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登革热-罗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4216409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PTX 页数:64 大小:4.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登革热-罗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传染病学登革热-罗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传染病学登革热-罗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传染病学登革热-罗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传染病学登革热-罗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登革热-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登革热-罗(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 Dengue Fever,江门市中心医院感染科 罗 铭,登革热(Dengue Fever),由登革病毒通过媒介昆虫(伊蚊)传播的,以发热、头痛、皮下出血、肌肉及关节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 流行地区:热带和亚热带/温热带地区 易感人群:25亿人口受威胁 WHO估计年约5000万-1亿人感染 季节特点:夏秋季为发病季节高峰。,疾病简史,现代医学的记载可追溯至1779年,印尼; 1869年,英国-定名为登革热 1903-1906,相继证实伊蚊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1922年,美国南部-100-200万人感染 1943年,日本人首次分离到登革病毒 至1956年,相继发现4个血清型。

2、 1950年,菲律宾和泰国首次发现重症登革热(即登革出血热) 1960年,首次从伊蚊中分离到登革病毒 1978年,广东佛山突然发生流行,为我国首次经病原学证实的登革热流行(登革IV型病毒),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分类与生物性状,B组虫媒病毒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黄热病、登革热、乙脑、西尼罗热、圣路易斯脑炎 依据包膜蛋白抗原性差异分4个血清型 单股正链RNA病毒 球形,包膜(E、M、C蛋白)、核衣壳 E蛋白与抗原性有关,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 M蛋白与感染性有关,4个血清型之间,遗传差异较大(约35%) 统一血清型内,又可有分为不同的基因型 DENV-:5种基因型; DENV-:5种基因型; DENV

3、-:4种基因型; DENV-:2种基因型;,登革病毒基因型,培养细胞系: 蚊系细胞中:以白纹伊蚊的C6/36细胞最敏感,最常用 敏感的哺乳动物细胞系有: LLC-MK2(恒河猴肾细胞) VERO(非洲绿猴肾细胞) BHK-21(地鼠肾细胞) 乳鼠是最敏感的实验动物,病毒的培养,二、流行病学,(一)流行地区,广东省登革热地区分布 (2000-2012),(二)流行季节,夏秋季与气温高、雨量多和伊蚊大量孳生有关,2010年全国登革热病例月份与周次分布,广东DF病例发病季节高峰在10月,(三)流行的三大基本条件,病人 病毒血症期,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隐性感染者 非人灵长类(动物宿主)

4、 伊蚊 既是传播媒介,也可作为宿主 吸血后8-12日开始有传染性,并维持终生 可经卵跨代垂直传递,传染源,传播途径,登革病毒经蚊虫叮咬传染给人,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导。 主要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 白纹伊蚊,完全变态昆虫:卵、幼虫、蛹、成虫 最适宜生长环境:271,湿度805%; 卵期:3.5天 幼虫期:6.0天 蛹期:2.2天 成虫:20.71天 孳生场所:属容器型蚊虫,主要孳生在各类人工或/和植物容器积水中。,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生物学特性,白纹伊蚊(雌),白纹伊蚊(雄),白纹伊蚊(卵),白纹伊蚊孳生场所,埃及伊蚊 季节:幼虫季节高峰5-10月,成虫顺延1个月。 地域:中国主要在海南及雷州半岛

5、白纹伊蚊 季节:与地域有关,广东主要在5-10月。 地域:中国分布较广,但其最适宜的分布区是北纬30以南,媒介生态-季节与地域,登革病毒:人-伊蚊-人示图,易感人群与免疫力,普遍易感。 人感染后可获得特异免疫 免疫力可持续14年 对不同型别间无交叉免疫力,可发生二次感染 对其他B组虫媒病毒,也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 登革热流行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病毒,病毒血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淋巴组织,二次病毒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潜伏期,肝大、淋巴结 肿大,发热 骨髓抑制,血管通透性,皮疹、出血,炎性物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病理解剖,多脏器

6、损害 如肝、肾、心、脑的退行性变 各脏器出血 重者 脑型:脑实质出血、脑水肿及脑软化 其它:肝小叶坏死、小叶性肺炎等,四、临床表现,临床类型,潜伏期(WS216-2008):3-14天,一般5-9天。 临床类型:,典型登革热,发热及毒血症状: 起病急骤 发热(可达40),热程2-7天,不规则热或双峰热型(saddle fever)。全身毒血症状明显,骨关节、头、肌肉痛 ,伴极度疲乏,部分有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剧烈腹痛可能是DSS前兆 早期体征:颜面、颈、胸背充血,结合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相对缓脉。,登革热双峰热(马鞍热)体温曲线 (发热35d后体温降至正常,1d后再度上升),皮疹

7、,多样性 于病程3-6天出皮疹,见于70%患者 部位 多见于躯干、四肢或头面部。 特点 多有痒感,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疹型 皮疹先是充血性,1-3天后变为点状出血疹,以斑丘疹、麻疹样、猩红热样皮疹或皮下出血点为主。,出血,病程第5-8天 约2550病例 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或便血、咯血、血尿等,其他,浅表淋巴结可肿大,伴有触痛 肝肿大 约1/4病例,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感,发热不超过39, 全身疼痛轻,皮疹少或无皮疹, 一般不出血,病程短(14天)。,重型登革热,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在病程3 - 5日时突然加重,出现脑膜脑炎或者严重出血 本型罕见,但病死率高。,五、并发症,

