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54255913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2.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马克思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马克思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马克思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马克思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什么是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 。,2.方法论,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的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主要解决 “怎么办”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思 维 和 存 的 关 系 问 题,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问题,唯物主义,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谁是本原,谁决定谁,谁依赖谁(哲学的最高问题) 不同回答产生: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谁是本原,谁决定谁,谁依赖谁(哲学的最高问题) 不同回答产生: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不同回答产生: 可知论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

3、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德谟克利特,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代表言论:,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子夏: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王阳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朱熹:理在事先。,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看作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客观物质世界反倒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

4、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观点介绍】,柏拉图:理念; 黑格尔:绝对精神 上帝创世说、女娲造人说 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主张“理”一元论,认为理在事先,理在气先,认为精神性的“理”产生了物质性的“气”。,“制天命而用之”,可知论代表,荀子,休谟(1711-1776),不可知论代表,康德(1724-1804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

5、发展规律。 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哲学物质概念同各种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科学物质观,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原子,物质=客观实在性,个性,部分共性,共性,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朴 素 唯 物 主 义 物 质 观,物质 = 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古希腊朴素唯物论,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6、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五行”说: 金、木、水、火、土构成万物,火,土,水,金,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2.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1.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世界上存在着某种或几种原始的物质实体,它们是所有存在物的共同根据, 直观猜测,无科学根据, 把万物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把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人 张三、李四、王五等具体个人,物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 = 原子,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原子的属性

7、,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Atom(a-否定,tom-分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自然观,历史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 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 克 思 主 义 物 质 观,物质

8、= 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范畴的意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意义之一,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一元论,二元论,笛卡尔,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可知论,反映论,不可知

9、论,先验论,意义之二,意义之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意义之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自然界的物质性: (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呢?),天体形成有其固有规律,天体运动有其固有规律,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呢?),从无机物中可以生成有机物,人类社会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德谟克利特,“一切皆变,无物常驻”。,赫拉克利特

10、,“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关系,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一切皆动!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运动有载体!,太阳正带领着9大行星、66颗卫星、众多的小行星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银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中疾驰。,太阳系全图,银河系,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2.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王夫之),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古人对时间、空间的探索,“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过去

11、、现在、将来为世,八方上下为界。”,尸子,佛教,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墨子,过去,现在,将来,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时间的特点,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A、空间的概念,B、空间的特点: 三维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求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2、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只要我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苏格拉底,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理解,实践 是人类 所特有的 对象化 活动,实践是人 类能动地 改造世界 的客观物 质性活动,实践 具有物 质性、自觉 能动性和社 会历史性 等基本 特征,3.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二)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

13、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2、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本质的科学揭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活本质的主要观点,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精神,物质,人与意识,人与自然,人与人,实践,社会关系,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创造物质资料的实践,创立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革命改革,物质生产,阶级斗争,科学技术,历史主体,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推动社会历史变迁和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剧中人”、“剧作者”,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