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班级管理课件第三章 德育途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38805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与班级管理课件第三章 德育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德育与班级管理课件第三章 德育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德育与班级管理课件第三章 德育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德育与班级管理课件第三章 德育途径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德育与班级管理课件第三章 德育途径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育与班级管理课件第三章 德育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与班级管理课件第三章 德育途径(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德育途径 一、直接道德教学 可把直接道德教学界定为:学校设立专门的道德教育课,把其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以直接教授道德价值 我国自20世纪初开始设置德育课程,屡经变更,到2001年,教育部规定: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高中阶段则继续开设“思想政治”课。,(一)主张“直接道德教学”的理由 1同其他任何知识领域一样,道德领域也有自己独特的范畴、过程和方法。因此,道德教育有其特定的教育目的、内容和程序。 2.直接道德教学最主要的功能在于传授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知能力、使学生获得道德观念。所有这些,对学生自主道德的发展

2、来讲,都是必要的认识基础。,道德教育过程中,是什么促进了儿童的道德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向前发展? 皮亚杰作为当代著名的发生认识论者,他的创造性的贡献就在于肯定了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 科尔伯格也认为:“道德判断、道德认知主要是理性运算的功能。有原则的道德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是逻辑推理能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些研究,西方相当一部分道德教育模式都是以促进认知发展为主要目的的,3把道德教育流于一般的影响,难以保证其目的的充分实现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无一例外地是把获得本学科的知识、发展相应的认知能力作为首要目的 如果学校没有直接德育,不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学科开设,道德教育就可能会成

3、为一门“边缘学科”。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就会放弃道德教育的责任,倡导者: 威尔逊 他把直接道德教学界定为“向学生直接教学和解释道德教育的方法论”, “将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附加的或边缘性课程来对待只会招致灾难。” 克里夫贝克 主张把价值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门正式学科列入课程表,在固定的时间里专门处理价值问题,进行价值教学 麦克费尔 他和英国“学校道德教育课程设计委员会”的同事们一起设计了一套道德教育课程“价值体谅模式”,(二)直接道德教学的弊端 1.直接的道德教学导致道德教育的科学化(知识德育) 道德教育的科学化是指人们在对待道德教育时,不仅没有把它和一般的知识性的教学活动、和对待物的生产加工活动区分开来

4、,甚至有意为之。 道德教育科学化的表现: (1)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上认为,人的人格方面的素质主要表现于掌握较为充分的道德知识,具备较强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2)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科学化的道德教育强调以道德知识为本位的“美德袋”式的教育 (3)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把教育置于生活之外,通过纯粹的知性方式道德知识的授受或理性的训练来进行 (4)在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上,衡量学生道德水平高低和道德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最终标志就是看学生道德知识的拥有量、道德理性思维的发达程度,道德教育科学化的后果 : (1)对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科学化理解在理论上的偏颇和狭隘是明显的 (2) 在实践中,科学化的道德教育带来的危

5、害也是严重的 2.直接的道德教学必然会导致灌输 3.将道德课与其它学科相提并论,客观上造成了教师在“道德教学”和“学科教学”之间的分工,4.把德育与学科教学相提并论,实际上贬低了学校德育的价值和地位,这在观念上是一种倒退 5.难以确定谁有资格担任道德课教学,二、间接道德教学 所谓间接道德教学,即不开设独立的道德学科,德育是通过以社会学科为中心的全学科和课外活动及环境影响等全面的教育活动来进行,间接地施加道德影响 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道德和价值教育就是一个重大损失 倡导“间接道德教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

6、义教育家杜威 他认为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儿童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生成的,间接道德教学的实质,就是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一切机会,去养成学生的道德品质,以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 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道德影响: 1.教材中的思想内容1993年我国正式颁布的小学德育刚要强调“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并就各科教学实施德育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2.教材中暗含的价值取向 如: 男性中心 成人中心 官本位 面向过去 3.课程价值观 4.渗透在教法中的道德影响 5.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6.课堂生活气氛的道德感染力 功利、成人主义和控制性的学校生活会“告诉”学生 自己是最重要的 关键在于比别

