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志失陷生辰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85849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杨志失陷生辰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杨志失陷生辰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杨志失陷生辰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杨志失陷生辰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杨志失陷生辰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杨志失陷生辰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杨志失陷生辰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杨志失陷生辰纲论杨志失陷生辰纲网上看了几篇关于杨志的帖子,都觉得写得不好。这的两篇水浒随笔好坏不说却都是向大名鼎鼎的金圣叹叫板的。当然金圣叹是死人,向他叫板算不了勇气。施耐庵写杨志,用了好几回,也算是作为重要人物推出了。金圣叹评水浒将杨志排入了上上人物,与关胜排在一起,用了“写来是旧家子弟” 。可是我看来他无论如何比不上鲁达,鲁达成了鲁智深,偷了李忠、周通的金银酒器从后山逃走,人们也觉得他十分可爱。到了二龙山珠宝寺,鲁智深坐了头把交椅,接下去才是杨志。这不但因为进山门晚一步,就是人格魅力他比鲁智深也要差了一截。杨志是有前科的,他在太湖失陷花石纲,只好杨志押运“花石纲”进京,在黄河里遭风浪翻了

2、船,难以回京复任,只好逃走避难。后来,朝廷大赦罪犯, 杨志就想到东京走门子, 为此还不知从哪作弄来了一担财物他心中一味想着为赵家效忠。宋朝是赵家天下,为赵家效忠倒还勉强说得过去。到了押解生辰纲,就纯粹是为梁中书效忠了。所谓“纲”就是成群结队的人押送货物。不义之财,天下好汉都在觊觎,人结得再多,也比不过天下好汉,晃盖不在黄泥冈夺取,生辰纲也是必失无疑。 杨志自己对此也是有充分认识的“小人也曾听得上年已被贼人劫去了,至今未获。今岁途中盗贼又多;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 便兼单身客人,亦不敢独自经过

3、。他知道是金银宝物,如何不来抢劫!枉结果了性命!以此去不得。”但他到底还是去了。虽说生辰纲必失无疑,但它的最后失落在黄泥冈也有其必然的原因。先说说杨志自己也看到了的。梁中书派杨志押送, 其实并不完全放心, 不然也不会叫奶公谢都管并两个虞侯一起跟去了。 这当然会影响杨志的统一指挥。杨志一听就回绝了, “, 倘或路上与小人别拗起来,杨志如何敢和他争执得?若误了大事时,杨志那其间如何分说?”可是他没有坚持到底。梁中书一句“我叫他三个都听你提调便了” ,杨志就无话可说,愿意承押解生辰纲了。杨志也不想想,这又太师门下的人就这么好提调?结果,一个奶公,两个虞侯,一上路就在这伙人中不断起破坏性作用,最后在饮

4、不饮酒上与杨志“别拗起来” ,直接导致了生辰纲被劫。杨志既然看到了为什么没有坚持到底?说到底这是他为梁中书私人效力所致,他再了得,在梁中书面前总不敢逞强。 他怎么敢在“恩相”面前“别拗起来”?有老都管和两个虞侯,生辰纲危险了。此外,杨志的运输工具不行。梁中书原先倒是主张用:“着落大名府差十辆太平车子;帐前十个厢禁军,监押着车;每辆上各插一把黄旗,上写着“献贺太师生辰纲。 ”杨志却主张“不要车子,把礼物都装做十馀条担子,只做客人的打扮;行货也点十个壮健的厢禁军,却装做脚夫挑着;只消一个人和小人去,却打扮做客人,悄悄连夜上东京交付,恁地时方好。”这样真的方好?你这样扮做客商就能瞒过天下好汉?梁中书

5、的办法倒有合理之处。读过金庸碧血剑都知道,袁承志要押解财宝上北京, 他故意向各路绿林好汉炫耀,目的是为了挑起他们的内讧。生辰纲的财宝这么重,不用车而用肩挑,路途又这么遥远,人力受得了吗?杨志不懂人性化管理,这就成了杨志失陷生辰纲的根本原因。生辰纲上路了,藤条是杨志管理的主要工具,并辅之以腰刀、扑刀。打骂成了家常便饭, 似此行了十四五日, 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这样,生辰纲非失不可!大家都知道汉代的飞将军李广, 却鲜有人知道与他齐名的有一个程不识。李广带兵“人人自便,不击刁斗自卫”。程不识却“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自便”。然匈奴畏广,士卒多乐从,而苦程不识。在我看来,

6、李广的部队冲锋陷阵一定比程不识的更勇敢,可是碰到晚上匈奴来动营一定抵挡不住;反过来,程不识的部队冲锋陷阵却没比不上李家军,匈奴人想乘夜动营却万万没有门。对此,司马迁曾有精当的评价: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当然,没有李广这样的人格魅力,就不能乱学李广,不然非覆亡不可。再回过头来说杨志, 他初次带领这支临时抽调的队伍,根本没有在十一个“厢禁军”中取得威信。你杨志武艺高强,那关我什么事?你又没有给过我们什么恩惠。为了活命,没办法,只好挑担就是了。你手中拿着藤条, 我们与你有什么好说的。 因此一路上只好与老都管和两个虞侯嘀咕。天越来越热了,杨志却根本不知体恤士卒,索性乘热而行。士卒们就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 情知道被差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都是一般皮肉?话说得真令人动情。杨志为了效忠梁中书,却不把士座当人!你手中拿着藤条,谁来向你诉苦?在愤恨还是积在心中。既然心中有恨,总有一天是会发泄出来的。这个发泄的地点就是黄泥冈。那天, “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