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学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194295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3.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肌电图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肌电图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肌电图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肌电图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肌电图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肌电图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肌电图学课件(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肌 电 图 学,electromyography:EMG,肌电图应用电子学仪器记录肌肉静止或收缩时的电活动,及应用电刺激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导功能的方法。英文简称EMG。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1979年,美国凯威实验室公司研制了 世界上第一台基于微处理器运行的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Model 7000。,通过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安静情况下有无自发的电活动,以及肌肉大力收缩的波型及波幅,可区别神经原性损害和肌原性损害,诊断脊髓前角急、慢性损害(如脊髓前灰质炎、运动神经元疾病),神经根及周围神经病变(例如肌电图检查可以协助确定神经损伤的部

2、位、程度、范围和预后)。,另外对神经嵌压性病变、神经炎、遗传代谢障碍神经病、各种肌肉病也有诊断价值。 肌电图还用于在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追踪疾病的恢复过程及疗效。,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作肌电图 的自动分析,如解析肌电图、 单纤维肌电图以及巨肌电图 等,提高诊断的阳性率,记录肌肉动 作电位的曲线 (电描记图) 称为肌电图缩写为EMG,肌电图检查多用针电极及应用电刺激 技术,检查过程中有一定的痛苦及损 伤 ,因此除非必要,不可滥用此项检 查。另外,检查时要求肌肉能完全放 松或作不同程度的用力,因而要求受 检者充分合作。对于某些检查,检查 前要停药,如新斯地明类药物应于检 查前16小时停用.,描记方法

3、有两种: 1.表面导出法:把电极贴附在皮肤上导出电位的方法; 2.针电极法:把针电极刺入肌肉导出局部电位的方法。能分别记录肌肉每次的动作电位,根据从每秒数次到二、三十次的肌肉动作电位情况,发现频率的异常。,运动电位:一个下运动神经的轴突支配几十条至千余条肌纤维。这个下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所支配的肌纤维一起组成一个功能单位。,插入电位:当针电极插入肌肉时,常可引起一个相当大的,由机械刺激引起的一串动作电位。,平常所用的针电极称为同心电极, 它是把细针状电极穿过注射针的中 心,两者绝缘固定制成的。,一.正常肌电图,肌肉主动收缩时,来自运动轴突的冲动抵达神经肌肉接头,触发终板,引起肌肉动作电位,并很快地

4、扩散到整个肌膜的外表,引起肌肉收缩。每个运动神经元的一次冲动引起它支配的肌纤维(即运动单位)的收缩,出现一个运动单位波。,正常肌电图,运动单位波是一个运动神经元所 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电活动的总和。 在肌肉极轻度主动收缩时,可看 到一个运动单位波。可能为单相, 双向或三相。每一个波以每秒5 10次的频率重复出现。,波宽或时限为210MS,波幅为 0.43MV,一般为0.51MV, 双相或三相波在运动单位波中约 占80%以上。四相以上的则称多 相波,在正常肌肉中约占5% 10%。,肌肉动作增强时,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数目增加,于是就不只一个运动单位波,也有电极附近的其他运动单位的动作电位出现,使几个运

5、动单位的动作电位混一起。当肌肉大力收缩时,每个运动单位的放电频率增加,可达每秒50次,甚至可达150次之多,而且活动的运动单位数亦增加。,多个运动电位各自节律 性的高频电挤在一起, 以至无法辨认每个运动 单位波的轮廓。,干扰 相,二.异常肌电图,当针电极插入失神经支配的肌肉或移动针电极时,可出现多个连续的、排放的正相锋形电位,持续时间数秒到数分钟或更长,这种电位见于失神经后814天,较自发性纤颤电位出现稍早,也可见于神经再生期。,1.插入异常电位,先天性肌强直症时的插入电位则呈持续性的肌强直电位。在肌纤维严重萎缩,或被纤维组织与脂肪组织所取代及肌肉不能发生兴奋(低钾)时,插入电位可显著减少或消

