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实质开端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54238641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5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的实质开端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中国哲学的实质开端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中国哲学的实质开端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中国哲学的实质开端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中国哲学的实质开端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的实质开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的实质开端(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一,中国哲学的实质开端 二,孔子的身世、经历、后世 三,孔子的哲学思想:仁 四,孔子的成人之道:仁智统一 五,孔子的认识论(学思、教学、名实) 六,孔子的政治思想(德治、等级制、平均) 七,孔子的天人观、历史观 八,论语,一,中国哲学的实质开端,哲学与历史 不同处理(陈献章、胡适、冯友兰) 孔子的时代状况与个人努力 孔子的诸多方面、深刻内容及深远影响(仁者爱人、仁智统一、忠恕之道、中庸之行、道德政治化、达观人生、理性人生、重学习重教育、群己关系上重群体重律己、义利观上义以为上、贫贱穷困逆境时固穷孔颜之乐、虽贫而乐富而好礼、过错上闻过则喜、自我反思),二,孔子的身世、经历与后世,家族 出生

2、、特征 经历(成长、求学、入仕、游历)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后世的起伏:木铎既圣、集大成素王黑帝之子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元)-至圣先师(明清)教主打孔家店批林批孔国学论语热,三,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几种观点:仁,礼,和,中庸,仁义 仁的时代背景:礼崩乐坏、重建周礼 仁的定义:仁者爱人 仁的来源:亲亲为本、孝悌为本 仁的范围:不问马、作俑无后 仁的培养: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者行为:忠恕、中庸、克己复礼(克己奉公、无间然),仁,古意:身与心(东夷民风、地域性) 说文解字:从人从二(群己关系) 孔子:仁者爱人、德治 孟子:仁政(道德

3、政治化、反对率兽食人)仁之于父子、为民父母(家国一体),礼 乐,论语微子:“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磐襄入于海。” 史记礼书:“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踰,管仲之家,兼备三归。仲尼没后,受业之徒沉湮而不举,或适齐、楚,或入河海,岂不痛哉!”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仁近于乐,义近于礼。”(礼记乐记),礼 乐:孔子,礼对于政治、对于个人:关系国家兴衰、关乎个人成长 不知礼,无以为君子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4、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 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 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齐桓公欲封禅泰山,管仲劝止 孔子说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周礼尽在鲁、左传召公二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礼、乐:孔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

5、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郭店竹简六德中也有“仁,内也;义,外也;礼乐,共也”。 庄子中有“礼乐仁义”、( 庄子骈拇)“仁义礼乐”、(庄子天道)“仁义礼乐”、(庄子天下)“圣智仁义。”(庄子田子方) 荀子也提到了几次四:“礼义忠信”、(荀子议兵)“仁义法正”、(荀子性恶)“仁义礼善”、“仁义礼乐。”(荀子大略) 管子中也有“仁义礼乐”。(管子任法)相对而言,以上诸子都涉及到了仁

6、义礼乐,为什么呢?,四,孔子的成人之道:仁智统一,三大德:仁、智、勇: “仁者必有勇,有勇者不必有仁。”“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智统一:德才兼备、学教统一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论语述而) 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仁智统一,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7、,日月逝兮,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孔子的成人之道:仁智统一,就个体而言,学不厌之智涉及知识、教不倦之仁涉及道德,仁且智就表明既要有道德又要有知识、并且道德优于知识,这种结构应该影响到了后来的“尊德性而道问学”、“德才兼备”、“做人与做学问”等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应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正面上说,仁且智说明理想人格要求很高、很全面,既要有道德又要有知识、二者缺一不可;从反面上,仁与智的分离、有仁无智或有智无仁都有所缺陷,“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并且仁对智的优先决定了德的缺失(无德、缺德)其缺陷会更明显。,仁

8、智统一,就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而言,“学”涉及自我、“教”涉及他人,“学”且“教”就涉及自己与他人(群己关系);学不厌还说明对自我要求很高、教不倦还说明对他人有宽厚仁爱之心,这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人的宽厚仁爱相结合,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团结向上的人际关系。 这种结构应该影响到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重要影响。从正面上说,自己能不断努力、趋于完善,还能成人之美、帮助别人;从反面上,不能自己不思进取、志趣低下,还怂人作恶、己所不欲施与别人。,孔子的成人之道:仁智统一,仁智分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9、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智的重要及局限: “知者利仁”、“未知,焉得仁?”“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仁智的其它角度:亲与贤、道与术、道义与功利,仁智统一:后世理解,除“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外,孟子中还有关于仁与智的材料。“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梁惠王下)(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公孙丑下) 宽泛来看,

