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根年教授《三择原理及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ppt课件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54182220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根年教授《三择原理及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孙根年教授《三择原理及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孙根年教授《三择原理及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孙根年教授《三择原理及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孙根年教授《三择原理及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孙根年教授《三择原理及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根年教授《三择原理及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ppt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择原理”及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孙根年 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外国旅游者入境后的“目的地”选择,关系到入境游客的流向和空间分布,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此学者们提出过多种理论解释:Ercans A等侧重于个体决策行为,建立了旅游者决策模型,然而,个体行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并不等于群体行为和宏观规律;马耀峰课题组引入亲景度和市场转移态等概念,分析了入境游客在热点城市之间的流动方式,由于着眼热点城市,并未给出旅游者在中国31个省区的分布。2002年以来,孙根年等提出了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着重分析入境游客市场占有率与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指数和贸易联系度的关系,试图

2、寻求新的解释。 注:基于入境口岸的游前态度调查和入境后的实际旅游行为不同,态度只是意向而到访才是真实的。,著名学者汪丁丁指出,社会科学“既要为生活提供意义,也要为生活提供解释;既要关注个体生活的意义,更要关注群体的意义,寻求对群体活动的解释”。日本位于我国大陆东部,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我国最大的国际客源市场,从1994年到2008年,日本游客入境旅游从114.12万人次增长到397.75万人次,增长了2.48倍,入境后分布广泛,遍布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是一个遍在性的客源市场,在各省区入境客源市场中占有较高比重。本文以日本游客在31个省区的分布为对象,分析资源-区位-贸易三大因素对日本游客到

3、访率的影响,通过对日本游客群体行为的分析,给出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及空间分布的统计学解释。,1 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的三择原理,1.1 一个系统观的概念模型,客源地,目的地,交通区位 距离择近,景观资源 景点择高,经贸联系,经济择富,文化认同,景观求异,图1 客源地与目的地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型,日本游客,中国各省区,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旅游流的形成涉及到三个断面: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通道。从客源地到目的地旅游流的形成与O-D对接,主要受四大因素制约,分别是:(1)交通区位及可达性;(2)经济与贸易的联系;(3)景点资源及特色吸引;(4)文化认同与旅游偏好。传统观念认为,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游客外出

4、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主要受文化认同和旅游偏好支配。2010年张朝枝等撰文对此提出质疑,并以武夷山国内游客的问卷调查,部分证明了证伪了这种观点。而外国游客对中国旅游的文化认同,随着客源国的变化应有更大的差异:海外华侨文化认同感最高,日韩及东南亚游客认同次之,西欧北美游客更多表现为“求异”。,基于如下3点理由,暂不考虑文化因素。 (1)目的地文化或感知具有不确定性。关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有多种含义,有的特指景区(或景物)文化,也有的泛指区域社会文化,就旅游景区文化来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文化差异较大;(如陕西旅游文化指景点还是社会) (2)旅游文化认同具有不确定。海外华侨回国旅游文化认同程度最高,欧美

5、游客入境其旅游动机是文化求异,日韩入境旅游虽有文化认同,但各省区文化差异并不很大,很难成为目的地选择的主导因素;(日本人能区分各地区文化差异吗) (3)旅游文化价值尚难定量测度。文化因素涉及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多是通过市场问卷调查进行质性描述,很难找到客观指标定量测度。,1.2 区位因素与距离择近原理,现代交通日益发达,地球在变小距离在变近,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和可达性的地域差异,空间距离、交通区位及可达性,仍是影响游客目的地选择的首要因素。,区位因素与距离择近,被认为是游客目的地选择的第一因素。一般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总会有距离感,这个距离包括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虽然,旅游区位起源于空间