7、人多学了多少 盯着别人的缺点 抢占有利位置 集体是“精英”的舞台 顺冲权威 弱者不值得同情 说和做是两回事,2001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德育课程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所作出的改革,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回归生活,一、生活是什么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活的解读 1生活是属人的,它表征着人的存在方式 2、生活包含了人的活动的所有方面 3、生活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前提的,是主客体的统一 4生活使自然、人、世界得到了统一 (二)生活的内涵 作为道德教育之根基的生活在内涵上基本可以表述为:人与人之间能动而现实的交往实践过程,1.生活的劳作性 劳作的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身体性(外显性)

8、一是主观性主体对自己的行动相当清楚 (1)身体劳作使人与环境相连接 “人始终在行动中,行动构成了人的全部存在。任何一种去看都只不过是一种思想性的行动” 一个人永远是他将做的行动,而不是他所保持的那种白日梦状态或潜在状态”,(2)劳作使沟通成为可能 2、生活的主体间性 个人的生活世界“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主体间际的文化世界” (1)与他人共在是人存在的基本境遇 (2)生活的关系性奠基于人类和个体的童年生活中 人类始祖已经习惯于群体生活:“共同生活的动物本能地知道,共同行动才会强大” 个体的人一出生就被抛入关系之中,就不可能是单独的人,家庭是最基本的关系单位,与父母的关系是一种原初的关系、原初的人伦

9、人类童年生活的关系性与个体童年生活的关系性从类和个体历史两个角度标定了人的现实生活的关系性 3、生活是能动的 4、生活还是现实的 5生活还具有过程性的特点,二、道德与生活的关系 1道德源于生活 (产生) 具体来说: (1)物质生活是道德产生的基础 (2)人类最初的道德就直接来源于维持生存的物质生活的需要,网络英雄设计的虚拟的猴子“道德”形成的“实验”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一旦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猴子,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每只猴子都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成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一只释放,换进一只新猴子。猴子

10、看到香蕉,马上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狠狠地揍了一顿,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会害他们被水琳。猴子尝试了几次,每次都被打得满头包,后来也放弃了尝试。 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猴子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同原来发生的情形一样,其他四只猴子狠狠揍了猴子一顿,其中猴子打得特别用力。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得很惨,只好作罢。慢慢地,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了新猴子,大家都不敢去动香蕉。但是它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其他猴子揍。,2道德在生活之中 (存在方式) (1)从横向的方面去把握,道德在生活之中就说明道德判断的标准最终只能是生生不息的生活 (2)从纵向的角度

11、来理解道德在生活之中也说明道德要随着生活的流变而变异 3道德为了生活 (价值) (1)道德对维持生活秩序,使生活能够存在和正常运行提供了担保 (2)又体现了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在的意义纬度,是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徐本禹:用爱心点亮心灵 2001年12月一个晴朗的周末,徐本禹不经意地读到中国少年报上一篇报道当阳光洒进山洞: “当阳光洒进山洞,清脆的读书声响起,穿越杂乱的岩石,回荡在贵州大方县猫场镇这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这里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的小道通往18公里外的镇子,1997年,这里有了自己的小学建在山上的岩洞里,五个年级146名学生,三个老师”读着读着,徐本禹哭了。 我要

12、去贵州帮助他们!这个念头冒出来就再也遏制不住。他向辅导员陈曙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在学校支持下,2002年6月,徐本禹同另外四个同学组成了赴贵州社会实践小分队。二十多天的社会实践一晃就结束了,徐本禹要回校继续他的学习。狗吊岩的孩子们舍不得徐老师。他们不停地问:“徐老师,你还会回来吗?”徐本禹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大声告诉他们:“明年我毕业了一定回来教你们!”,2003年春天,徐本禹以372分、专业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当天晚上,他平生第一次失眠了经过一整夜的思索,第二天,他找到学院领导:“我要申请保留研究生学籍,去贵州义务支教两年!” 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带着

