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_赤壁怀古老师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86293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念奴娇_赤壁怀古老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念奴娇_赤壁怀古老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念奴娇_赤壁怀古老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念奴娇_赤壁怀古老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念奴娇_赤壁怀古老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念奴娇_赤壁怀古老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念奴娇_赤壁怀古老师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2、掌握豪放派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2、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3、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4、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

2、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他俩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苏轼,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今四川眉山县) ,北宋时期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诗歌方面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f)并称“宋四家”。2、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 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时候作者已47 岁)。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

3、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3、诗歌鉴赏方法 (1)怀古诗知识简介: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

4、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 “咏怀”等。(2)内容特点: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2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2)鉴赏诗歌的意象的方法和答

5、题规范鉴赏角度:意象意境主旨(情感)意象:渗透了创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境:意象组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氛围。常用于形容意境的词语:辽阔高远幽静宁谧、孤寂凄清,雄浑壮阔,沉郁忧愁等。从“ 意象 ” 角度进行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及格式:?步骤:意象 意境 主旨(情感) 。?表达格式:诗歌通过 (特点 )的.(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 的意境 (氛围) ,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个别字句可以增加) (3)赏析景物描写的思路:(1)抓特征。(注意表现景物的形态、声响和色彩等方面的关键词)(2)明视角。(注意观察角度如俯视、仰视、远眺、近观等)(3)看特色。(注意语言的运用如手法,动静结合、

6、虚实结合;如修辞,比喻、对仗、夸张等;如风格,清幽、绚丽、壮阔等)互动导学 一、诵读提示大江 /东去,浪 /淘( t o)尽、千古 /风流 /人物。故垒 /(l i)西边,人 /道是、三国 /周郎 /赤壁。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 /多少 /豪杰!遥想 /公瑾( j n)/当年,小乔 /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gu n 巾,谈笑间、樯(qi ng)橹(l )/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 /华发。人生 /如梦,一樽 (z n)/还酹 (l i)/江月。诗歌鉴赏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

7、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 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 笔大如橼。 接着“故垒”两句, 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

8、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 ,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上片重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

9、象。作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3 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

10、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 “人间如梦” ,抑郁沉挫地表达了

11、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 ,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 ,即以酒洒地之意。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二、自由诵读,把握该词的感情基调( B级) : 豪迈 三、背诵诗歌,小级竞背(A 级) 四、合作探究 (一)研读词的上片。这首词的豪迈情怀在上片中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分析上片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C级)明确:上片作者描写了大江、波浪

12、、故垒、乱石、惊涛。这些意象描绘出了一幅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画图。这些景物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另一方面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另一方面还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提问预设1、词的上阙描是怎样描写这些意象的?明确:乱石绘形,惊涛绘声,巨浪绘色,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夸张如“乱石穿空”;比喻如“卷起千堆雪”拟人如“惊涛拍岸”。2、你欣赏上阙哪一个句子,为什么(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岸边山岩之险怪穿:陡峭山崖的高峻惊:江水之汹涌拍:惊涛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波涛力量之大“乱” 、 “穿”两字用笔如神,形象的描绘出江岸岩石或纵横交错

13、,或挺拔直立的千姿百态。“惊” 、“拍” 、 “卷”三字气势非凡,极言涛声之大,来势之猛。(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明确:首句“大江东去”寥寥四字,气势磅礴,精练的勾画出滔滔江水滚滚东流的壮观景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即景怀古,展开联想。浩荡的江水,滔天的巨浪,不由使词人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功业卓著的英雄豪杰。尽管英雄们的身躯已被大浪淘尽,随岁月逝去,然而,他们创立的辉煌业绩却与山河共存,同日月争辉。(3)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个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确: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承上,是对前文景物描写的总括,“如画”一词写

14、出了眼前景象的雄伟壮阔气势磅礴。“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4 (二)读词的下片思考。这首词的豪迈情怀在下片中的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试填写下表,并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作用。周瑜苏轼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年龄34 47 运用了对比手法。怀古伤今,一方面缅怀古人功绩,赞颂周瑜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寄托了词人的政治理想,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仕途失意,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婚姻美女相伴屡遭不幸外表英俊儒雅早生华发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际遇功成名就功

15、业未就(三)分组讨论 三国的赤壁之战中的杰出英雄人物很多,如诸葛亮、曹操、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提问预设: 1、周瑜的形象在词作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明确: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其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羽扇纶巾,樯橹间灰飞烟灭)。侧面描写, 以美人衬托英雄,年轻有为, 婚姻幸福 (小乔初嫁了) ;建功立业 (樯橹灰飞烟灭) 。2、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怎样描写周瑜的?明确: “羽扇纶巾” ,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羽扇纶巾” ,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

16、争早已成竹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3)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情怀的探讨。“多情”在古诗词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人生如梦”只是一种自慰,作者并未想到及时行乐。 “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上述几句虽略显苍凉,但纵观全词,这种苍凉只是对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归纳提升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 写景、 抒情熔为一体, 视野开阔,5 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巩固练习1、解释句中加点词(1)千古风流人物。优秀、杰出( 2)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们说,那里是(3)卷起千堆雪。浪花( 4)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战船(5)故国神游。在想象中游历( 6)一樽还酹江月祭奠时把酒浇在地上或水上。(7)羽扇纶巾:名词作动词,拿着羽扇,戴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