6、失。如图,正常肌肉在静息时无自发性电位,在神经肌肉病变时见下列几种自发性电位:,2.自发性电位,肌肉放松时出现的短时限,低电压自发电位,称纤颤电位。时限为0.54mS,大部分在2mS以下;波幅为50500uV,大部分小于300uV;波形呈单相或双相,起始相为正相;, 纤颤电位,放电间隔虽可有比较规律的间隔,但大多不规则。扬声器上可听到如雨点落地的嗒嗒声。该电位系由于失支配的肌肉对乙酰胆碱或其他物质的兴奋性增设所致。因其代表肌肉失神经支配,故又称失神经波。,失神经波,亦为肌肉失神经支配后出现的自发电位。图形上先偏离基线向下,尔后向上稍超过基线再回到基线,正相宽大,负相低矮,故呈“V”形或锯齿状。

7、时限长达100MS,波幅2002000uV,此电位常出现在针极插入时。,正相电位,肌肉放松时出现的自发运动单位,时限515mS,波幅100600uV,频率自13C/S或高达50c/s不等,放电间隔常不规则,三相(单纯束颤电位)或多相(复合束颤电位),常伴有肉眼可见的肌肉束颤。如图, 束颤电位,束颤电位仅表示运动单位兴奋性增加,可见于运动神经元疾病和神经根疾病,也可见于无神经系器质性改变的肌肉,因而不能单纯以束颤电位来确定病变的存在,不过频率低的复合束颤电位诊断价值较大。,运动单位电位时限过长或缩短,波幅的增高或降低,多相电位数量增加时,常提示异常。,3 运动单位电位的改变,运动单位电位的时程,

8、随不同年龄不同肌肉而异,通常需要测定20个以上运动单位电位计算出平均值。为迅速作出比较,可粗略的将时限大于12mS者称为运动单位时限增宽;小于3mS者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正常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幅差异较大,故其诊断价值较小,若其幅度大于6000uV时,称为波幅增高巨大电位。长时间和高波幅的电位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疾病和陈旧性周围神经损伤,低波幅和短时限电位则见于肌原性疾病及神经再生早期。,多相电位增加:多相电位的数量超过12% 复合电位:位相繁多呈簇的多相电位,多见于周围神经损伤。 新生电位:低波幅的多相电位,多现于神经再生时期,尚可见肌原性疾病。,当肌肉大力收缩时,正常情况下就出现干扰相。随病

9、变程度不同出现混合相或单纯相,有时可见单个电位组成的高频放电。上述波型多见于周围神经损伤或脊髓前角细胞疾病。,4.肌肉不同程度收缩时波型改变,病理干扰相:有时肌肉瘫痪严重,虽最大用力,而肉眼见轻微收缩,肌电图上反而见到极高频率的放电,波型琐碎呈干扰相,多见于肌原性疾病。,1)插入电极或休止时自发性电活动的出现 2)动作电位的平均时限 3)动作电位的波幅 4)轻微收缩时多相电位出现的情况55)有无同步性 6)肌肉最大自主收缩时动作电位的波型 7)神经刺激及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一般应从下列几方面观察,三.肌电图的临床诊断,1.肌电图能鉴别神经原性和肌原性疾病,确定周围神经病变的位置。2.神经传导速

10、度的测定确定疾病的部位,如疾病在脊髓还是神经根,是周围神经还是肌肉,是神经末稍还是神经肌肉接头处等。估计神经肌肉病变的恢复程度,估计其预后,肌电图不具有特征性的意义,如纤颤电位也只能说明病变性质属于神经原性损害可能性较大,因为纤颤电位也可见于多发性肌炎。,肌电图的检测项目,概念:周围神经接受超强刺激后,神经冲动逆行沿近端运动纤维向脊髓传导,兴奋前角细胞后返回的电位,F波,临床意义:反映神经近端的传导功能和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前角和运动轴索病变。如:格林巴利综合征、颈椎病时颈神经根损害情况等。如图,概念:用电生理方法刺激胫神经,在腓肠肌上先于F波引出低阈值反应波,H反射,临床意义:H反射主要检测

11、胫神经近段神经的传导功能和L5、S1的病变。如:腰间盘突出时L5、S1神经根损害情况等。,概念:又称眼轮匝肌反射,是由叩打面部,角膜受激惹或机体受声、光等刺激而引起的防御反射,起着保护眼球的作用。,瞬目反射,机制:刺激每一侧眶上神经,均可由眼轮匝肌诱发出两个性质不同的反射成分,即刺激侧所见到的早反射(R1成分),晚反射(R2成分)和对侧引出的晚反射(R2成分)。如图,临床意义:对三叉神经、面神经和脑干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判定标准: 1)轴索退行性变:动作电位的波幅下降,同时有轻度神经传导的减慢 2)节段性脱髓鞘: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如图,神经传导速度,临床意义: 鉴别神经呈脱髓

