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转型与社会发展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54169616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帝国转型与社会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帝国转型与社会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帝国转型与社会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帝国转型与社会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帝国转型与社会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帝国转型与社会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帝国转型与社会发展(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本科生秋季课程 发展社会学,主讲人:狄金华 博士,第六章 帝国转型与社会发展(1840-1949),教学要求了解中国传统的历史遗产,掌握内卷化的概念内涵,理解商业化对中国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本章内容,第一节 中国社会的传统 第二节 二元经济与过密化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及其变化,第一节 中国社会的传统,传统 大国 帝国,传 统,什么是传统? 用“传统”不是简单与“现代”对比,也不对应于中国/西方。 这是为了避免一种看法:现代似乎是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为动力的社会进程,是围绕西方 19 世纪的大转型而变化。,传统自然经济市场经济 传统政治结构(帝国

2、)民族国家 传统生产方式(游牧或农业)城市和工业文明 传统社会结构(贵族制度)市民社会 传统文明(神圣宗教生活形态)世俗社会 传统艺术方式现代艺术这种时间概念背后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烙印,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中,围绕“冲击回应”模式等问题,对如何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认识。“中国中心观”是建立在对“西方中心观”模式的批判和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实践基础之上。,美国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社会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缺乏冲破传统框架的动力,只是在19世纪中叶经过西方的冲击之后,才发生巨变,向现代社会演变。这就是柯文要否定的所谓“冲击回应”模式(impac

3、t-response modle)柯文称:应力戒将19世纪中后期的改革看成“只是随着西方冲击才产生的现象,而且只有联系这种冲击加以了解才具有意义。晚清中国的改革思想与活动尽管越来越受西方的影响,但同时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改革传统的一部分,这个传统在其渊源、风格甚至许多内容上很少,乃至完全没有受到外国的启发”。,内藤湖南 “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开门见山,指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着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内藤所列举的唐宋不同的显着差异如下 : 政治方面: 1、 在唐末至五代的过渡期,贵族政治没落,让位于君主独裁制度。宋代君主成为绝对权力的主体,君权无限

4、制地增长,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形式臻于完备; 2、 在六朝到唐代中叶贵族政治最盛时代,政治属于贵族全体专有,君主只能是“贵族阶级的共有物”,而不是皇室“一家的专有物”,“政治是天子与贵族的协议体”。其后贵族没落,“君主再不是贵族团体的私有物,他直接面对全体臣民,是他们的公有物”;,3、 政治机构的设置的变化:中枢机构从程序上的制衡转为事任上的制衡,贵族也随着整个阶层的衰落而逐渐退出中枢机构,失去了对皇权的制约。作为中枢机构核心的宰相的出身和失位前后境遇的对比,也显示出唐宋之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4、 普通民众地位的变化:中国本来不是依法治国,不承认人民的的权力。在贵族政治时代,人民被认为

5、是贵族全体的奴隶;隋唐时期,人们从贵族手下解放出来,农民是国家佃人,由国家直接统治;到唐代中期,租庸调制崩坏而改为两税法,人民摆脱了束缚于土地的佃农地位;进入近世,由于朝廷不再介入土地分配,平民有了处置土地收获的自由,私有财产权得到承认。此外,“君主和人民直接相对,亦是进入近世政治以后的事情”;,5、 科举的普遍化:唐宋之间科举内容和考试人数、考试方式、官员的选拔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直接的结果就是庶民也获得除官的均等机会。官吏的选拔任用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世与近世的官僚政治的显着差别贵族时代的配给制与君主独裁时代的机会均等;6、 党争性质的变化:党争性质从唐代的权势之争转向宋代的政见之争;,经