10、孔子的“仁且智”不但孔子当时弟子承认、孟子承认,就是在荀子也承认,荀子讲“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荀子大略)另外,荀子还看到了仁与知结合的必要:“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而王霸之佐也。”(荀子君道) 管子:“既智且仁,是谓成人。”(管子枢言)当然,后二者中是“智且仁”、而不是“仁且智”,需仔细体会。,对智的批评,在儒道之间,如果儒学对“智”的局限性还只是有所认识、有所警惕的话(因为儒家还讲智的合理性),道家对“智”的局限性(甚至危害性)则基本上是一再强调、一再批评的。 如老子开篇就言知识(名言)的局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

11、子一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四十八章)其它又讲“以智治国”的局限,如“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十九章)“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六十五章),对智的批评,“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韩非子扬权)可以看到,韩非受到了老子贬低、否定“智”的影响,并且韩非还从“智”与“术”、“物众”与“智寡”角度对“智”进行了批评。“不任典成之吏,不察参武之政,不明度量,恃尽聪明劳智虑而以知奸,不亦无术乎?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韩非子难三)“力不敌众,智不尽物。”(韩非子八经)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

12、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运),对他人的评价:仁还是智,孔子是仁且智、黑格尔称孔子是智者 孔子称管仲“如其仁” 孔子话原为“如其仁”,对其解读不同、结果也不同。蒙文通先生说孔子对管仲“独许其仁,则以亡国之祸大而戎狄之痛深”。(参见蒙文通:先秦诸子及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而俞椒则改“仁”为“智”。“读杨子吾子篇曰如其智,如其智,而知论语如其仁,如其仁非孔子之许管仲以仁矣。”(参见俞椒诸子平议序,中华书局,1954年版)杨泽波教授认为“从伦理心境的内在性看,孔子不可能称许管仲为仁”。(参见杨泽波:“释仁”,载于孔子研究,

13、1995年2期,P312) 荀子讲“管仲之为人,力功而不利义,力知而不力仁,野人也”。(荀子解蔽),仁智统一,仁智统一的历史影响、历史变迁: 做人与做学问的统一、做人优于做学问 孔门四科德行第一、尊德性而道问学(中庸)、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冯契)、 德艺双馨、武德、以德服人非以力服人 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台湾德智体群美)、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仁智统一历史影响、历史变迁:,德行优先: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留名)无德(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时民无德而称焉) 缺德(曹操唯才是举、宁愿我负天下人、极端猜忌,是枭雄、是白

14、脸),中西比较,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知识优先知识就是力量优胜劣汰的进化论效率优先 孔子:仁智统一、道德优先批智反智知识越多越反动公平优先(仁智统一没有做好,仁智分离却讲的过多) 关系:公元前500年差之毫厘、之后谬以千里 冲突:奇技淫巧还是坚船利炮师夷长技以制夷(自认为道德还是优越的) 关联:西方对“智者”评价也不高 黑格尔认为孔子只是世间的“智者”,董仲舒必仁且智篇,“莫近于仁,莫急于智。不仁而有勇力材能,则狂而操利兵也;不智而辩慧狷给,则迷而乘良马也。故不仁不智而有材能,将以其材能以辅其邪狂之心,而赞其僻违之行,适足以大其非而甚其过耳。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

15、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韩愈:“圣人之于人,犹父母之于子。有其道而不以教之,不仁;其道虽有而未之知,不智;仁与智且不能,又乌足为圣人乎?”(韩愈全集进士策问十三首其十三),五,认识论:孔子与学习,知识的重要:立身(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未知焉得仁、不学礼无以立)、言说(不学诗无以言)、文质彬彬、知言知人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滕文公上)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卫灵公) 学习范围:文献学习与广泛求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入太庙每事问,五,认识论:孔子与学习,知识的开端:不知之知、承认非生知、阙如 知情意结合:好学乐学(知之不如好

16、之,好之不如乐之)、废寝忘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反对画地为牢、终身学习(五十学易) “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医“、“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 自暴自弃而不为是不对的、过分期待而助长也是不对的;画地为牢当然是不对的、功亏一篑也是不可以的,,认识论:孔子与学习,学习方法:学思结合、善于反省、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告往知来、一以贯之 学习与教育:学不厌教不倦、有教无类、当仁不让师、师生互动 学习与应用:知行、言行(听其言而信其行、听其言而观其行、讷言敏行但言出必行、恶夫佞者、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乱德) 正名、学习政治化:必也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