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精神和行为障碍ppt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176244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酒精性精神和行为障碍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酒精性精神和行为障碍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酒精性精神和行为障碍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酒精性精神和行为障碍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酒精性精神和行为障碍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酒精性精神和行为障碍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酒精性精神和行为障碍ppt课件(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酒精性精神行为障碍,与精神活性物质相关精神障碍分为两个部分: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包括依赖(指明知使用有害,但继续使用,导致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使用行为)和滥用(指一种适应不良方式,由于反复使用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包括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导致的急、慢性中毒、戒断反应,伴随的人格、情绪障碍或精神病性障碍等。,酒精所致精神障碍,酒精即乙醇。各种酒类饮料中均含有不同浓度的酒精,其中白酒中酒精的含量可达50%60%,而啤酒中的酒精含量仅2%5%。 成人一次口服最低致死量约为纯酒精2505OO ml。 近年来,我国饮酒人

2、数逐年增加,嗜酒者日益增多,,一、流行病学,危险性饮酒:一次性大量饮酒会造成急性酒中毒;长期饮酒,平均饮酒量超过公认的安全界限,尽管饮酒者目前并无任何疾患,却肯定增加了出现有害性后果的危险性,我们称为“危险性饮酒”,这种饮酒者被称为“重度饮酒者”。 有害性饮酒:如果过度饮酒已造成了躯体或精神的损害,并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后果,被称为“有害性饮酒”,这种饮酒者称为“问题饮酒者”。,酒精依赖:饮酒的时间和量达到了一定的 程度,使饮酒者无法控制自己的饮酒行为, 并且出现了躯体耐受或戒断的症状,称为 “酒精依赖” 。 通常在一般成年人中,一生中滴酒不沾者 占5%,只在特定场合才会饮酒的人,即 所谓社交饮酒

3、者,占80%;问题饮酒者10%; 而真正的酒依赖者只占5%。,美国,1995年全美国入户调查结果显示:一生中曾饮过酒的人为80%;符合危险性饮酒标准的人占53%。 1994年在对8098名调查对象中,酒依赖的患病率为7.2%。,日本 、韩国,1998年人均酒精消费达6.6升,估计有240万人可以被诊断为酒依赖,约占成年人口的2%。 韩国男性中,符合DSM-3-R诊断标准的酒滥用与酒精依赖的发病率高达42.8%。,中国,1982年我国进行的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 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中,仅有7例符合ICD 9酒精依赖的诊断标准,时点患病率为0.184; 1993年,在原来的7个地区进行

4、调查,确认了 13例酒依赖患者,时点患病率为0.68; 郝伟(1998)在全国6个地区对23513人调查显 示,84%的男性和30%的女性有过饮酒行为,其中 16%的男性和2.5%的女性每日饮酒,酒精依赖的 时点患病率为3.43%。,江西省,2002年3月1日零时至4月15日24时,我们对江西 省一省范围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对酒精依 赖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随机在全省11个地市抽 样。共调查样本5506户,15939人,其中城市 3794人,农村12145人;男8008人,女7931人。 对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填写社会人口学调查表, 进行CIDI评分,以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 精

5、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为诊断 标准。共查到酒依赖108例,患病率6.78。,各地区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吉安12.35, 赣州11.35,上饶6.31,南昌5.57,九江 5.46,宜春5.32,萍乡4.69,景德镇 4.17,鹰潭4.06,新余3.65及抚州2.15。 患病率一般人口学分布: 男性、在业者、离婚 者患病率高(P0.01),文化程度以小学者最 高,其次为高中、初中者(P0.05),城市高 于农村,在业者明显高于不在业者。明显高于 1993年(7地区)的0.68。,酒精依赖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可以归纳为: 男性为主; 重体力劳动者高,科技人员最低; 少数民族多:(时点患病

6、率):东北的鄂伦春族:43.09;云南傣族:35;白族:30。,二、病因和发病机理,酒精的毒作用机制病因和发病机理,毒作用机制,酒精摄入后,约80%由十二指肠及空肠吸收,其余部分在胃内吸收。 空腹饮酒时,约在1. 5小时内,95%以上的酒精被吸收,2. 5小时全部吸收。 胃肠道吸收的酒精约90% 98%由门静脉入血循环,在肝脏内被乙醇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氧化成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进一步氧化,最后通过三羧酸循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约2%的酒精不经过氧化,缓慢由肺、肾排出。,过量酒精进入体内蓄积,并进入大脑。下丘脑释放因子促使垂体前叶释放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pium like substances)

