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2014教学课件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54226303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9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复习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2014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三一轮复习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2014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三一轮复习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2014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三一轮复习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2014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三一轮复习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2014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复习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2014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2014教学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2 政治生活,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内涵: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形成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国家性质决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前提条件。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政策处理民族关系。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团结统一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有法律保障,考点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结合书P75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关键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公民还要弘扬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同各种危害民族关系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2010年高考安徽卷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6各民族紧密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这

3、一大好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各族人民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了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创造性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我国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A. B. C. D. ,B,考考你,考点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原则 (1)依据:(1)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为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2)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误区警示】我国各民族已经真正实现了平等,因此,各民族之间已不存在差异。 贯彻民

4、族平等原则 , 就不应给予少数民族帮助和照顾 。 民族平等原则 , 事实上各民族都享有平等权利吗 ?,考点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2011山东基本能力测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411名少数民族代表,他们来自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口数量很少的赫哲族没有全国人大代表 C各民族全国人大代表人数占其人口比例相等 D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现民族平等原则,考考你,D,2、民族团结原则 (1)含义: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2)重要性

5、: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1)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2)原因: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考点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特别提示】注意以下几点,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而不是所有的国家机关。 2、自治权是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并不是完全自治。 是在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的。 3、不能把“各少数民

6、族”理解为“各民族”;也不能把“聚居”理解为“居住”。 4、自治地方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它是与乡镇同一级别的地方行政单位5、民族区域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比较,4、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治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前提条件,物质保证,物质保证,前提条件,考点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比较,(2011年高考江苏卷18)

7、2010年8月,江苏举行“七彩假日民族团结手拉手、一家亲、一世情”夏令营活动是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的实际行动。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文化基础 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意识 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 A. B. C. D. ,C,考考你,中学生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珍惜、巩固 2、义务: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3、付诸行动,(2011年高考安徽卷6)为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内地省市根据国家要求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是增进民主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 是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表现 保

8、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 B. C. D.,B,考考你,考点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其客观依据,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1)地位:基本政治制度 (2)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前提和基础: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P78) (4)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5)自治机关 (6)自治权: 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 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内容:立法自治权、

9、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其他自治权。,(2012年高考江苏卷)2011年9 月,有着58年历史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再次成功举行。参赛人数从首届13 个民族的395 人,发展到如今第九届55 个民族的6700 多人,各民族兄弟姐妹实现了更好的交流和融合。这从侧面表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 和睦相处 B.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C. 一律平等 D. 平等、团结、共同繁荣,D,考考你,民族区域自治包括两方面内容 : 一方面 ,由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的人民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事务当家作主。另一方面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在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民族区域自治

10、地方的自治机关作为国家的地方政权机关 ,必须执行国家的法律、方针、 政策 ,在不违背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情况下,结合本民族地区的特点和情况 ,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做到因民族制宜 、因地区制宜 ,从而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客观依据,考点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其客观依据,(2)“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3)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现实情况,历史特点,政治基础,社会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2010高考福建

11、卷29)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6262亿元;少数民族的人均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40岁以下提高到如今的70岁左右。以上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因于 A少数民族地区享有更多的经济自治权 B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 C我国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 D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B,考考你,(2010年高考江苏卷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一事实表明 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和稳定的

12、关键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 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A. B. C. D. ,D,考考你,【特别提示】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国家的关系,(1)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 (2)民族、宗教和国家政治生活密切相联,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与发展,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宗教政策体现了这个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考点五、我国的宗教政策,1.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 内

13、涵: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A、信不信教的自由 B、信哪种宗教的自由 C、信哪个教派的自由 D、什么时候信教的自由,既保护公民信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实质: 这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全面保护和尊重。,考点五、我国的宗教政策,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内涵: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目的: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

14、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可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邪教不是宗教,考点五、我国的宗教政策,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原因: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长期以来,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要求: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我国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

15、端势力。,考点五、我国的宗教政策,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特别提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的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宗教在本质上还是唯心主义的。 政治基础: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考点五、我国的宗教政策,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含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 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 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特别提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