6、济方面: 7、在宋代,货币流量增大,纸币开始发行,银开始作爲通货在市场上流通;学术文艺方面: 8、经学方面:唐代中期以后,开始突破传统经学的框架,舍弃“疏不破注”的训诂传统,试图发现千古不传之遗义。“学术不再墨守儒家经学的义疏,而是启动自我的思索进行新的诠释”;,9、 文学方面:唐末一改传统之“四六文”,倡导古文,文学创作由重形式转向重自由表达。此外词、曲、剧的出现,也代表了市民文化的兴起,文学“自此一变爲庶民之物”;10、 艺术方面:六朝隋唐盛行彩色壁画,五代两宋变化为屏障画;金碧山水就衰,白描水墨转盛;11、 舞乐原来只服务于贵族,而今“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大 国,大一:幅员

7、中国今天之所以能够对外部世界产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巨大的规模及其疆界所处的位置;而满清最伟大的意义就在于其对现代中国疆土与族群意义上的统一体之形成的历史贡献。,大二:人口 14 世纪,中国官方人口记录最高为六千万。人口增长的原因: 第一个农业生产革命。16世纪美洲农产品花生,番薯,马铃薯与玉米的引进,向干旱高寒推进。 第二个农业革命。轻徭薄赋。1700 年 1.5 亿,1794 年为 3.1 亿。 越来越不利的人口/土地比率以及日益恶化的经济环境也未能阻止人口到 1850 年陡增到四亿三千万。,大三:复杂的文化认同 传统中国制度与文化的强大同化力和内在韧性。 满人的汉化程度如此之高,以

8、至于我们所谓正统儒家国家与社会在许多方面实际上是由清代而非之前的历朝历代来具体彰显的。 正是在清廷统治之下中国才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循规蹈矩的“正统”儒教国家。,大四:朝贡体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的国家更通常是以朝贡这一礼仪体系来构造的。 在中国的“天下”中,朝贡又分层次,其中核心区域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边缘区域中朝廷与朝贡部落、土司、地方性王国之间(即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的关系,及整个中国与“海外”之间的关系,是所谓朝贡体系的三个层次。 滨下武志所言,朝贡体系的运行特征是:国内的中央地方关系以地方统治为核心,在周边通过土司、土官使异族秩序化,以羁縻、朝贡等方式统治其他地区,通过互

9、市关系维持着与他国的交往关系,进而再通过以上这些形态把周围世界包容进来。,该书从海洋的视角透视中国、亚洲和世界经济,亚洲的内部贸易,中国的国家财政和朝贡贸易体系,银行和金融,海关等。滨下武志的这一海洋视角看东亚历史,其实和东亚国际关系的第一种版本“朝贡体系”研究方法是一脉相承的,他一直试图在西方地缘政治理论体系之外,寻求新的亚洲视角去解释历史上的东亚关系演化。,中国- 天下- 文明共同体。 是多民族的文化认同而非民族和政治认同 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前者是在帝国框架,诉诸普遍主义的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认同基础,而后者是民族国家的产物,将政治性的民族认同作为国家合法性基础。,帝国,帝国:德治

10、帝国在中国的用法与西方不同:与封建、郡县并用的政治概念,政治共同体。五帝时代(关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以德为特征区别于强国,霸国,王国。否定阴谋,武力的政治体制。道统与政统。四民社会,以德政为中心。西方的帝国则是综合绝对皇权和统一国家的权力形式。 万历十五年 1587 年揭示政治和法律道德化,帝国:专制帝国?官僚君主制 韦伯在他的两个理想政府类型“世袭主义君主制度”和科层制(“官僚制”)之间作了重要的区分。前者以一个把国家当作统治者个人领地的世袭君主制度为其特色;后者以一个非人格化的,带薪官僚阶层行使专业职能的现代政府为其特色。世袭主义君主制的官僚制 孔飞力在关于1768年叫魂恐慌

11、的研究中强调“君主独裁”和“官僚制”间的冲突 。,第二节 二元经济与过密化,资本主义商业化之前的中国经济 人地关系与农业内卷化 商业化进程 商业化进程对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资本主义商业化之前的中国经济,1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1)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土地兼并和集中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农民起义并引起朝代变迁,每个朝代之初又会均分土地。始终维持在“小农经济”和“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 中国的分家制度诸子平分制度,2)皇权和绅权为纲、官绅民三层的社会结构、双轨政治的动态运作模式和“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2到了清代,有两个新的因素对小农经济乃至社会结构构成了严重的

