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4219987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高中生物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高中生物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高中生物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高中生物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考向,第三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忆教材,研考点,提能力,高考随堂体验,课时活页作业,第一 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判断正误 (1)S型肺炎双球菌有毒性,R型肺炎双球菌无毒性。 () (2)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 尸体中提取到的细菌全部是S型细菌。 () (3)格里菲思认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 (4)艾弗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艾弗里实验中设置DNADNA酶这一组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一是对照说明只加DNA组的结论,二是说明DNA的基本构成成分不能实现转化。,悟一悟,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

2、实验 1噬菌体结构及增殖填图,2实验过程填空 (1)标记噬菌体:,(2)侵染细菌:,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在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S仅存在于T2噬菌体的蛋白质中,而P则主要存在于DNA中。,想一想,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连线,为什么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提示:生物界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是DNA,只有极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想一想,2体外转化艾弗里 (1)过程及结果:,1体内转化与体外转化比较,2相关问题分析 (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DNA在加热 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被打断,但缓慢冷却时,其 结构可恢

3、复。 (2)转化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 DNA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 (3)转化后形成的S型细菌可以遗传下去,说明S型细菌的 DNA是遗传物质。,特别提醒 体外转化实验运用了物质提纯、分离、鉴定及细菌培养技术。,1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S型细菌的DNA可使小鼠 致死 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时,S型细菌的DNA进 入R型细菌体内。结果在S型细菌DNA的控制下,R型细 菌体内的化学成分合成了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从 而组装成了具有毒性的S型细菌。,2并非所有的R型细菌都转化为S型细菌 转化的效率较低,转化受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 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影

4、响,因此只有少部分R型 细菌被转化为S型细菌。,1(2012东城区质检)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 验中,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用DNA酶进行了处 理,并将处理后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 培养基上仅有R型细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 是 ( ),A证明R型细菌生长不需要DNA B与“以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 成对照 C补充R型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D直接证明S型细菌DNA不是促进R型细菌转化的因素,解析: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用DNA酶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的目的是与“以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的实验

5、形成对照,确保单一变量。 答案:B,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 ) 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 行注射,并形成对照 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 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的含量 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 D将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 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解析:当把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后,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中R型菌发生转化,出现S型菌,而加入其他因子的培养基中R型菌(如加入蛋白质)不发生转化,即不出现S型菌。 答案:D,2

6、实验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标记结果如下表。,巧记噬菌体增殖过程 一吸(附)二注(入)三合成,组装、释放、再侵染。,1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 (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 的原因: 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 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出 现放射性。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 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 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 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吸附 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

7、到沉淀物中。,2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比较,特别提醒 因噬菌体蛋白质含有DNA没有的特殊元素S,所以用35S标记蛋白质;DNA含有蛋白质没有的元素P,所以用32P标记DNA;因DNA和蛋白质都含有C、H、O、N元素,所以此实验不能用C、H、O、N作为标记元素。,3(2012潍坊质检)在证明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的实验中, 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下列对 于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经搅拌与离心后有少量含35S的T2噬菌体吸附在大肠 杆菌上 B离心速度太快,含35S的T2噬菌体有部分留在沉淀物中 C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含有少量的35S D少量含有

8、35S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解析:在证明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在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原因是搅拌不充分,有少量的含35S的T2噬菌体还吸附在大肠杆菌上。 答案:A,4噬菌体内的S用35S标记,P用32P标记,细菌内蛋白质 含32S,DNA含31P,用该噬菌体去侵染细菌后,产生 了许多子代噬菌体,那么在子代菌体中35S和32P的分 布规律是 ( ) A外壳中有35S和32S,核心内只含有32P B外壳中只有32S,核心内只含有32P C外壳中有35S和32S,核心内含有32P和31P D外壳中只有32S,核心内都含有31P,解析:噬菌体是一

9、类以细菌为寄主的病毒,由含S的蛋白质构成的外壳和由DNA构成的核心组成。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细胞外面,只有DNA分子进入细菌细胞内,以噬菌体的DNA分子为模板复制出新的DNA分子和控制形成新的蛋白质外壳。在复制的子代DNA分子中,由于原料由细菌提供,因此子代DNA中只有2个DNA分子中含有噬菌体DNA分子提供的32P和细菌提供的31P,其余只含31P;而合成蛋白质外壳所用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因此不会含有35S。 答案:D,例1 肺炎双球菌有光滑型(S型)和粗糙型(R型)两种类型。其中S型细菌外面有多糖类的荚膜,有致病性,其菌落是光滑的;R型细菌外面没有荚膜,无致病性,其菌落是

