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99823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7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 “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 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启“新”,任何新的东西都源于对旧事物的不满,都孕育于对原有事物不足的质疑, 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际教学中, 我不断地摸索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生命”的材料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价值的,它具有新颖性、探究性等特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学

2、有用的数学,学生有了学习欲望, 才能投入地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 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不能完全脱离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因而只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完成抽象,形成概念。 如果我们为学生提供有 “生命”的教学内容, 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地去探究。1、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皮亚杰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 他们不断地努力去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人教版教材新授课采用: 复习题 例题做一做练一练, 练习课就是一些练习题,这种呆板的呈现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因人、因时制宜地将教材的内容进行扩展、修改、重组、再创造,

3、有效地促进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给学生创造“异想天开”的机会。课堂引入时我们用游戏、故事、模拟现实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中,我先出示文字游戏,找一找下面文字的构成规律: 吞吴上下土干;学生找出规律后再按照规律填数。4/7 ( )/( ) 3/2( )/( ) 1/2( )/( ) 。 学生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兴趣浓浓, 他们在这些有价值的、 有生命的学习内容中积极地探索,或许对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习得与发展而言,它们的意义将远远超出数学知识本身。2、展示数学美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热情就小学生而言, 培养他们的数学美感, 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情,

4、 提升他们的数学才能。 数学美是非常丰富的: 数学的对称美 (几何图形的对称美、 公式的对称美等);数学的简洁美(包含了符号、公式、技巧、逻辑上的简洁);还有数学的相似美和统一美等。 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善于运用具体事例,展现相似美,去启发学生进行相似联想、大胆猜想,提出疑问。比如,教学“ 圆周率 “ 时,在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 倍多一些后, 向学生介绍祖冲之发明圆周率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崇高之美。二、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 , 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 , 学生在领会知识的过程中 , 只有大胆积极的思维 , 问题才得以解决。质疑是探索知识, 发现

5、问题的开始 , 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一个现代的学生不怕他问题多, 不怕他质疑能力强。而是担心他没问题 , 没有能力质疑。 当他有了问题和疑问后 , 他才会去积极寻求答案。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设疑, 释疑的过程 , 是以问题为核心展开的。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呢?1、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 , 还是有许多教师采取串讲串问, 一节课设下问题“无数”, 总是用问题牵着学生走 , 把学生引导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上, 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与实践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 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 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学贵有

6、疑, 小疑则小进 , 大疑则大进。”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积极探索。比如教学“轴对称”时,我先是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个初步印象, 再让他们阅读课本材料, 然后问学生 : “当你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你的同学?”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 有不少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如 : “圆的对称轴是什么?”“为什么要说所在的直线?”等。但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 , 在质疑问难时 , 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 , 关键处。这时, 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 激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 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

7、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重点问题 , 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 , 让学生自由讨论 , 尝试解答 , 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调动积极性 .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 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 , 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我们要加以保护 , 决不能随便予以否定 , 遏制及嘲笑,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 应鼓励起进一步的探索 , 大胆创新 , 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久而久之,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建立民主平等 , 和谐的师生关系 , 营造出一个宽松 , 活跃的质疑氛围。2、引导学生质疑首先, 寻找所要质的 “疑”,爱因斯坦说 : “提出一个

8、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里就有一个方法问题。(1) 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好问和好奇的天性。(2)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 教给质疑方法 , 使学生乐于质疑 , 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 , 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 也就是说“乐在其中 , 才会有吸引力和产生内趋力。” (3) 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 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 , 在知识结构上质疑 , 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 , 在概念内涵 , 外延的拓展上质疑等等。 在教学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 , 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 , 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

9、也想不到的问题 , 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 课堂上学生有时质疑的涉及面广, 显得“多而杂, 有的甚至是不沾边的问题” 。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 , 进行筛选, 只要引导得法, 学生就能有所发现 , 逐渐学会质疑。可以说 , 质疑的方法很重要 , 但这也不是一两天 , 几节课就能实现的 , 它要我们在平时脚踏实地地去训练, 有意识地培养。其次, 质疑是手段 , 释疑才是目的。 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 如何解决(1) 带着问题来。“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 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必须解决的。 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 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 , 释疑的方法不妥 , 也将影响质疑

10、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 教师不要急于回答 , 更不能轻易否定 , 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 老师起组织作用 , 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比如 : 有学生问 : “为什么长方形 , 梯形, 正方形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而圆不可以呢?”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进行探索 , 结果发现 , 不光长方形 , 梯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圆经过转化也可以的 , 但很难。可以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带着问题走。 也就是说 , 不是仅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由此产生的联想 , 有何收获 , 以后在遇到同类问题时

11、如何解决等都是好的再生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无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总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解放思想 , 准许学生有疑就问 , 不懂就问 ,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 , 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 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3、适时进行激励引发提问内需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小学生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好问,具有自我探索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动。这种好问和冲动往往被老师过度的“组织调控” 而阻隔。 学生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 形成有疑不

12、问的被动学习, 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力,也有碍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敢问、敢为的内在动力。如我们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位学生问:“为什么2+2与 22 相等,而 4+4 与 44 却不相等呢?” 教师表扬了他善于思考, 并启发学生画图理解两个算式的意思,当学生们画出下图时, 热情高涨,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们认为, 可以采取以下这些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敢问、 敢为的内在动力:(1)期望激励我们根据皮格马列翁效应,以满腔的热情关心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我们时常走下讲台倾听学生们的讨论,并与他们进行交谈,以“你能够 ,

13、”,“我相信你们 , ”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学生信心大增受到极大鼓舞。(2)表扬激励教学中,我们注意多表扬, 少批评。 口头表扬时我们尽量运用诸如“问的好”, “了不起”, “真聪明”等赏识性语言表扬学生。同时我们还采取奖章的形式表扬那些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或敢于向别人挑战的学生。(3)成功激励我们努力创设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不断激发学生提问的激情。 比如,我们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 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比赛, 有小组竞赛比一比哪组学生提问最大胆,提的次数最多,哪组提的问题有价值, 进步快。有个人比赛, 根据一段时间内提问、 解决问题时表现好的学生, 由他当小老师组织 2 分钟口算

14、,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摸索,研究,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 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 “发展中的人”,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 “做”和“悟”,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 学会发展, 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 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 结出创造之果。 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 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发现: 教师更关注

15、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不断地抛出一个个问题,再让学生解决一个个问题,当教师手中的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也就“ 顺利 ” 完成了。但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教师的主观思维能否代替学生这一客体的思维; 教师主观拟定的问题是否就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答案是不一定, 这就使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去培养学生的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会提问,爱提问, 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以下谈一些个人的肤浅体会。(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好问。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 ,

16、还是有许多教师采取串讲串问, 一节课设下问题“无数”, 总是用问题牵着学生走 , 把学生引导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上, 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与实践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 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 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 大疑则大进。”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积极探索。比如教学“轴对称”时,我先是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个初步印象, 再让他们阅读课本材料, 然后问学生 : “当你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你的同学?”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 有不少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如 : “圆的对称轴是什么?”“为什么要说所在的直线?”等。但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 , 在质疑问难时 , 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 , 关键处。这时, 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 激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 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重点问题 , 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