6、引力模型,包括了客源区位和交通区位等,揭示了城市居民外出旅游目的地选择或旅游区客源的地域分布特征。从1950年到1980年,Smith、Gregory等将引力模型引入旅游研究,并结合特定区域或景点进行实证分析;1989年张凌云将其引入我国,1992年保继刚以引力模型为工具,分析了北京市国内游客的地域分布。1997年吴必虎等分析了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目的地选择,发现北京、上海、西安等特大城市居民国内旅游有3个临界半径,分别是250km、500km和1000km,出行到访率随距离增加而呈现指数衰减,累计到访率随距离增加呈“吴曲线”升高的现象(图2)。,区位因素与距离择近原理:是指外国游客入境后以集散地

7、为中心,距离越近、到访率越高,距离越远、到访率越低,到访率随距离的增大而逐渐降低的现象。这是因为,空间距离总是阻力因素,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大其资金和时间花费会成比例增大,因此,在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约束下,游客出行的距离不可能无限增大。2005年李琦、孙根年等提出了以交通客运量为依据的旅游区位指数计算公式,先后分析了我国各省区入境旅游市场占有率与交通区位指数的关系,发现区位指数是影响入境游客到访率率的关键因素。2010年薛佳、孙根年分析了日本游客入境后空间分布,发现在长江沿线、黄河-陇海线两条轴线上,日本游客到访率从东向西呈现递减的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图3.黄河-兰新

8、线省 区日本游客到访率,图4.长江沿线省区 日本游客的到访率,1.3 贸易推动与经济择富原理,当今社会,旅游虽被定义为不带有任何经济目的观光、休闲、度假等活动,但是其发生却是与经济有着密的联系。旅游者的产生和外出旅游,须以较高的经济收入和支付能力为基础,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引发周边旅游,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产生洲际旅游,这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支付能力所决定的;另外,游客外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也具有某种“嫌贫爱富”倾向,旅游者更倾向选择那些经济发达的地方作为目的地,因为,发达地区能提供更方便的交通,更好的旅游设施和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旅游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和东南

9、亚,既是国际旅游最重要的客源地,又是国际旅游最主要的目的地;中国旅游最发达的地区,是东部沿海的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市,既是入境旅游的集散地,也是国内旅游的热点地区。,H1:商务旅游 引发国际贸易,H2:国际贸易 引起关注兴趣,H3:关注兴趣 激发旅游动机,H4:国际旅游 引发更大贸易,商务旅游,非商务人,非商务游,媒体宣传,2006年邵诚等以世界185个国家(或地区)为样本,通过截面模型与时序模型的分析,发现跨国旅游者在目的地选择上具有“嫌贫爱富”的特征,并认为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更强,这里更为重要和直接的原因,应该是经济贸易的联系。2002年Jordan S

10、han和N. Kulendran分别以中国和澳大利亚为例,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旅游与贸易关系,发现入境旅游和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因果关系;2008,年孙根年指出:“贸易与旅游有着密切的联系。2010年分别以中日中韩为例,采用时间序列数据的相关分析,发现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存在推拉关系。,贸易推动与经济择富原理:是指外国游客入境后,倾向于选择经济相对发达,倾向于选择与本国有着密切经济贸易联系的地区旅游,去了解那里的自然风光和经济文化。为什么经济贸易的联系,能够推动入境旅游的发展,我们提出四条假设:H1-马克波罗假设,商务旅游引发国际贸易;H2-兴趣与关注假设,国家间的货物贸易引发居民的关

11、注与兴趣;H3-旅游动机假设,兴趣和关注激发旅游动机,并扩大到非商务旅游者;H4-反馈循环假设,新商务旅游引发新国际贸易。本文将旅游划分为商务旅游和非商务旅游两大类,并且考虑多种媒体对公众旅游行为的影响,形成图3所示的反馈循环模式。贸易对旅游的推动作用并不限于商务游客,还有可能扩大到其他非商务旅游者,当两个国家(或地区)经贸联系越密切时,两国之间的出入境旅游就更为活跃。依据2005-2007年的抽样调查资料,日本入境游客中商务客占30-40%,这就使我们更加坚信“贸易对旅游”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1.4 资源因素与景点择高原理,旅游资源被称为旅游吸引物,是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的物质基础和最

