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54212100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出出 师师 表表教学设想教学设想 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就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前面已学过隆中对,学生对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旧知识。把隆中对和出师表联系起来读,既可以从旧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第 一一 课课 时时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导入 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简要复述隆中对一文的内容,注意以下要点 1三国形成前的概况。 2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3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三、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 227 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 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

3、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3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 223 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2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4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

4、,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 234 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公元 263 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本文是上表陈说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又因诸葛亮对刘备有知遇之恩,要报恩于刘禅,他真诚地辅佐刘禅,希望刘禅能够支持自己,共同完成刘备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所以文中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中,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1正音: 疲弊(b)

5、陛下(b) 恢弘(hng) 驽钝(ndn) 裨补阙(bqu) 行阵和睦(hng) 夙夜忧叹(s) 崩殂(c) 妄自菲薄(fi) 陟罚臧否(zhp) 以彰其咎(ji) 2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遗(wi)、愚、阙、雅等。应当注意加以分辨。 五、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

6、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 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3第二部分(69 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六、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第 1 段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提出具体建议。 (1)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 文章起始并不先说出师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议,而是先从分析天下大势人笔,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指出其有利条件。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

7、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提出具体建议。 “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4)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明确:意在激发刘禅竟父之志和启示他效先帝用人之明。 2第 2 段从法度方面建议,执法必须严明公平,“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1)指出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 (2)指出要法纪严明。 3第 3、4 段从任人方面建议,主要为推荐贤人。 (1)第 3 段,宫中(内): 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作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8、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预计效果: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2)第 4 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作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4预计效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第 5 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 在。 (1)先汉兴隆的原因(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2)后汉倾颓的原因(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3)刘备对此有所警惕: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推荐贤臣,并希望信任他们,以兴复汉室。 (5)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

9、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 15 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七、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第 二二 课课 时时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继续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 6 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 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 言,离

10、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2第 7 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3第 8 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5(1)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

11、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 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3)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4第 9 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 69 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

12、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 (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 223 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

13、。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6(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

14、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三、重读出师表与隆中对,试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寓情于议 报恩先帝出师表 亲贤远佞 以情动人 千古至文先帝恩遇 尽忠陛下兴复汉室寓情于事反思: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