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谏太宗十恩疏赏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85007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征谏太宗十恩疏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魏征谏太宗十恩疏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魏征谏太宗十恩疏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魏征谏太宗十恩疏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征谏太宗十恩疏赏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魏征谏太宗十恩疏赏析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

2、,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说明:此处原文依据贞观政要,与古文观止和中学语文课本等选本有所不同。) 唐代魏征

3、的谏太宗十思疏是古文观止中的名篇。上世纪60 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曾把它作为学习材料印发党内。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也把它列为必读课文。由此可见,谏太宗十思疏的影响有多么深远。唐太宗和魏征, 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明君、贤相。太宗的虚心纳谏和魏征的忠心直谏,是君主专制制度下难得的君、臣和谐的典范。 正是贞观年间君臣之间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铸就了唐朝初期的“贞观之治”,为以后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贞观之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唐太宗在文治武功面前也有骄傲自得之时。好在魏征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并且坚持直言敢谏,及时纠正了太宗的偏差。谏太宗十思疏就是这一过程的集中反映。谏太宗十思疏写于贞观

4、十一年(公元 637 年 )。其时,唐太宗已渐显骄奢之态:追求珍宝异物, 兴建宫殿园囿 , 于是,魏征就不断地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他连上四疏进谏, 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的第二疏。这一篇奏疏, 全文五百多字, 可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之间, 由一般而进入具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在语言方面,全文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庄重而不呆板。若能深解其意进而熟读成诵,则更能见其气势恢宏,畅美淋漓。在君主专制的中国古代社会,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他们的个人素质,尤其是其道德品行, 对国家的治乱兴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贤明的君主可以开国创业,传之子孙;而一个昏暴的君主则不免败政乱

5、国,甚至国亡身死。因此,谏太宗十思疏开宗明义提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统揽全篇的主题。奏疏先用一个三排句,以类比的手法引出主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紧接着,以否定的方式强调“积德义”对“国之安”的决定意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此处的“下愚” 与“明哲” 对举, 一方面表为臣之谦恭,另一方面又冀君以高明,是激励之辞。第三句话正反相合,一方面从正面提醒君主的崇高地位和重大使命,另一方面又从反面假设可能出现的背道而驰的情形,目的还是强调“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6、”这一主题:“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奏疏第二部分,针对唐太宗当时的实际状态,概括历史规律,进一步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意义。 首先, 以历史上的君主们“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的普遍情况进行设问: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接着,以“竭诚”与“傲物”,在正反两方面的强烈对比中作出回答:“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

7、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随后,又进而把问题归结到“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上: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这样就对“积德义”作出了他一以贯之的“民本”的解释,把国家的安危与民心的向背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对历史经验的认识,是古代的统治者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实属难能可贵。“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那么,究竟如何积德义呢?或者说,积德义的要领是什么呢?奏疏的第三部分顺理成章而又言简意赅地提出了“十思”,并说明了它的效用: “君人者,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

8、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 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十思”所概括的是君主对民、对臣、对己所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君主具备了这些道德,就能得到臣民的忠诚报效。那么,践行“十思”之后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子呢?奏疏描述为:“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最后,奏疏在一个反问中点出了其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即“无为而治”的道家理念:“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

9、为之大道哉!”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看了魏征的奏疏后,“手诏答曰”: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 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唔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 但说平生常语, 此非贻厥子孙者, 尔身犹可以免, ” 指诸孙曰, “此等必遇乱死。 ”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 ? 公之所陈, 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 事等弦、 韦。必望收彼桑榆, 期之岁暮, 不使康哉良哉,独盛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唐太宗的从谏如流,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美政,也证明了魏征奏疏的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