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检测与鉴定(考试作业)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85091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7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结构检测与鉴定(考试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建筑结构检测与鉴定(考试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建筑结构检测与鉴定(考试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建筑结构检测与鉴定(考试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建筑结构检测与鉴定(考试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结构检测与鉴定(考试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结构检测与鉴定(考试作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建筑结构检测与鉴定课程考核要求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 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一作业要求1. 计算题可参考相关教材、标准、规范和规程,应有完整的计算过程。2. 实习报告提交提纲即可,但提纲内容应简单、具体。3. 请独立自主完成作业。二作业内容1.问答题 (每题 5 分,共 30分)(1)哪些情况下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测与鉴定?答:以下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测与鉴定:1)建筑结构拟改变使用用途、改变使用条件和使用要求时;2)拟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层、插层或其他形式结构改造时;

2、3)拟对建筑物进行整体移位时;4)建筑结构本身出现明显的建筑功能退化或有明显的倾斜时;5)由于外在作用导致建筑结构可能出现损伤时;6)由于设计、施工及使用原因引起相关方有根据怀疑建筑结构出现问题而引起纠纷时;7)出于维护建筑结构的角度出发,了解建筑结构的当前状态及在目标使用期内的可靠性时;8)建筑结构超过设计使用年限;9)建筑结构遭受灾害而未引起毁灭性倒塌,相关方想加固继续使用时;10)建筑外观改造或建筑装修产生荷载的变化或引起结构改变时。(2) 应从哪几个方面完整描述混凝土结构上的裂缝形态?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个方面?答:1)完整描述混凝土结构上的裂缝形态有以下几个方面:a 、裂缝发生在构件上的

3、部位,裂缝的数量和疏密程度,裂缝的分布状态;b 、裂缝的表面宽度和长度,以及裂缝的深度;c 、裂缝的走向(竖向、横向、纵向、斜向、沿钢筋走向);d 、裂缝的形式(上宽下窄、下宽上窄、枣核型、八字型);e 、裂缝是表面裂缝、深度裂缝?是否有析出物?是否引起材料剥落?f 、裂缝随时间的发展。2)最重要的是裂缝宽度。(3)混凝土结构检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强度、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内部缺陷、钢筋配置。(4)建筑结构检测类型有哪些?答:1)建筑结构工程质量检测,针对新建工程施工和通过验收不满两年两个阶段;2)既有建筑结构性能检测,针对建成两年以上且投入使用的工程。(5)混凝土结构构件安全性鉴定有哪几

4、个检查项目?答:1)承载力;2)构造;3)位移或变形;4)裂缝。(6)什么是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答: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对现有建筑经抗震鉴定后继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建筑不需要重新鉴定和相应加固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功能。2.分析题( 10 分)分析下图混凝土构件产生裂缝的原因。答:原因是混凝土中使用含盐类外加剂导致混凝土构件产生顺筋裂缝。3.计算题( 30 分)某框架柱回弹记录如下表框架柱回弹记录表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34 36 35 38 34 36 36 35 34 33 34 32 38 36 32 34

5、 2 36 37 36 35 34 32 36 35 38 37 36 34 33 32 32 35 3 37 36 35 35 32 34 36 37 30 32 32 34 34 32 38 34 4 39 38 37 36 36 34 32 30 32 35 34 39 38 37 36 35 5 38 37 36 35 35 35 36 37 38 35 34 37 36 37 38 35 6 35 36 38 37 38 39 36 37 38 35 34 38 37 38 37 34 7 34 34 34 35 37 38 39 38 37 36 35 38 37 38 34 37

6、 8 34 34 34 34 35 36 38 37 38 37 35 36 38 36 36 35 9 39 35 35 36 36 35 37 38 37 38 36 38 36 37 35 34 10 38 39 38 37 36 35 39 38 37 38 36 37 39 38 37 36 框架柱平均碳化深度为6.0mm ,试计算框架柱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提示:(1)参考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2)测区平均回弹值R 、平均碳化深度 d 与测区强度换算值c cuf的关系曲线(泵送混凝土)为:c cuf=)0173. 0(9400. 110034488