7、,其中作用最强的是-内啡肽( (3-EP ); 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在体内与多巴胺缩合成阿片样物质,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脑内阿片受体,使患者先处于兴奋状态,逐渐转入抑制状态,继之皮层下中枢、小脑、延脑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相继受抑制,严重急性中毒可发生呼吸、循环衰竭。,酒精通过兴奋内源性阿片受体;对多巴胺受体系统的兴奋作用,兴奋愉快中枢,增强愉悦体验,而强化饮酒行为; 酒精直接作用于5-羟色胺受体,影响优核多巴胺释放;使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抑制神经递质氨基丁酸减少; 乙醛与儿茶酚胺相结合,形成与吗啡相似的四氢异喹啉,直接兴奋阿片受体,产生吗啡样效应。使患者无法摆脱酒的纠缠,对酒形成心理及(或)躯体依赖

8、。,病因和发病机理,一)乙醇代谢基因对酒精滥用和酒精依 赖的影响 二)遗传因素 三)酒依赖的神经电生理改变 四)社会文化心理因素 五)酒精对人体的影响,一)、乙醇代谢基因对酒精滥用和酒精依赖的影响,乙醇主要在肝脏中由两种活性酶代谢。 乙醇脱氢酶()将乙醇转换为乙醛; 乙醛脱氢酶()将乙醛转换为乙酸。“脸红反应”:与的失活变异有关,血液和组织中乙醛蓄积而产生脸红、头痛、心悸、眩晕、恶心等不适反应。,50%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属于无活性ALDH2基因型, 韩国也相同; Nakavtase等(1993)对居住在南加利福尼亚日裔 美国人的大学生和普通职员进行了“快速脸红反 应”和饮酒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9、:普通职员 中仅14.5%快速脸红反应者曾经发生过大量饮酒 而大学生中则高达53.7%;,二)、遗传因素,1、家系研究 :酒依赖者一级亲属患酒依赖的危险性比对照组高47倍。 2、寄养子研究 :生身父母患酒依赖的寄养子中,有18%符合酒依赖的诊断标准;而生身父母不是酒依赖的对照组只有5%符合诊断标准;患酒依赖的父母自己抚养的子女与寄养出去的子女相比,酒依赖的患病率类似。 3、双生子研究 :单卵双生子饮酒行为和酒依赖的一致性高于双卵双生子。,Gloninger的交叉抚养研究表明,酒依赖的 遗传易感性存在两种类型,型酒依赖男 女均可患病,严重程度比型轻,与父母 成年以后患酒依赖有关;是否发生酒依赖

10、及其严重程度受出生后环境因素的影响和 限制。型酒依赖程度较严重,相对的不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只见于男性,起病早, 具有攻击性和违法行为。,三)、酒依赖的神经电生理改变,脑电图异常的比例为35.0%85.1%,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波,散在或阵发性尖波、棘波;饮酒史越长,酒量越大,异常率越高,经过治疗后可以使脑电波异常有所改善。长期大量饮酒对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 普通脑电图、定量脑电图和大脑诱发电位虽然有助于大脑功能损害的检测,但对酒依赖的诊断因其灵敏性和特异性均不高。,四)、社会文化心理因素,1、社会习俗:地域、民族、宗教、特定场合、独特习俗(药酒) 2、经济因素:1952年全国酒类产

11、品销量64.6万吨,人均消耗不足1公斤;1996年全国酒类产品年产量790万吨,人均消耗达10公斤。 3、心理因素:获取主观上的力量感;生理上的温暖感,兴奋感;心理上体验到酒后的强健和优越感;社交上体验到他人对自己的敬意;酒依赖者具有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适应不良、过度敏感、冲动性、对外界耐受性差、不顾及社会关系和社会义务。,五)酒精对人体的影响,1、神经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2、消化系统损害: 3、营养不良: 4、心血管系统损害: 5、内分泌系统:,1、神经系统损害: 影响磷脂类合成,可产生神经系统损害; 其代谢产物乙醛可干扰线粒体氧化磷酸 化和电子传递系统,通过黄嘌呤氧化酶产 生超氧阴离

