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顺《从俗世中来,到灵魂中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83945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谢有顺《从俗世中来,到灵魂中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谢有顺《从俗世中来,到灵魂中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谢有顺《从俗世中来,到灵魂中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谢有顺《从俗世中来,到灵魂中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谢有顺《从俗世中来,到灵魂中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书笔记NO:2谢有顺从俗世中来,到灵魂中去很长一段时间,朋友们都在劝我,应该读读谢有顺。我没有读,这缘于我的怪癖:我从不喜欢流行的东西,因为, 凡是流行性的玩意,基本上都是泡漠,它与经典是完全对立的,与其把时间花在这上面,还不如一个人坐着抽一会烟。这几天在乡下,看见朋友的桌子上摆着谢有顺的从俗世中来,到灵魂中去 ,就随手翻了翻。朋友说,这是一个很严肃的作家专门借给他的。那作家说了,书绝对不能丢,看完了一定要还的。这倒引起了我的兴趣,拿了过来,答应朋友在一天内读完,然后还给他。打开书本, 首先让我吃惊的是作者,他居然是70 年代生人, 现在已经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了,看来这个人是有

2、水平的。于是,我就饶有兴趣地一路读下去。这是谢教授在各地演讲的稿子集成,里面共收集了15 篇文章。 从内容方面看, 是谈文学的,当然,也谈到了文化方面的事情。从形式上看, 大约谢教授在演讲时时首先列一个提纲,讲完了,在录音稿的基础上修订、加工、润色,最后整理成书的。如果和鲁迅那篇魏晋风度、药及酒的关系 著名的演讲相比较,至少在生动性上,就逊色了不少。自然,我这样比较,是吹毛求疵了。一,说了点简单的大实话读完谢教授的第一篇稿子,也就是作为书名的那一篇,我认为谢教授的演说水平很一般。无非是一个大学老师在“文学概论”课上讲“什么是文学”、 “什么是好的文学”这样最基本的常识性问题。比如,他开首就讲:

3、“文学是关乎人心的,是解释灵魂的”。我记得,我当年上学时,老师也是这么讲的,不过在教科书上,还要谈谈文学的阶级性之类的一些破玩意。但是,自从我17 岁发表第一篇小说的时候,我就完全清楚,文学就是用语言、形象为方式,来抚慰、滋润、挖掘、沟通人的灵魂的一门艺术。不过我更决绝,好长一段时间,我认为,文学应该是一个人生命的全部,因为,人活着最主要的是解决人灵魂的问题,而文学是解决人精神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艺术形式。不过我现在已经不再这么偏执了,毕竟,一个人如果穷到连遮屁股的布片都没了,灵魂再超脱,我想他活着也不会太舒服的。我这样说, 并不是说我就比谢教授高明。而是说, 朋友们一再推崇的谢教授并非高深莫

4、测,有什么石破天惊的发现,他只不过讲了点大实话,谈了谈过去被理论界完全确认了的文学理论基础而已。比如,接下来,他就讲到了文学要理解现实,表达现实。他还发明了一个词汇, 叫做“作家与现实之间应该订立一种契约”。 “契约” 者,说简单点, 就是“关系”的意思。他举了鲁迅、沈从文、张爱玲、金庸为例子,说他们每一个人写作出发点不同,写作方式、写作内容也不同,但共同的一点是:都关注现实。这又让我想起了当年老师给我们讲的,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们都关注现实、关注人民疾苦、关注人类精神,所以他们都是伟大的文学家。最后,谢教授讲到作家应该具备的品质时,就更琐碎了,比如论及小说,他认为一定

