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85093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 “须由篆字下手, 每日至少要写五百个, 再学隶, 入楷;楷成,学草” ,其顺序也是先由小篆入手。小篆临好之后,才可以临钟鼎,写甲骨,摹一切古篆,才有笔法和笔力,气韵和神味。笔论:多骨少肉者胜,多肉少筋者败篆书,代表人物 李斯。篆书始于先秦, 成熟于小篆。 小篆与各体书法: 昔人有“非究於篆,安能得隶”的说法,因为隶法源出於篆,习篆也正是习隶。隶书与楷书字体,首先讲求横平竖直,正合乎篆书的基本笔法,篆书结体贵匀整,隶、楷书也讲究匀整,篆书写得准、熟练,再写隶书、楷书,也就自然匀整。写行书草书要活泼生动,需有善於画圆的工夫,篆书多半圆或圆形的笔画,到了婉

2、通的火候,写行书草书,格外活泼生动,曲尽圆转之妙。是知篆书笔法,为各体书法的基础。如汉隶中的夏承碑,笔法介乎篆隶之间,仍多圆转之处,是可证篆通于隶。颜楷合篆籀之理,得书坛最高妙境,所书麻姑仙坛记,肉骨停匀,笔力平衡,有人说颜出于篆,是可证篆通于楷。黄山谷的行书,长笔画,与篆书用力无异,康有为有“山谷行书与篆通”之句,是可证篆通于行。怀素的狂草,笔笔中锋,瘦劲婉通,飞动中见圆转之妙,包世臣有“醉僧圣母、律公二帖,导源篆籀,浑雄鸷健,是为草篆”之说,是可证篆通於草。学隶、楷、行、草各种书法,本来并不一定要先写篆书,不过倘是能够先写篆书再写隶楷行草就更容易悟得笔法。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须由篆字下手

3、,每日至少要写五百个,再学隶,入楷;楷成,学草”,其顺序也是先由小篆入手。小篆临好之后,才可以临钟鼎,写甲骨,摹一切古篆,才有笔法和笔力,气韵和神味。小篆由籀文整理而成,曲线圆写,笔画统一匀称,结体谨严,遒劲庄重,兼而有之(图右为秦泰山刻石)。在中国文字及书法艺术上,都有极大的影响,许慎编说文解字十五卷,即以“小篆”为主要文字依据。故知小篆是一切篆体的正轨,学书法者,不可轻之。隶书2 隶书,代表作品如张迁碑。隶书是由古文篆文渐次演变而来,据说是秦人程邈所创。隶书又分 “ 秦隶“ 与“ 汉隶“。“秦隶“ 结体浑圆,相近与篆文,多用方笔,又称之为 “古隶“ 。 “ 汉隶“世人又称为 “ 八分“ 体

4、, 变圆曲为方直, 结体宽扁,逆笔突进,波磔呈露,此种字体,因演变成於汉,故称为“汉隶“。古隶, 自秦至西汉,乃至东汉初,为“ 古隶“通用时期,传世碑刻文字,有秦量、秦权、汉代陶陵鼎盖铭、鲁灵光殿走刻、五凤二年刻、莱子侯刻、祀二公山碑、开通褒斜道刻等。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 下图),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古人说:“篆之捷隶也”,这是很有道理的。从“快”这一意义上说,秦简为毛笔墨书, 只有毛笔的运用, 篆书的快写,才真正把中国书法

5、向隶书的方向推进。草书草书,代表人物 张旭。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狂草”的得名,据传是由于张旭,他每次作书前,多酒引发情绪,或助自然界的现象来触发灵感,醉后呼叫狂走,再下笔作书。世人以张颠呼之。而怀素在他所书的自叙帖(左),曾引李御史丹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由上可知,“狂草”,一方面是由于所书时的疾速与诡奇,一方面是张旭、怀素所表现出来的颠狂态度而得。本来草书是足以表现个人的性灵、气度、学养与创造新的意境,但狂草的诡奇疾速、恣意纵横、用笔之活、变化之能,于意境更多所启发,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形容张旭草书说:“喜怒、困穷、忧

6、悲、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欲草书焉发之。于物,见于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於书。”草书到此境界,己经心物一如、神而化之,完全脱离了实用意义,是一种纯粹的高度的艺术形式。历代狂草大家还有黄庭坚、祝允明、王铎、傅山等。3 草书对一般人是难以辨认的, 对于书写的文字既不能完全了解,又 何从欣赏?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汉字以点线组合,各种形态的点线,结合成千变万化的图形,以不同速度书写的点线,犹如一串音符,高低转折,抑扬顿挫,欣赏书法,就如聆听乐曲中的旋律与节奏。草书比起其它字体,书写空间的排列、点线的对应