12、子,使脂质过氧化,细胞膜破 坏;使微管蛋白解聚,细胞内蛋白质和水 分滞留,细胞肿胀,继而死亡; 抑制维生素B1吸收和在肝脏储存;,硫胺缺乏:维生素B1(即硫胺素)缺乏症又称脚气病,临床主要累及消化、神经和循环系统。早期表现为乏力,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时有腹痛、腹泻或便秘、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病情加重可出现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多发性神经炎;酒精性弱视,视乳头炎;小脑蚓部变性,运动失调;Wernicke 脑病痴呆。,中枢神经系统: 视敏度降低,警觉性降低;反应时间延长;动作不协调;欣快作用;自控能力降低。,2、消化系统损害:胃,肝,胰; 胃肠道受损害 ;乙醇与肝细胞内蛋白质分

13、子共价结合,影响对脂肪酸的利用,使甘 油三酯形成增多,可致高甘油三酯血症和 脂肪肝;糖原异生减少,抑制蛋白质合成。 乙醛尚可能与肝细胞膜结合形成新抗原, 产生相应抗体,后者与肝细胞的多种成分 起作用,从而造成肝细胞损伤。,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害,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ALD是西方发达国家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占80%一90% ),也是青壮年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ALD有日趋增多的趋势,目前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居肝硬化病因的第二位。肝病主要原因。,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

14、 维化、肝硬化是酒精性肝病发展不同阶段 的主要病理改变。至少80%重度酗酒者发 生脂肪肝,10%一35%出现酒精性肝炎,近 10%发展为肝硬化。,3、营养不良: 4、心血管系统损害: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肌病缺血性心脏病;,5、内分泌系统:性功能障碍;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低血糖;,三、临床表现,一)酒依赖1、依赖综合征 2、戒断症状 二)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1、急性酒精中毒 2、慢性酒中毒性精神障碍 酒精中毒性幻觉症 酒精性癫痫发作震颤谵妄 柯萨可夫综合征Wernicke病或 Wernicke脑病酒精中毒性痴呆,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一)酒依赖,酒精依赖是由于饮酒所致的对酒渴求的一 种心理状态

15、。为体验饮酒的心理效应,为 避免不饮酒所致的不适感,这种渴求常很 强烈。,1、依赖综合征 心理依赖:心理依赖是指饮酒后产生一种愉快满足或欣快的感觉,并在心理上驱使用药者具有一种要周期性地或连续性地用药的欲望,从而产生强迫性的饮酒行为,以便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感。躯体依赖:躯体依赖(physical dependence)是指由于反复大量饮酒所造成的一种躯体的适应状态,中断饮酒后产生一种强烈的躯体方面的损害,即戒断综合征,表现为出现一系列特有的躯体和精神症状,使个体非常痛苦,甚至危及其生命。,酒精依赖综合征的特点: 饮酒的强迫感,不能停止; 固定的饮酒模式; 饮酒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 耐受量增加;

16、 戒断症状反复出现; 以饮酒解除症状;“晨饮”对诊断酒依赖有重要意义; 戒断后重饮;,2、戒断症状,(1)单纯性戒断反应 (2)震颤谵妄 (3)酒精性癫痫发作,(1)单纯性戒断反应,长期大量饮酒后突然停止或减少饮酒量,在数小时后出现手、舌或眼睑震颤,并有恶心或呕吐、失眠、头痛、焦虑、情绪不稳和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如心跳加快、出汗、血压增高等,少数病人可有短暂性幻觉或错觉。,戒断症状的时相变化:6-12小时 双上肢震颤、反射亢进、烦躁不安、失眠、厌食 24-72小时 神经活性升高心率升高Bp升高发热出汗、肌束抽动、恶心呕吐 48-96小时 意识不清、幻觉、植物神经亢进、可以癫痫发作 3-6天 恢复,戒断症状具体表现: 恶心呕吐 全身不适 虚弱 植物神经亢进 焦虑 情绪低落或激惹 头昏 失眠 幻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