5、要注意小说细节的描写,语言的针脚要绵密,甚至于写人记事要合情合理等等。这样的理论,在“文学概论”的教科书里面完全可以找得到。说专业点,就是文学如何才能“美”的基本原理。但谢教授就是这么讲的,讲得津津有味。在后面的讲座里面,谢教授所谈内容基本上与这一篇大同小异,因为讲的地点不同,但都是谈文学的, 只不过在某些点上有所侧重而已。只有两篇是谈人物的,一篇讲巴金,一片讲贾平凹。但是,他讲这两个人,不是要评析他们,而是通过实例,来印证自己的文学观点的。好在,谢教授本身就没有什么偏激古怪的论调,他的观点已经是好年来理论界完全确认了的理论,是一些地地道道的大实话,所以其观点放在任何一个作家身上,也不会是奇谈

6、怪论。二旁征博引 , 有点自相矛盾谢教授要讲一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就得拿出大量的证据来支撑、丰富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而最凑手的证据就是专家学者的言论。这样的演讲,有一些“学院派”正襟危坐的味道。 这让我想起了已经死去的王小波先生,王小波用杂文来阐述他对文化、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所以他俏皮,不板面孔,当然,他的文字中间也引用别人的观点, 但他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只对罗素一个人感兴趣,总是在说,“大贤罗素怎么怎么说” 。开始读王小波,我认为他在引用方面很偏狭,而到翻烂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这本集子时,我又有了新的看法,他是真真正正把罗素读懂了,读透了。因为,当你把一个大师吃透的

7、时候, 大师就不再是神坛上高不可及的泥偶,而成了我手中的工具,这工具会理性地,最大限度地在我手里发挥其能量,并且很具说服力。反之,我们过多地,蜻蜓点水式引用先贤前哲的文字,而没有吃透其精神的话,猛一看,很威猛,很充实,但却起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方式写毕业论文犹可,但要证明真正的理论论题却并不怎么样。在这些演讲中,谢教授引经据典的文献很多,王国唯、梁漱螟、钱穆、胡适、林雨堂、周作人、鲁迅、雅斯贝尔斯、叔本华等等,甚至于还有圣经故事,对于当代走红的作家,他也几乎全部都提到了。谢教授引用这些人,是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的,但是,他又对这些人肢解、割裂,此人的这段话对我有用,就引用,无用,就批评。举个

8、例子吧,谢教授似乎对钱穆比较推崇,所以引用相对较多。在第二讲里,谢教授要宣扬“文德敬恕”的理念,就引用了钱穆的一段话:“五四”以来,写文章就开口骂人,不是你打倒我,就是我打倒你。满篇杀伐之气,否则讥讽刻薄,所以全无文章。(P43 页)由钱穆的这个观点,谢教授称,要写好文章,就要以仁慈、善意的心对待文学,所以他不喜欢, 甚至反对陈独秀和晚年的鲁迅,说陈独秀的文章满是“杀伐气息” ,晚年的鲁迅专会骂人,并且尖酸刻薄,完全背离了“文德敬恕”的美德。但同时,谢教授在论及作家与现实之间应该订立“契约”时,还是以鲁迅为例,说他:他(鲁迅)的写作理由是为了让人认识“无声的中国”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

9、”,这就是他和现实之间订立的写作契约。由此出发, 鲁迅与中国现实,中国人的生活之间的那种关系,一定是批判性的。(P11 页)接着,他还说:“从他(鲁迅)早期的作品,到晚年的杂文,无一例外,他都是批判国民性、揭露黑暗的人生走向的。” ( P12 页) 。这充分说明,在作家与现实关系上,谢教授肯定鲁迅,但对鲁迅的“尖酸刻薄”又不满。那么,你让作为革命家的鲁迅怎么办呢?是用一束鲜花的微香来熏陶已经腐朽恶臭的中国好呢?还是让他拿一把手术刀割开这些腐朽的脓包好呢?众所周知,鲁迅的“骂人”并不是针对个人的,而是以点带面,从而要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鲁迅晚年的论战,经过当年文化界的辨析,以及近年来学术界理性的