8、中毒性肝炎 60% 急性血管内溶血 acute intravascular hemolysis (合并G-6PD的缺乏) 1% 其他:心肌炎 、肝肾综合征、精神异常、眼部病变,978例登革热的合并症,中毒性肝炎853例(87.21%), 中毒性心肌炎5例(0.511%), 低钾血症171例(17.48%), 支气管炎75例(7.67%), 败血症7例(0.72%) 胸腔积液3例(0.31%), 肺炎2例(0.2%)。,陈燕清,等.热带医学杂志,2003(3),2:190-192,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白细胞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至退热后1周才恢复正常。 血小板减少 尿常规 少量蛋白,红细胞

9、及白细胞 生化检查 50ALT升高,脑脊液检查 压力升高,白细胞和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978例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病例数 % WBC减少 611 62.47 PLT减少 609 62.26 Hb减少 52 5.32 T Bili升高 33 3.37 ALT升高 708 72.39 AST升高 853 87.21 CK升高 298 30.47 LDH升高 434 44.38 血清K+减少 171 17.48,陈燕清,等.热带医学杂志,2003(3),2:190-192,束臂试验,在手臂扎上血压带,维持5分钟阳性:在1平方英寸 (6.25 cm2)有20或以上个出血点,WH

10、O.: Dengue and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iagnosis,treatment,prevention and Control(2nd). WHO: Geneva., 1997: 19.,血清学检查,一、特异性抗体检测 补体结合试验1:32 (阳性)。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1:1280 (有诊断意义) 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升高 (诊断意义更大) 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早期诊断) 二、特异型抗原检测 三、病毒核酸检测,病毒,七、诊断要点,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14d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居住场所或工作场所周围(如半径100m范围)1个月内出现过

11、登革热病例 临床特征:起病急,高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血小板减少,AST及ALT水平升高 血清学检查:登革热抗体IgM阳性,八、治疗,无特殊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流质、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至完全退热。 对症处理: 高热时先用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物,如高热不退,可短期用小剂量激素。 有出血倾向者,选用止血药物,可输血小板等 脑型病例,使用甘露醇脱水,同时静滴地塞米松。,登革出血热,病原学 4型登革热病毒均可引起,但以第2型最常见 流行地区 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的当地居民中,外来人很少发生。(可能由于多数当地居民血液中存在

12、促进性抗体),登革出血热(发病机制),未完全明了 机体首次感染登革热病毒后可产生中和抗体和促进性抗体, 当机体再次受同型病毒感染时,中和抗体可以中和病毒而终止发病, 如再次感染异型病毒,这些抗体具有弱的中和作用和强的促进作用,可促进登革病毒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大量增殖,形成严重感染,登革出血热(临床表现),儿童及女性多见 发病的第2-5天,具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 在发热过程中或热退后,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皮肤变冷,脉速,烦燥,淤斑,肝大,束臂试验阳性,严重者消化道或其它器官出血 休克 分型 登革出血热(出血) 登革休克综合征(出血+休克),登革出血热(诊断),发热 出血现象 肝大 休克 血小板减

13、少 血液浓缩,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治疗),支持疗法为主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 扩容抗休克,防止DIC 严重出血者,予止血药物,必要时输全血或血小板 中毒症状严重或休克病例,可用肾上腺皮质激,九、预防,控制传染源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孳生地。喷洒杀蚊剂消 灭成蚊。 疫苗预防接种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尚未能推广应用。,没有蚊子就没有登革热 没有积水就没有伊蚊,病例分析,患者女性,39岁,广东佛山人,8月17日入院 主诉:发热伴皮疹,双下肢骨、关节疼痛3天 体检:T39.3,皮肤有散在分

14、布的斑丘疹,伴有痒感,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肋下仅及,脾未及。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为3.8109/L,红细胞为4.51012/L,血小板为7.8109/L,ALT300U/L。,提问,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肾综合征出血热 B登革热 C疟疾 D钩端螺旋体病 E病毒性肝炎 应行哪些进一步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登革热 诊断依据: 病人来自登革热的流行病区,在流行季节发病 临床表现发热、皮疹,骨、关节疼痛 检验示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进一步检查:登革热特异性IGM抗体检测,(二)鉴别诊断,1.流行性出血热 支持点:发热,骨,关节疼痛,血小板减少 不支持点:发病的季节,皮疹的类型,无出血及肾损害

15、表现,白细胞减少 结论:基本排除。予流行性出血热特异性抗体IGM检查进一步排查,(二)鉴别诊断,2.钩端螺旋体病 支持点:发热,伴肝大,转氨酶升高 不支持点:骨、关节疼痛明显,无腓肠肌痛,无出血及肾损害表现,无浅表淋巴肿大,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结论:基本排除,可予钩体显凝试验进一步排除。,(二)鉴别诊断,3.疟疾 支持点:流行季节发病,发热,肝大,转氨酶升高,白细胞减少 不支持点:发热呈持续性,皮疹,无贫血 结论:基本排除,可予血液涂片找疟原虫检查进一步排除。,(二)鉴别诊断,4.病毒性肝炎 支持点:发热、肝大、转氨酶升高 不支持点:患者以发热、皮疹为主要表现,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结论:不考虑,可查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进一步排查。,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