13、社会各界捐赠的3000册图书和几大箱衣服登上列车,去实践他阳光下的诺言。 支教工作也远比他预计的困难。岩洞里的教室非常昏暗,上课时,老师的讲课声、学生的说话声交织在一起,在岩洞中共鸣,显得十分嘈杂。他每周要上6天课,每天上课时间8个小时。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还要教英语、体育、音乐等。在精神和物质双重匮乏的山村,他更多的时候感到自己是在挣扎。徐本禹在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做了一场报告上,说出了的第一句话:“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无助和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感到自己快坚持不住了”本以为会听到激昂的豪言壮语的同学们惊呆了,沉默了。许多人的眼泪夺眶而出。报告会的第二天,徐本禹只身

14、一人悄然返回狗吊岩,回到他牵挂的孩子们中间。“只要跟孩子们在一起,我就会感到充实和快乐。”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岩洞中的小学因徐本禹的到来开始迅速发生变化。华中农大捐赠8万元、贵州省教育厅拨款21万元、毕节地区教育局投资5万元、大方县政府拨款3万元,共计37万元的华农大石希望小学落成。由香港捐助12万元的大水乡凉井村半坡小学的修建工作也已展开。华中农大贵州支教基金收到国内外助学捐款20多万元,大水乡508名贫困学生获得援助。此外,价值25万余元的国内外捐助的衣物、文具、电脑、图书、课桌、体育器材等也已经送到当地。 与此同时,爱心接力的传递也在华中农大校园展开。2005年7月12日,华中农业大

15、学两名2002级学生曹建强、田庚奔赴贵州省大方县,接替徐本禹,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活动。“也许我们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的眼睛铺满阳光,但徐本禹点亮了希望,我们会义无反顾地接过爱的火把,因为爱,被期待着。”他们说。,2005年1月16日晚,徐本禹来到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全场掌声雷动,泪光闪闪。颁奖词这样写道:“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他离开了;在贫穷的小山村,他到来了。他放弃了读研的机会,只为兑现一个对山区孩子的承诺,只为大山里那份深切的渴望。在大山深处,他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的眼睛充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如果

16、说眼泪是一种财富,他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他点燃的火把,刺痛着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他的平凡而感动,为他的质朴而震撼。徐本禹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青年人的希望,中国的希望。”,陈光标:中国慈善第一人,陈光标是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五河县,现任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陈光标带领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机械组成的救援队千里救灾,救回131个生命,其中他亲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还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温家宝总理称赞他是“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并向他表示致敬。陈光标光荣当选全国抗震救灾模

17、范,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善”。 2009年,陈光标又捐资1亿多元在南京建设成立了“黄埔防灾减灾培训中心”,免费向公众提供服务。 2010年8月13日上午,“中国首善”陈光标再行善举,由他捐赠的一千万现金及5千台电脑将通过中华慈善总会、江苏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公益中国爱心联盟送达遭受泥石流灾害的甘肃舟曲县以及新疆、青海、云南、贵州、四川、山西等省区。至此,陈光标已累计捐出善款13.39亿。2010年9月,他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50余亿人民币)。 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陈光标自己组织12人的慈善团队赴日救灾。2011年11月22日,陈光标称,为响应国家控制房价的号召,欲按5年前购置时的价位再九折的价格,出售在北上广等地投资的房产,引来数万名网友报名。 慈善不是一时一地的“阵地战”,慈善是长征,而且永远没有终点。但慈善不是苦难的长征,而是快乐的长征。慈善不分民族,不分国界,不分信仰。捐赠者快乐,受捐赠者也快乐,在慈善长征的路上,一路都是欢声笑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