12、鞘和轴索损害,如图,临床意义:评价骶神经或骶丛损伤以及直肠、膀胱和性功能障碍,球海绵体肌反射,肌电图疾病 诊断范围,1)周围神经病(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糖尿病性神经病,酒精中毒性神经病,血管炎性神经病,压迫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等) 2)运动神经元病 3)神经根与神经丛疾病 4)脊髓灰质炎,5)脊髓空洞症 6)重症肌无力 7)肌肉疾病(如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甲状腺肌病等) 8)周期性麻痹 9)癔病性肌无力 10)神经损伤的电刺激治疗及判定疾病恢复的程度和预后,诱发电位学,诱发电位是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引起的电位变化。受刺激的部位可以是感觉器官、感觉神经或感觉

13、传导途径上的任何一点。但是广义地说,用其他刺激方法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电位变化,也可称为诱发电位。例如,直接刺激脊髓前根,冲动沿运动神经逆向传至脊髓前角引起的电位变化,亦可称为诱发电位。,皮层诱发电位是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上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由于皮层随时在活动着并产生自发脑电波,因此诱发电位时常出现在自发脑电波的背景之上。在动物皮层相应的感觉区表面引起的诱发电位可分为两部分,一为主反应,另一为后发放。主反应出现的潜伏期是稳定不变的,为先正后负的电位变化。后发放尾随主反应之后,为一系列正相的周期电位变化。皮层诱发电位是用以寻找感觉投射部位的重要方法,在研究皮层功能定位方面起着

14、重要的作用。,家兔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诱发电位 上线:诱发电位记录,向下为正,向上为负 下线:时间,50ms第一个向上小波为刺激桡浅神经记号, 间隔10ms后即出现先正后负的主反应,再间隔100ms左 右后,即相继出现正相波动的后发放,诱发电位在人体头颅外头皮上记录到。由于记录电极离中枢较远,颅骨的电阻很大,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极微弱;而且诱发电位夹杂在自发脑电之间,电位很难分辨。运用电子计算机将电位变化叠加、平均起来,能够使诱发电位显示出来,这种方法记录到的电位称为平均诱发电位(averaged evoked potential)临床常用的平均诱发电位有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几种

15、。,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五个波的起源:波I产生于与耳蜗紧密相连的一段听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或为与毛细胞相连接的听神经树突的突触后电位。波II可能具有两个发生源,一部分与听神经颅内段有关;另一部分与耳蜗核有关。,波III与内侧上橄榄核或耳蜗核的电活动有关。波IV只可能源于外侧丘系及其核团(脑桥中上段)。波V源于外侧丘系上方或下丘(脑桥上段或中脑下段)。,临床意义:适用于各种引起听神经脑干传导通路障碍的疾病。,视觉诱发电位(VEP),临床判定标准:临床上主要依靠主要阳性波成分,即P100的潜伏期来决定,所以,记录出最好的P100就成为选择记录电极导联的惟一前提。如图,临床意义:适用于各种引

16、起视觉传导通路障碍的疾病。如: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视乳头水肿、青光眼等。,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体感诱发电位的引导方法和波形;刺激电极安放在上肢正中神经经过的皮肤表面(也可放在下肢的某一部位),记录电极放在颅顶靠近中央后回的头皮表面,参考电极置于耳壳;,记录到的标准波形如图1所示。图中的P9波起源于正中神经的第一级神经元;P11波起源于脑干或颈脊髓,因为丘脑以上中枢病变时,P11不受影响,而颈脊髓病变时P11消失;P13和P14波由脑干内侧丘系活动所产生;N20波是一个负波,认为它来源于丘脑向皮层的投射或皮层感觉区,因为在丘脑病变时可使N20波消失,而N20波以前的电波成分不受影响。,临床意义:适用于各种引起躯体感觉传导通路障碍的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脑梗塞等。,皮肤交感反应(SSR),机制:SSR实为与汗腺活动引起表皮电压变化有关的电位。它反映节后交感神经功能状态和感觉传入及中枢处理过程。,临床意义:用于检测交感神经功能,三叉神经诱发电位,临床意义:用于检测三叉神经感觉传导通路障碍。,事件相关电位(P3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