10、研究,结论很明显:鲁迅是正确的。但谢教授为了证明“文德敬恕”的正确性,他自己不能自圆其说了。当然,这样的例子还很多,随手再举一个,谢教授很推崇红楼梦,说它是中国文学典范中的典范,他在论及文学必须触及人的灵魂的时候,就随手举了贾宝玉在红楼梦结尾处的一句话: “如今再不生病了,我已经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P74 页)他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曹雪芹胸襟的阔大,是“有心”之人,但贾宝玉的这段话应该是高鹗说的,而不是曹雪芹说的。这虽然是一个小谬误,但反映出一个大问题:凡真正的大理论家,他不会囫囵吞枣地乱引用一气的,只有底气不足的学者才会狐假虎威,但这样外表的强大反而暴露了内心的虚弱。同时,要当一

11、个真正的理论家,必须要有自己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否则,只能会东拼西凑,面子上看起来似乎象一回事,但实质上,却只有一个金玉其外的漂亮外壳而已。三谢有顺为什么受欢迎那么,谢有顺为什么有那么旺的人气呢?他的魅力何在呢?读完全书,我和几个朋友也聊了聊这个话题,虽然大家的的意见不统一,但我有我自己的看法:1,谢教授是一个塌实的人,他在认认真真地做学问,没有玩虚张声势的花架子。因为,这些年来,在学术界主要是文学理论界,大家都在走这样一些不入流的路子:我们自称与世界接轨,介绍外国的文学理论,但实质上是在玩弄一些谁也不清楚的新名词。至少,我读一些理论文章和著作,就读不懂。正因为这些年来,尤其是上实际八十年代以来

12、,大家太爱玩电影里面的武打特技了,所以,现在有一个人站出来,来两着踏踏实实的,虽然不那么精彩、不那么好看的真功夫,自然,我们会眼前一亮的。我还有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谢有顺先生无非在那儿老老实实地唠叨着:人饿了是要吃饭的, 大肉比杂粮好吃一些,仅此而已。我们就会吃惊,这个人太有水平了。但我们回过头想想过去所谓的理论,到底是什么鸟玩意呢?2,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的文学评论界出现了“腐败”现象,人们已经不再注意和相信所谓的理论,而谢有顺的老实话却给了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现在,写评论是要收钱的,甚至于杂志社给你发评论也是要收钱的。咱俩是哥们,你就写文章吹我,我也写评论吹你。你如果是官员,写两句顺

13、口溜也有评论家主动吹捧。在这样的评论氛围里,我们理性的理论建设从和谈起,到处是乌烟瘴气, 到处是打情骂臊, 到处是男盗女娼, 到处是狐假虎威。现在,谢有顺老老实实说话了,大家大约会不习惯:这年头,还有这样高深的理论?3,用散文的笔法写评论,打破了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中国式”板着脸写评论,读者忍着耐心读评论的旧格局。谢教授的这本书是演讲录,我说了,虽然演讲水平没鲁迅好,但也非常地生动活泼。当然,我没有读谢教授的其它作品,我不好说他的其它理论文字是不是也写得很生动,不过我的朋友铁翎先生告诉我,谢有顺给中国文学评论界的贡献不是他的学识,而是给我们指导了一条写理论文章的新路子,那就是用散文的笔法来写理论

14、,让读者读起来很轻松,很愉悦。我相信铁翎的判断,因为他读了很多谢有顺和李敬泽的理论文字,他的判断是不会错的。我一直提倡,我们不管写什么文章,不管文章的信息量是大还是小,总之必须注意一条,就是文字读起来要好读,要给人美的享受。咱中国的理论家,随便谈屁大的一点事情,都要板起正襟危坐的面孔来,生怕别人误解他没学问、不是学者似的,你盯住他的书,就象死死地盯住一个木乃伊,和他对话一样。当然,我的文字还达不到有趣、好看的水平,但我喜欢生动活泼的文字,也希望中国多涌现一些这样的学者和作家。而谢有顺就是其中的一位。谢有顺的这本从俗世中来,到灵魂中去我已经还给我的朋友了。我本来要好好地写一点比较长的文字来谈点看法的,但这破笔记刚刚开了一个头,就把书还了,没办法细细地说下去,现在只有拉拉杂杂地谈这么点。这会,我已经可以把它贴到网站上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