 过度性产生,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一、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一)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易被吞噬细胞清除,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不沉淀、易被滤过排出,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存在于循环,可能沉淀,(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1.激活补体,2.中性粒细胞,3.血小板的作用,产生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 (1)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 (2)吸引中性粒细胞,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蛋白水解酶等物质,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损伤,(1)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物质

11、 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等改变 (2)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局部缺 血、坏死。,(二)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二、特点,1、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的IC沉积而引起炎症,2、参与抗体:IgG、IgM、IgA;参与细胞:中性粒细胞、补体,3、个体差异,三、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Arthus反应(实验性局部型超敏反应)马血清 家兔, 再次注入马血清 ,局部红肿、出血及坏死。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类Arthus反应)胰岛素 糖尿病人局部出现红肿。,皮下多次注射,局部多次注射,思考:护士反复给糖尿病病人注射胰岛素后,注射处出现红肿,是否属于医疗失误?,Arthus反应,

12、临床上给病人多次注射胰岛素、生长激素、狂犬疫苗及类毒素等药物时,也可出现类似反应。,给已免疫的动物皮下再注射相同抗原时,1小时后注射部位即出现红肿,甚至出血和坏死。,类Arthus反应,(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溶血性链球菌(可溶性抗原) 机体 产生抗体 形成免疫复合物 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 肾小球肾炎。 2.血清病 抗毒素血清(初次,大量) 机体 产生抗体 与抗原(局部尚未被完全排除)结合 局部红肿、全身皮疹、发热、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肾损伤等症状及体征。,血清病,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细胞核物质(如DNA、RNA、核内可溶性蛋白)抗原

13、 抗核抗体 沉积于全身各个部位 引起损伤。4.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变性IgG(抗原) 抗变性IgG的抗体(IgM类,称为类风湿因子) 形成免疫复合物 积于全身小关节滑膜处 小关节红肿、变形僵直、失去运动功能。,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一、发生机理:,适度的反应免疫应答过度的反应型超敏反应,二、特点:,1、反应慢,23天达反应高峰(发敏缓慢),消失也慢。 2、由致敏T细胞介导完成,抗体、补体不参与,属于细胞免疫应答。 3、病变特征是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4、大多无个体差异。,三、临床常见的疾病,在胞内寄生菌、一些病毒及真菌等感染过程中,机体在清除病原体或阻止病原体扩散的同时,即可对相应微生物抗原表现迟发型超敏反应(因产生DTH而致组织炎症损伤)即传染发生与细胞免疫、超敏反应共存。,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3、移植排斥反应:由HLA抗原引起,2.接触性皮炎,半抗原(如油漆、青霉素、染料、塑料、农药等)接触皮肤时,可与角质蛋白结合成完全抗原,使机体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表现局部红肿或表皮水肿,形成水疱,湿疹样皮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