7、,更能自由的发挥,也就是草书最能表现书法艺术的精神。楷书楷书,代表人物 颜真卿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 (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

8、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初唐三大书法家,欧

9、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兹分别简介如后: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究其楷书特点,用笔4 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 他的楷书碑帖代表作有 九成宫醴泉铭 、化度寺碑碑等。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虽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其楷书代表作,当以夫子庙堂碑为最。褚遂良的楷书,以疏瘦劲练见称,虽祖右军,而能得其媚趣。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书代表

10、作,当以雁塔圣教序为最。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行书行书,代表人物 王羲之 。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一、据张怀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

11、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行书的优点:张怀书议说:“行书非草非真,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草行”宣和书谱亦说:“自隶法扫地,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者,行书有焉。”行书既没有像正书那样规矩繁难,也没有草书那样狂放难认的弊病,因具有“不拘不放,易认好写”的优点,所以笔札函牍,皆使用,兼以古今人学书,亦特别重视此体。久之已成为在社会上流行最普遍,在日常生活中最切实用的字体。在应用价值上来说,算得是最伟大的。故能自后

12、汉相传至今,历久而弥新。5 燕燕书燕书,代表人物 马永安。燕书,亦称 燕书体 、燕体,为当代书法家 马永安 所创。 燕书,是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书体。与传统书法对比,六个标准,有五个标准完全区别于传统书法,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和书体。燕体书法的结构,以正书为基础,侧书(以前没有这个提法,是相对正书而言)为辅助,正侧互用,生动鲜活。传统 书法,楷书是楷书,草书是草书,正侧分明,略显呆板。 燕书体 的取势,左高右低,取顺势,舒展流畅,符合主流审美取向,更吸引眼球,为之一振。传统书法,几千年不变,都是左低右高,取的是逆势,有受阻之象,不顺畅,不符合人类憧憬美好的审美理想。燕书体 的运笔,停

13、顿少无折笔,运用 篆书草书 的笔法,顺势运笔,流畅自然,毫无做作,开拓了书法艺术更广阔的审美空间。传统书法,因为运笔取逆势,只能用折笔才能完成书写,折笔多起笔多,缺少柔顺。正书过刚过死,草书有走另一极端。这些,都不符合传统的哲学思想,根本上违背了主题的审美意识。燕书体的点画,变化丰富,与传统书法相比,反其道而行之,更是一种发明和创造。燕书体书法,入笔盘笔,细如纤丝,笔锋在外。收笔若轻若重,轻若毫发,重若阵云,万毫齐发,收笔不收锋,势如破竹,痛快淋漓,一泻千里,给人愉悦之感。传统书法,千古一法,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无往不收。人人固守因袭,毫无生气。书法艺术起源简介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

14、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 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起源时间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 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 仰韶文化因 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 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类型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 抽象化,成为突出

15、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6 有一定的读音 ,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 定型,由古文 大篆到小篆,由篆而 隶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苏黄米蔡:指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一说是蔡京)。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苏轼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醉翁亭记、寒食诗等;黄庭坚代表作如松风阁、 苏轼寒食诗跋、 花气诗、 诸上座帖等;米芾代表作如多景楼诗、苕溪诗帖、蜀素诗等;蔡襄代表作有万安桥记、颜真卿自书告身跋。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

16、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莆(襄阳漫士)。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天真烂漫;黄庭坚纵横拗崛,昂藏郁拔;米芾俊迈豪放,沉着痛快。他们都善学古人又富于创新精神,书风自成一格,时人推崇备至,列于四家,向无异议。唯独列于四家之末的“蔡”,究竟指谁,却历来就有争议。书法中 尖锋、中锋、藏锋、露锋、顺锋、逆锋、折锋、带锋中锋用笔是指:常令笔心在点画中行。中锋行笔是传统书法的不二法则。但是笔心一直走在点画中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如果笔心偏向一侧则称为侧锋。中侧互为一对概念。藏锋是指:“欲左顾右,欲上先下”,即行笔之初相反方向行笔将笔尖藏在笔画之中。露锋正好相反,将笔锋外露,体现顾盼呼应连绵之势。顺逆之说谓:逆乃使笔杆向行笔之反方向倾倒,砥砺而行谓之逆,顺则相反笔杆青岛的方向与行笔方向一致。7 折锋意为运笔调节行笔方向, 使得行笔方向发生改变。 传统一般称为折笔,与转笔相区别。转笔时应有绞转动作即捻管。尖锋、带锋 乃笔画形态,观察书迹便可知之。“圆笔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