10、粗糙的。请分析下列实验并回答问题。 (1)S型肺炎双球菌有不同的亚型,其主要区别在于构成 荚膜的多糖存在差异。格里菲思将S型菌在特殊 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从中分离出R型菌。由此 判断,R型菌的出现是_的结果。,(2)格里菲思又利用S型菌和R型菌做了如下实验:,对上述现象的正确解释是R型菌从_中获得了_,导致细菌转化,从而恢复了形成荚膜的能力。 (3)在格里菲思所做实验基础上,艾弗里设计了肺炎双球菌 的体外转化实验(如下图所示)。在艾弗里设计的实验中,最关键的思路是,首先从_,然后_,观察_。,(4)艾弗里所做的实验中,设置15组实验的目的是 _,实验结果说明_。5、6组实验结 果说明_。 (5

11、)在格里菲思所做的实验中,灭活S型菌的加热温度 是6065。在此温度条件下,DNA失活是因为DNA 分子发生_;但当温度恢复至适宜温度后, DNA分子又会_,保持其遗传特性。,解析 (1)S型菌在特殊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后分离出R型菌,说明特殊条件引起了遗传物质变化,发生了基因突变。 (2)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感染小鼠后,出现了能形成荚膜的S型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3)艾弗里设计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最关键的思路是把各种物质分开单独地起作用,以对照说明遗传物质的成分。分开的操作应是分离出各种成分,以保证不相互影响。,(4)用各种物质单独做实验,目的是相互对照

12、,通过实验结果相互对照说明遗传物质的成分。 (5)DNA之所以能成为转化因子,原因就是高温解旋后,低温下能恢复,仍能保持其遗传特性。而蛋白质高温变性后不能再恢复。,答案 (1)基因突变 (2)S型菌 某种物质(转化因子) (3)S型菌中提取、分离(和鉴定)出各种成分 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 其后代是否有S型菌(菌落)出现 (4)相互对照 S型菌的DNA是使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 DNA结构必须保持完整才能行使遗传功能(或DNA结构被破坏失去遗传功能) (5)解旋(或变性) 复性(恢复双螺旋结构),2010年11月26日日本千叶县政府宣布,该县一所小学近日发生诺瓦克病毒集体感染事件,200多名患者出

13、现腹泻和呕吐等病状。,例2 要研制诺瓦克病毒疫苗,必须知道其大分子组成,设计实验探究其物质组成。 (1)实验原理: RNA溶液在盐酸中与苔黑酚试剂共热显绿色。 蛋白质溶液与_反应显_色。 _。,(2)实验步骤: 用三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取等量含有诺瓦克病毒的溶液,编号A、B、C。 向A试管中滴加适量的二苯胺试剂,水浴加热。 向B试管中滴加适量浓盐酸与苔黑酚,加热。 向C试管中_。 (3)请设计一个表格并记录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_。,解析 诺瓦克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核酸包括DNA和RNA,要鉴定这些大分子物质,可利用某些化学试剂与这些物质发生颜色反应,根据特定的颜色,判断该病毒中是否含

14、有这些大分子成分。 设计表格方便记录实验结果,利用实验结果分析,并得出结论。,答案 (1) 双缩脲试剂 紫 DNA溶液与二苯胺试剂共热显蓝色 (2) 加适量的双缩脲试剂,振荡 (3)表格如下:,(4)诺瓦克病毒的大分子组成为RNA和蛋白质 注:(3)、(4)其他答案也可,但表格内容要与结论一致。,高考随堂体验 1(2011广东高考)艾弗里和同事用 R 型和 S 型肺炎 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 ),A不能证明 S 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说明 S 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和说明 S 型菌的 DNA 是转化因子 D说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1944年艾弗里和同事

15、的实验表明,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DNA是转化因子,而蛋白质、荚膜多糖等物质不是转化因子,但不能说明荚膜多糖有酶活性。、可组成对照实验,由实验结果与自变量的对应关系可知: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C,2(2011江苏高考)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32P 的 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 和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 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 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 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 、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 DNA 是遗 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