12、影响。 人口的增长这个因素和资本主义无关,是中国自身的变化: 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促进人口的增长: A 税负制度的改变。 清代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统一的“摊丁入地”法,即将丁税并入土地,彻底完成赋役合并,基本上废除人头税,使农民摆脱人身依附,使无地农民和工商业者一样不再负担丁银,从而客观上推动了人口的增长。,B 农业产量的增加。 这个因素则是内生性的因素,是和人口的增加互相影响的。 简单地说,税负制度的改变改变了对人口增长的态度,提供了一个刺激。而产量的增加则提供了可能性。这两个因素的作用可以进行综合分析,即按丁计征和按亩计征的差别。对后者而言,每投入一个多余劳力的人工所得的收益

13、完全归自己所有,而前者则要减掉这个劳力所要承担的税负。,人地关系与农业内卷化,1传统中国农村的人地关系阶级模式与人多地少:对传统乡村社会矛盾的两种解释一种看法认为,土地私有化是导致农村社会矛盾的根源,这一矛盾也构成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而成为历代农民革命以及王朝兴衰更替的深层次原因。另一种观点强调从世俗生活经验的层面来理解土地民有及其优劣,则是共有的特征。这些观点认为土地民有及其买卖也不过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2.人地关系的演变与农业内卷化,农业的内卷化 “内卷化”一词的英文为involution ,它源于拉丁语involutum ,原意是“转或卷起来”。 格尔茨农业内卷化

14、一书中借用“内卷化”作为“一个分析概念,即一个既有的形态,由于内部细节过分的精细而使得形态本身获得了刚性”,以刻画印度尼西亚爪哇地区“由于农业无法向外延扩展,致使劳动力不断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产”的过程(Geertz ,1963 :80 - 82),黄宗智,对于克利福德吉尔茨的“农业过密化”概念,黄教授做了一个脚注:“我们如在图上以垂直轴线代表产量,水平轴线代表投入的劳力,过密的现象出现于显示产量与劳力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开始向右伸平之后,即劳动力边际产量开始递减之后。”,【附带的问题 1】:为什么人口的增长超过了产量的增长而形成过密化?【附带的问题 2】人口的增加和人地比例的提高一定会引起过密化吗

15、?,商业化进程,城市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自鸦片战争以后,口岸通商带来了影响中国经济的重大变化。 对农村手工业的影响双重的。 对种植业的影响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商业化进程对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影响,1两派看法 1)大部分中国学者(马克思主义):传统经济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同时也是地主农民的地主所有制经济。地主剥削掉了农民的大部分剩余, 而农民只能维持最为基本的生活,靠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商业化一方面摧毁了农村手工业,另一方面使种植业商业化而依赖于帝国主义经济。黄宗智类似,但更强调小农的种植模式。,2)以马若孟和 Brandt 为代表的经济史学家则

16、持相反的观点。两人都不否认传统经济中过密化的压力,但是商业化和商品作物的种植恰恰开始缓解过密化的压力。这主要表现在棉花种植需要更多的劳力投放使得大农场需要更多的雇佣劳动。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市场渐趋发达。Brandt,棉花种植和劳动力市场的对应关系。,2分析 关键的分歧在于小农行为的分析。 (1)大农场和小农的种植行为有无稳定的差别?(2)“劳动力市场”会不会随着棉花的种植而变得发达起来? 问题(2)可能是问题(1)的影响因素之一,当然也会反过来。这里的关键是棉花种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双方有三个讨论不足的地方(影响小农行为的因素): (1)对资本的讨论不足。 (2)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讨论不足。 (3)将农业经济封闭化了。,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及其变化,中国的传统文官制度 科举制度与乡绅的再生产 中华帝国的治理结构:自治与官治之争 集权的简约治理 国家政权建设与基层经纪人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