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第9课-(精品专供)

上传人:Z****9 文档编号:54181313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3.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第9课-(精品专供)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第9课-(精品专供)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第9课-(精品专供)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第9课-(精品专供)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第9课-(精品专供)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第9课-(精品专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第9课-(精品专供)(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提纲挈领,一、考点扫描,二、考情分析,考点一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1)历史证实了一个结论: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解决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含义: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

2、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意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 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 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是由继承和创新

3、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特别提醒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4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

4、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认识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要求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

5、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特别提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确保文化建设、改革和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原因: 它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它科学地回答了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它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它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5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矫正训练 2013唐山模拟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编、翻拍“红色经典”成为影视剧艺术生产领域的一股潮

6、流。有些翻拍作品,对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胡改乱编,想当然地杜撰所谓人性内容,随意增添爱情“佐料”,淡化甚至消解原作的精神立场,以达到纯粹消遣、娱乐,迎合市场的目的。这启示我们 ( ) A文化发展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文化产业应该把尊重经典文化放在首位 C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D文化产品应采取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解析:A、D表述与题意不符;B项表述错误,排除。 答案:C,1近代,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C改革开放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解析:B 中国近代历史证明奉行“全盘西化”论

7、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解决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才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B正确;其他选项错误。,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 )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 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 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与全面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要求相符合 A B C D,解析:B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说法错误;正确且符合题意,应入选。,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

8、目标前进,关键是( ) A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B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C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D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解析:D 由题干最后的设问“关键是”,可知只有D符合题意;A、B、C排除。,4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意识到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意识到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提高民族的精神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这就要求我们( ) 自觉意识到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自觉意识到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文化建设中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文化建设中自觉建设多种价值体系,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A B C D,解析:D 观点不符合题意。观点错误,在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文

9、化自信,就是要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在于( ) 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比其它民族文化更优秀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 B C D,解析:D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与题意不符;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等的。该题选D。,命题点 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典例 2013安徽高考古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以“椿萱”代表父母,以“棠棣”代表兄弟可见古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何等亲切,它们能够把周

10、围的事务伦理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B认识世界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C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D要发挥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解析: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区别对待,A项说法错误;认识世界的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B项说法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古人的做法启示我们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故答案选C。 答案:C,12012江苏高考2012 年4 月,某地干洗店店主全家不幸罹难,店主姐夫含泪通知顾客前来取衣退卡还钱, 被人们誉为“信义姐夫”。他的行为感动了许多市民,欠账的顾客也赶来还钱,商户们还自发挂出了“崇尚诚信,传递温暖”的横幅。这件事情表明诚信( )

11、 A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B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C能够引领社会主义良好风尚建设 D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 解析:C 材料中“信义姐夫”的行为感动他人并影响他人,说明诚信促进了社会主义良好风尚建设,故选C。A、B均未突出诚信对社会主义良好风尚建设的引领作用,故排除A、B。D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诚信。,22011安徽高考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图片展、学党史、唱红歌等,宣传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开展这些活动有助于( ) 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发挥文化在现

12、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A B C D,解析:D 题干中的活动与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关联不大,故排除;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性作用的是党, 不是文化,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答案选D。,考点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13、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特别提醒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原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14、,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祟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求: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4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主体:广大人民群众。,(2)形式:如以“讲文明

15、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等。 (3)对青年学生的要求: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贡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特别提醒 正确理解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文化霸权的含义。 文化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产业,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 文化生产力,是指人们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 文化霸权,就是西方国家把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妄图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矫正训练 下列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是( ) 国家投入巨资建设电网 开展“树正气、反腐倡廉”道德教育活动 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加强立法工作 推进依法治国 A B C D 解析:属于经济活动,属于政治活动。都属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故选C。 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