7、.0dR;(3)测区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计算公式:nic icuffnmc cu 1,1(4)构件测区强度换算值标准差计算公式:1)()(122 ,nmnf snifc icuc cuc cu(5)构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计算公式:c cuc cuffecusmf645.1,答:(1)测区平均回弹值为去掉3 个最大值和 3 个最小值,用剩下的值求得平均值。分别为: R1=34.8,R2=35.0,R3=34.2,R4=35.8,R5=36.1,R6=36.9,R7=36.4,R8=35.7,R9=36.3,R10=37.4;(2)根据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 查表得出

8、测区强度换算值分别为:26.6, 26.9, 25.7, 28.1, 28.6, 29.7, 29.0, 28.0, 29.2, 30.6 ;(3)测区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为:28.24 ;(4)测区强度换算值标准差为:1.503477;(5)该框架柱混凝土强度推定值为: 28.24-1.645*1.50=25.77MPa。4实习报告( 30 分)到建筑工程质量检测鉴定机构或在建工程现场实习,了解或参与相关检测鉴定工作,提交相应结构检测报告提纲。 提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每项内容应简单、具体):( 1)工程名称;( 2)检测项目;( 3)检测方法;( 4)检测仪器(设备、工具)、( 5)检测依据

9、;( 6)抽检方案与数量;( 7)检测结果;( 8)检测结论。答:( 1)工程名称:徐州华宏特钢有限公司高炉二期主控楼工程。(2)检测项目:1)基础、柱、梁、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检测;2)柱、梁、板的钢筋位置检测;3)柱、梁、板截面尺寸,4)砌块、砌筑砂浆强度检测。(3)检测方法: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2)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3)混凝土内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4)其他的一些现场检测及试验室检测。(4)检测仪器(设备、工具):检测仪器设备:混凝土检测仪器设备、砌体检测仪器设备、钢筋位置测定仪、尺寸偏差测量仪器、楼板测厚仪、混凝土钻芯机、压力试验机、酚酞溶液、碳化深度测量仪、游标卡尺、

10、钢卷尺等。(5)检测依据:1)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 2)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版 GB50204-2002 4)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 5)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152-2008 6)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315-2011 7)其它相关技术标准及通过鉴定的新检测方法或科研成果等等8 )委托方提供的该楼设计图纸、地质勘察报告、施工验收资料、记录、质量保证资料、相关的材料检测报告以及其他相关规范、标准等。(6)抽检方案与数量:本工程构件检测

11、数量一览表项目构件总数抽检数量 备注混凝土或砌体构件 (楼板)截 面尺寸钢筋位置基础按 CECS03-2007采用按 GB50204-2002 采用柱按 JGJ/T23-2011采用按 GB50204-2002采用按 GB50204-2002 采用梁按 JGJ/T23-2011采用按 GB50204-2002 采用按 GB50204-2002 采用板按 JGJ/T23-2011按 GB50204-2002 按 GB50204-2002 采用采用采用砌体按GB/T50315-2011、GB/T50344-2004采用按 GB50204-2002采用(7)检测结果:1)采用回弹法对混凝土抗压强度进

12、行现场检测。将结果汇总。2)部分采用钻芯法随机抽取10 个混凝土芯样,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将结果汇总。3)墙体砌块现场检测,须采用国家及行业现行有效的技术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并注明砌块的类型。没有检测标准的,应附该部位砌块的进场复试报告。将本工程每层墙体作为一个检验批,在检验批内随机抽取 10个构件,对砌筑砂浆强度进行现场检测。将结果汇总。4)现浇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偏差检测按楼层、结构缝或施工段划分检验批,在检验批内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规定确定抽查数量。5)以本工程每层柱、梁、板为一个检验批,在检验批内随机抽取2 柱、2 墙、2 梁、2 板,采用钢筋位置测定仪对钢筋间距及保护层厚度进行测量,将结果汇总。(8)检测结论:1)该工程基础混凝土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2)该工程柱、梁、板混凝土抗压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3)该工程砌块、砌筑砂浆强度是否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4)该工程柱、梁、板截面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5)该工程柱、梁、板的钢筋间距及保护层厚度是否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