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86558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 页绵阳东辰学校高2016 届高三下期第二次考试语文命题:叶润友审题:王焰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注意事项:1. 答题前, 考生务必先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无误后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2. 必须在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 选择题填涂时,必须使用2B 铅笔规范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 毫米的黑色墨迹签字笔作答。4. 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严禁使用涂改液和修正带。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第 I 卷

2、(阅读题,共70 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和谐高于冲突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 追求?和而不同?。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 ?和而不同 ?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合一 ?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 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 ?八年之中,

3、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把追求永久和谐

4、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 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 ?协和万邦 ?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周礼 天官冢宰) 。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 。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 ?

5、天人合一 ?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第 2 页 共 2 页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

6、宰制他者。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节选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1关于“天人合一”思想,以下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A它不主张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而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追求人类社会法则与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B它主张天人协调,要求人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而不主张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C它既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力求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也主张人在与自然相协

7、调的同时,主动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D在当今世界,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纠正人们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错误观念,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很早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孔子在对诗经“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句作解说时,就把“和”视作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B宋代哲学家张载说: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承认对立的存在,但他也指出,对立必将化为和谐。C 尚书尧典提出: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用当今的话

8、来说,“协和万邦”就是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D从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人力图用和谐的音乐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和”作为“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但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和”还具有“和睦”、 “和平”、 “融合”等意义。B儒家经典 礼记乐记说:“乐者, 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可见,儒家推崇礼、乐的一条重要理由,是认为礼、乐合乎天道。C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和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原因就在于西方文

9、化和西方价值观注重冲突,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D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在当今世界在处理国家、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时,这种“和谐高于冲突”的理念不应当被忽视二、 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 19分)薛琡,字昙珍,河南人。形貌魁伟,少以干用称。为典客令,每引客见,仪望甚美。魏帝召而谓之曰:?卿风度峻整,姿貌秀异,后当升进,何以处官??琡曰: ?宗庙之礼,不敢不敬,朝廷之事,不敢不忠,自此以外,非庸臣所及。?正光中,行洛阳令,部内肃然。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于是豪猾畏威,事务简静。时以久

10、旱,京师见囚悉召集华林,理问冤滞,洛阳系狱,唯有三人。魏孝明嘉之,赐缣百匹。迁吏部,尚书崔亮奏立停年之格,不简人才,专问劳旧。琡上书,言:?黎元之命,系于长吏,若得其 人,则苏息有地,任非其器,为患更深。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次若贯鱼,何谓铨衡?请不依此。?第 3 页 共 3 页书奏不报。后因引见,复进谏曰: ?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今四方初定,务在养民。臣请依汉氏更立四科,令三公贵臣各荐时贤,以补郡县,明立条格,防其阿党之端。?诏下公卿议之,事亦寝。元天穆讨邢杲也,以琡 为行台尚书。时元颢已据酂城。天穆集文武议其所

11、先。议者咸以杲众甚盛,宜先经略。 琡以为邢杲聚众无名,虽强犹贼;元颢皇室昵亲,来称义举,此恐难测。杲鼠盗狗窃,非有远志,宜先讨颢。天穆以群情所欲,遂先讨杲。杲降军还,颢遂入洛。天穆谓琡曰: ?不用君言,乃至于此。?天平初, 高祖引为丞相长史。琡宿有能名, 深被礼遇, 军国之事, 多所闻知。 琡亦推诚尽节, 屡进忠谠。高祖大举西伐,将度蒲津。琡谏曰: ?西贼连年饥馑,无可食啖,故冒死来入陕州,欲取仓粟。今高司徒已围陕城,粟不得出。但臵兵诸道,勿与野战。愿王无渡河也。?高祖不纳,遂有沙苑之败。累迁尚书仆射,卒。临终,敕其子敛以时服,逾月便葬,不听干求赠官。自制丧车,不加雕饰,但用麻为流苏,绳用网络

12、而已。明器等物并不令臵。(选自北齐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共治 / 天下本属百官/ 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 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 以为长吏 / 监抚黎元 / 自晋末以来 / 此风遂替B. 共治天下 / 本属百官 / 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 直言之士以为长吏/ 监抚黎元 / 自晋末以来 / 此风遂替C. 共治天下 / 本属百官 / 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 以为长吏 / 监抚黎元 / 自晋末以来 / 此风遂替D. 共治 / 天下本属百官/ 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 举贤良方正 / 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 监抚黎

13、元 / 自晋末以来 / 此风遂替也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黎元,也作“黎玄” ,即百姓,民众。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生民、庶民、黎庶、苍生、氓等。B停年之格,即停年格,崔亮所创的选官制度,不问贤愚,专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C吏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D明器,文中指受封时皇帝所赐的礼器宝物。如左传昭公十五年: “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薛琡治狱有方。 他把被囚禁的人召集到华林园,审理滞留未申的

14、冤案,最后只留下三人囚禁在牢狱。他因此得到魏孝明帝的嘉奖。B 薛琡主张朝廷任人唯贤。在吏部时,他反对尚书提议建立的论资排辈选择官员的制度,为此两次向皇帝进谏。C. 薛琡在军事上有一定的远见。他曾先后向元天穆和高祖进言,意见均没有被采纳,事后元天穆与高祖都很后悔。D 薛琡一心为国,力行节俭。高祖西征,他极力进谏;他临终前,告诉儿子节俭办理自己的丧事,用当时通行的服装装殓。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5 分)答: 。(2). 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次若贯鱼,何谓铨衡?( 5 分)答: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15、 分)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 题余干旅舍第 4 页 共 4 页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 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8 本诗前两句的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分)9 本诗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 )均属羁旅之作,抒发的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两诗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陶渊明在 ( 桃花源记 ) 中表现老人孩子都悠闲快乐的句子是?,。 ?(2) 屈原 ( 离骚 ) 中的?,。 ?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3) 苏轼在赤壁赋中,表明自己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一(4) 题。 (25 分) 含泪奔跑的少年布衣粗食在他的记忆里,他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他那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