12、重要的激励因素。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初期,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开发的核心,陈传康教授曾提出从资源结构到产业结构的资源导向模式,成为指导我国区域旅游开发的基础理论。然而,与国内旅游相比,国际旅游是一种高花费、高享受的“高层次”旅游,外国游客在目的地的选择上,更倾向选择大城市和著名景点,或被高级别旅游景物所吸引,这是因为高级别景点能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2008年福布斯公布了世界旅游目的地50强,均为国际著名的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240万人次。以中国为例,游客入境后多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著名城市,而加入世界遗产的旅游地,如八达岭长城、北京故宫、秦兵马俑、四川九寨沟、湖南张家界等成为优先选择的景区。

13、,什么是高级别的旅游资源和景区,目前有两种分类方案:一是以行政和影响区为标准,将旅游资源和景区划分世界级景点(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国家级景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等等)、省市级景点(省市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二是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五级分类方案,基于地方申报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众多指标将旅游景区划分为五个级别,分别被称为5A级景点、4A级景点、3A级景点等。一般来说,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及国家级4A5A级景区,对入境旅游者才具有吸引力;而3A级及以下景区旅游吸引较弱,吸引到的外国游客很少,在本研究忽略不计。,资源因素

14、和景点择高原理,反映了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的诉求,也是各地区旅游开发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选择。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各省区高级别旅游资源越丰富,对入境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强,外国游客的到访率也就越高。2005年孙根年提出了省级区域旅游资源丰度计算公式,2009年根据国家旅游局评级方案的变动,提出用5A级景点数和4A级景点数加权反映旅游资源丰度(大城市本身就是旅游资源,如何测度?)。,依据在西安的统计:外国入境游客主要集中在5A级和4A级景区,一般来说5A级景区接待游客是4A级景区的2倍; 对于国内旅游来说:从5A级景区到A级景区接待的客流量亦逐级下降,各级景区接待的客流量大致具有:5A:4A:3A:2A

15、:A=5:2.5:1.5:0.75:0.25。,说 明,2 数据来源与整合方法,日本与我国大陆隔海相望。2007年总人口1.25亿,人均GDP 41200美元,年出境游客高达1340万人次;1980年入境客流量为14.2万人次,2007年增长到397.8万人次,28年累计入境客流量达5.7亿人次,是我国第一大国际客源市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经济长期衰退,出境客流总量停滞不前,但中日贸易和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持续增长,是日本游客出境旅游最大目的国。本文以日本游客入境中国旅游为例,归纳整理了四个方面的统计数据,分析日本游客在31个省区的分布(到访率)与交通区位指数、贸易

16、联系度和景点资源丰度的关系。,2.1 日本游客的空间分布及到访率,日本游客入境后可分散到中国31个省区,其空间分布和到访率反映了日本游客对某省区的旅游偏好。本文以各省区接待日本游客数与当年日本入境客流总量之比测算,计算公式为: 日本游客到访率(TAR)某省区接待日本客流量(PAQi)/日本入境中国客流总量(ITQ)100% (1). 到访率反映了日本游客入境后在中国31个省区的分布及对各省区的旅游偏好。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区旅游统计概览。,2.2 交通区位指数,依据马耀峰教授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日本游客入境旅游,近50%游客以国际航班进入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口岸城市,然后再以航空分流和铁路分流进入其他省区。前者称为入境口岸和集散中心,后者称为旅游目的地或过境地,从3大入境口岸向各省区分散时,航空旅行远高于铁路运输。因此,本文在测算各省区交通区位指数时,以航空客运量市场占有率(X11)和铁路客运量市场占有率(X12)为变量,采用加权叠加模型计算各省区交通区位指数及可达性。计算公式为:,其中:X11各省区航空客运量/全国航空客运量,X12各省区铁路客运量/全国铁路客运量。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民航统计年鉴和中国交通统计年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